告白 小作文(想要正式告白的小作文)

告白 小作文(想要正式告白的小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6-03 08:22:16
告白 小作文(想要正式告白的小作文)

告白 小作文【一】

但是在同学的强力推荐下,并且告知“告白”并不都是“表白”的含义,就和室友下载来看看。看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忘记由于什么事就把它放下了。对电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有进一步的猜想,只有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班级,所表现的的老师感到阵阵凉意与厌恶。之后某天突然看到电脑中没看完的电影,本着看完的态度继续看了下去,这个学期在课上又再看了一遍,对比之前看故事情节而言,看到了许多以前没看到的,有了更深,但是又说不出的感觉。

最反感的镜头是当维特老师刚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他想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之后有个短头发的女生便开始笑起来,十分夸张,并不是那种可以传递欢乐气氛的笑,但维特老师却十分开心,觉得自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与尊重,他说什么同学们的一切他都会照单全收,其实他什么也不懂,根本就是一个被排挤在外的人。

最不解的是森口老师告白之后的慢动作镜头,孩子们在雨天中跳跃,脚踏进浑浊的雨水,激起的水花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像簇簇箭头四散快速射出,而是像优雅的奶茶广告中一滴奶茶滴入香甜柔滑的巧克力奶中,污水像一个花苞将少女的脚包裹。污水慢慢升高,飞进少女的裙子里,然后再慢慢跌落,中间有镜头的转换,让我一时有一种错觉:那污水本身就来自少女的身上,它们只是自然的流露与脱落。这让我在脑海中闪出了一个画面:森口老师和美月在餐厅见面的时候,当森口说出她的目的本是想让自己原来班上残暴的学生逼俢哉。森口知道只是初中生的孩子可以有多残忍。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残忍的,并不只有那几个主角,每个人都是污水中的一部分,甚至每个人都是污水的源泉,人性本恶,这是我的理解。

第二个不解的是美月的。俢哉一直渴望着被妈妈关注,被妈妈爱,这一切只有美月知道并了解他,可他最后却将美月的陪伴与关心看做垃圾,之前看到的他们带有暖意的.相处成为俢哉打发时间的作秀。俢哉用最原始粗暴的方法了美月,比他所鄙视的露娜希害家人的手法还要原始。并没有用他自己所研制的处刑工具,最后用一把如镰刀的大刀将美月肢解。鲜还是喷溅出来,随着刀的挥动带到空中,变成了他没有温情的儿时妈妈残忍的将他的玩具肢解的零件。俢哉的妈妈毁了他的玩具,他的童年,给他之后的暴力埋下了种子,而俢哉自己则毁了最了解自己的人,毁了自己的以后。

最震撼的是天空的镜头。直树和俢哉害爱美那天是个大晴天,下午的阳光让直树和俢哉的影子在地上投射出长长的阴影。阳光越过天空中的多多白云照着出尖锐的线条,白云的边缘也被啃食掉的感觉,当然,影片中的色调并不是清新的蓝天白云,云朵不是白色,天空也不是蓝的,而是罩上了一层群青,墨绿,熟褐与紫色混合后的灰。短焦距镜头将一大片很有质量的云压下来,让我有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阵雨将下前与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十分相似,云层上方,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显出白色,而下面则积压了大量铅灰的阴影。如我在豆瓣上看到的第一个影评上所说的“渐渐的,我们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处于阴暗之境,看见光影交织的世界,善与恶如影随形的真貌。”

这也是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单纯地讲述师生情谊,老师有多么伟大的电影,不是单纯抨击现今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的片子,而是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

告白 小作文【二】

内斯是父亲哈佛的希望,莉迪亚是母亲医生的希望,汉娜是无视透明的孩子,可悲的家庭,父母的“偏爱”导致孩子们处境各不同。几个孩子内心深处渴望关注,又怕关注,莉迪亚不断扮演好女儿的角色。由于母亲玛丽琳出走造成的创伤不断提醒她要当“好女儿”,妈妈要求莉迪亚学习认为对她好的学科,莉迪亚学习但是她是不喜欢的,就连生日礼物莉迪亚都是远超她年龄段的书(有描写是她妈妈想看的书)和暗示,是爸爸妈妈的期望和寄托,忍住失望假装自己明白喜欢,莉迪亚长期扮演的角色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内斯被哈佛录取要离开这个家,如同星火在莉迪亚心里燃烧,和杰克的交往,或许开始只是对哥哥抛弃她的报复,而我读到她开心,杰克是他的倾听者,她会主动告诉他她的秘密们。她做到她想要的自己,母亲曾离家出走,父亲出轨,最亲爱的哥哥要离开了,还有初高中时期的她。

正是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混乱叛逆的时候,这些的种种像雪一样不断落到她身上,最终压垮了莉迪亚脆弱的精神,正是这沉重的爱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杰克点醒了莉迪亚,但是这个救生圈来的太晚救不了湖底的她。不知道那一天自己会做妈妈,我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幸福,自己也不要以爱的名义,影响ta的一切,很害怕自己以后也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样灌输给ta。如果遇到人生困境时,我希望我可以云淡风轻对ta说一句没事,有妈妈爸爸呢,然后和ta一起面对,我希望我能是他的后盾。

告白 小作文【三】

对于这本书,我想我看完后感触很多。家庭中有爱,但不要用所谓的爱捆绑住彼此。

莉迪亚,用自己的进行无声的告白,最后唤起了家人彼此之间的直面问题。多么可爱的小女孩,面对母亲的离开,自责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错,不听话让母亲离家出走,最后为了让家庭的完整牺牲自己,压抑自己,到真真解脱想通时却了。

玛丽琳,因为从小母亲的影响,梦想没有实现,梦想成为医生,却被家庭牵绊,我想这是无数个家庭主妇面临的问题。我希望我以后不论怎样,一个女人都不可以太依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事业。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把我们所谓的成功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爱孩子。最后,你是个美丽的女人,为了家庭的完整原谅的丈夫,生活中需要宽容。

詹姆斯,你生活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努力学习美国文化,考入哈佛,明明自己很优秀,却因为自己是黄种人,不能再哈佛任教。在你的身上你也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一直努力的学习,司徒融入这个社会。你从小自卑,懦弱,为了拜托妻子离家出走的痛苦,女儿的去,你用性欲麻醉自己,你动手打孩子,你对妻子大叫,说就当一切没有发生。

汉斯,因为父亲的影响性格隐藏的自卑,为了逃离这个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哈佛,在家的时光里,安慰妹妹,给你占位子,陪她一起吃饭。

汉娜,多可爱的小家伙啊,在家中一直都是多余的存在,却是最明白的,读者一直站在她的立场看问题,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的心疼那个小家伙。

家人一直一定要袒露心怀,不要用所谓的爱捆绑住任何人。

告白 小作文【四】

最近把《无声告白》看完了,它讲述了一个混女孩因为无法抵御外界压力而最终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故事以女孩失踪,报案后警方把附近的湖水抽干最终发现女孩的尸体为开头。女孩的父亲是中国人,那个年代被美国人歧视的外来物种。只能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所学校的教授,虽然年轻时遭遇各种不公。但是最终还是有所成就。但是内心却忘不了那段历史,每每想起会难受。女孩的母亲是美国人,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了中国人,她无所谓别人的议论,甚至也没有思考未来孩子的境遇。放下自己的医生梦想,努力把孩子带大,照顾好这个家。

女孩为什么会自,原因在于缺少依靠,原本唯一的依靠哥哥即将离开去学习,而自己的母亲把自己未完成的医学梦想都寄托在她的身上,甚至父亲让她广交朋友在她眼里也是无形的压力。她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长得不一样,她自卑,她想透过自己的努力让妈妈开心,她甚至已经在做不是这个年龄层还做的事,比如学习高年级的知识。只可惜她失败了,不懂不会不喜欢。导致成绩下降,为了不让妈妈难过,她开始欺骗,然后谎言把她压得喘但是气来。她无处发泄走向尽头。

看完这本书挺压抑的,虽然无法当时种族歧视的程度。但是再怎样样也不就应走向绝路。这不是解脱的办法。

这让我不得不想到了自己,很多时候感觉是为他人活着。小时候为了让爸爸开心,我会努力的考出好成绩,这样开家长会爸爸就会很有面子。长大后努力工作赚钱,虽然没有怎样给过爸爸钱。但是已经不需要爸爸为我出钱了。读书永远读的是最便宜的。记得初中考高中那会儿,有个公办转制的学校,感觉很贵,当时就没有填。只到前夕,一个同学和我说,直升考进去学费就是别人的三分之一。于是我填了,也考进了。

可能这是环境造就的吧!有可能也是让我继续走下去的支柱之一吧!很多时候感觉是自己想太多,赋予自己太多的职责感和使命感。认为自己就就应都能做到。唯一和女孩的区别就是我要比她乐观和自信。即使失败我还是会鼓励自己。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告白 小作文【五】

一切都像极了…压抑的喘不过气的气氛,每个人如笔记般的晦涩难懂的心事,各式各样在某个不经意瞬间的误解,弄巧成拙的“为你好”,竭力冲破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千疮百孔脆弱不堪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大概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如何跳出这种怪圈…这是一个关于爱的答案,真正做到把爱的人放在心上,放在眼里,和而不同,莉迪亚的家庭充斥着以爱为壳的自私,每个人都期望其他人给予或者培养自己所稀缺的:爸爸妈妈希望莉迪亚实现自己未实现的医学梦想和合群性格、莉迪亚希望妈妈一直的陪伴而委屈顺从、长期背负关注与期望像抓住救命稻草样抓住内斯、内斯和汉娜因长期缺乏关注而心思敏感对莉迪亚也没有正常兄弟姐妹的深情…试想如果有人走出第一步,大胆表达:詹姆斯可以说:“我一直自卑自己作为华裔不合群”玛丽琳:“当医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希望你们可以支持我实现”莉迪亚:“我只想做我自己”内斯汉娜:“我们也很棒,为什么不关注下我们?”一切是否都会不同?没有什么是不可直视的,没有什么是一起同心连理解决不了的!

很喜欢作者细腻的文笔,精细刻画了每一位人数的微动作微表情微妙心理变化,步步推进,潜移默化,淋漓尽致地传达了那种透过皮肤毛孔渗入骨的压抑和心疼,一点道理都讲不起来。后来发现,是个女作者,一切都合理啦

告白 小作文【六】

“她学习努力,但是她显然不合群。”

浅浅的读完这本《无声告白》,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玛丽琳为心中极度渴求实现的梦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并非是詹姆斯那令人心酸,孤僻且荒芜的童年,并非是内斯从最初希望父母的视线有一天能落到他的身上变成后来他虽洞悉这个家里所发生的一切细节却再也不去在乎的心情,也并非是汉娜处于一个懵懂的年纪却早已习惯躲在餐桌底下观察那间房子里发出的一切动静。

而是莉迪亚去世之后,她的物理老师在报纸上用简短的几句话纪念她的学生,纪念一个在学校的人的眼中,就是一个那样性格的莉迪亚。

学习努力的,一个高一的学生却上着高二的物理课的,一个孤独的、不和任何人来往的、来自混家庭的、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学生。

莉迪亚无疑是痛苦的。如果痛苦能够被继承,那么她便继承了父母所有的痛苦。在玛丽琳害怕自己重蹈母亲那可悲且虚度的一生后,她选择抛下一切,抛下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抛下家务事和一切跟她的梦想无关的事出逃,某种程度上看,玛丽琳是勇敢的,尽管离开学校已经有八年的时间,她仍然背负着害怕自己平庸度过一生的重担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奔赴梦想,但她同时又是胆小的,她的身上总是萦绕着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她知道这次若是失败了,她将再也没有第二次的勇气重新开始,她选择逃避,仿佛只有避开她眼里阻碍她实现梦想的绊脚石她就能成功一样,如果她压根不留恋这些绊脚石那么她至少会成功一次,可口袋里装着的属于家人的小物品却被她当成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寄托,她的脑子里一直有两个人在拔河,一头是梦想,一头是家庭,最后家庭更胜一筹。

在玛丽琳心里,梦想磨灭了也还有个念想,她的女儿,莉迪亚。在她把梦想和那些本科的教材书、笔记本一起尘封进塑料纸箱之后,她开始把自己的所有念想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与其说是她认为她的女儿是个十分具有天赋,聪明且听话的人,不如说她更希望莉迪亚成为那样的人,成为她想象中她原本可以成为的人,好像只要莉迪亚成功了,便是她成功了。

生活与梦想,在本书中成为了矛盾的对立面。像力与反作用力,一个得到,另一个就会失去。玛丽琳得到了可以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的权力,便接二连三的失去了梦想与梦想的继承人。詹姆斯得到了一个终生教授的职位,终于可以让玛丽琳不要再出现要出去工作的想法以此来满足他一直以来想要与周围人变得一模一样的,却失去了与重要的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心平气和。莉迪亚,在之前她从未得到过什么,在之后,她至少得到了解脱。

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来说,合群比努力学习更为重要。更何况,她已经与周围的孩子与众不同了。与众不同,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那并不能让她交到朋友的话。

一直以来,她在家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懂事、听话、善解人意的形象,她戴着一副面具生活,遵从她的父亲詹姆斯送她的那本书里写的那样“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于是她微笑着对母亲说“好的”,微笑着对父亲说“我很喜欢这份礼物”。到底好不好,到底喜不喜欢,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一定无数次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歇斯底里,声嘶力竭反驳别人的画面,可她做不到,因为她害怕母亲会再次在这个家里消失。

母亲消失的时候她曾想过,不论让她做什么都行只要母亲回来,后来母亲回来了,她还有什么理由不听话?

莉迪亚肩上的石头从未滑落,甚至于玛丽琳和詹姆斯一直将爱的石头摞在她的肩膀上,好像摞的越高,他们的女儿就越优秀。是这块石头把她压沉至湖底,是这块石头让她的背脊贴着布满沙泥的湖床,最后动弹不得,水灌入五脏六腑,她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

故事的结局呈现出了一种缺憾美,他们最终接受了莉迪亚已经彻底从这个家里消失掉的现实,因为错误而犯下的错误——丈夫的出轨,内斯压抑着心中长久以来的怒火对那个沉默的爱着他的男人大打出手,都得到了原谅,这是一种夹杂着救赎的原谅,而错误的源头,莉迪亚,没有人会忘记她。

他们知道,有句话只能永远深藏于心底,又或许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虔诚且沉默的说出来,那句我爱你,终究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无声告白。

告白 小作文【七】

终于读完了这部压抑的小说,本来只是试着读读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以及细节的描写,如此沉重的主题竟然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想读下去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现在的美国开放包容,而那个时候的异乡人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是冲破各种束缚,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说找一个“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决然嫁给了一个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属于他们的外界的压力,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玛丽琳在组建家庭并拥有俩个孩子的情况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辞而别,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不理智的。显然可以看出,一个结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亚受尽父母的宠爱,享受这种爱的代价是承载父母的梦想,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种爱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而已。“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书中描写过几次利迪亚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也让她为了整个家庭的平衡做出牺牲。以至于最后彻底崩溃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杰克却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说里最自由的灵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不惧怕,用花心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纯真的眷恋。

不谈关于这本书中的关于种族和性别这么严肃的主题,只是想说说关于教育和成长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欢写小说。而妈妈确是很要强的女人,唯成绩论者,朵朵成绩简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来一场母女大战。还好朵朵有个明智的爸爸,然而还是躲不过虎妈的步伐。备受压力的朵朵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妈妈,妈妈当然也很委屈。这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模式,只是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需要继承所有的东西,比如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告白 小作文【八】

暑假刚刚放假不久,无意中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大学生必看书的推荐文章。里面一本名叫无声告白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主题是关于自我的,这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作者是在美华裔、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本书是其耗时六年写就的长篇处女作。

书以“莉迪亚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头,以终为始,刚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悬疑的推理小说,可是书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混合家庭中的悲伤故事。者莉迪亚是家中老二,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个哥哥叫内斯,即将到哈佛上学,有个妹妹叫汉娜,是个不受宠的可怜小姑娘。然而,莉迪亚了。一个青春期的美丽女孩,成绩不错,父母寄予厚望,是什么让她在深夜选择了走向湖面,并最终在那里?

书的封面有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这句话已是代表了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这句话引起的共鸣应当也是本书畅销的最主要原因吧。蒋方舟说过一句话,“孩子在年幼时候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一种向大人们献媚。”无比正确。一句夸奖,一次和谐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至于想当科学家,画家,也不过是从小听大人说多了,就记住了,鬼知道科学家是什么东西。

人天生都是要被认同的。被家人父母社会,或者自己。即使一时短暂的叛逆也不过是想要某一瞬间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说白了还是因为一种广义上的虚荣心。这种被认同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越来与具体。比如,我想成为一个小范围的网红;我要创业,赚钱;我要成名;我要做一个酷的人,让别人都羡慕我,这是认同,是虚荣心的一种结果。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承担了过多自己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因为天生的与众不同而不得不面对来自不同种族的眼睛,所以最大的希望是能够与众相同进而少一些卑微;因为兴趣爱好的大部分性别属性自信并骄傲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渴望挣脱平凡乃至平庸的生活;双方父母对自己以及对方的不明确导致了孩子们感知不到爱的力量,而爱却是可以给人最大的自信,却也给了人最大的压力,哥哥内斯和小妹妹汉娜对比莉迪亚感觉少得到了太多的爱,莉迪亚又因为承载着父母的自身缺乏和盼望得到了太多她承受不来的“爱”。

摆脱他人的期待不那么简单,我想她还是没有足够勇气,所以她沉入湖底。而不是从容的将小船靠岸,大方的回到家,不需要害怕吵醒任何一个人,如果有人醒着,那么正好。她就告诉她们一切。

告诉妈妈,我不想当医生,我只是爱你。

告诉爸爸,我会拥有真正懂我的朋友。或许不需要那么多。

告诉内斯,我会想你的。

告诉汉娜,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我爱你。

我们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别人眼中的妥善和完美,都比不上让自己欢喜,真实的日子只与自己有关。也许吧,人越成长会越来越多的思考活着的问题。一方面这是因为成长,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部分人活得并不尽如己意。有时,别人眼里的你棒极了,但或许你就是觉得糟透了,甚至没有什么比这更糟!自我的价值从来不是看他人的期待来实现的

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亲戚、朋友,为了获取更多的关爱,我们表现着,为了让那些好听的话,温柔的笑容再持久点,我们拼命去碰他们的心思,去做他们会开心的事,去想都不想的走他们认为是对的那条路。

我们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他人的评价,在这过程中,有时对于别人的要求和请求,尽管自己不喜欢,不愿意,但还是会答应。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就算拒绝了,又怕别人会不高兴。所以,就只能委屈自己而答应。年少时,我们不觉得!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周遭一团和谐,姥姥疼舅舅爱,来个人老妈就会把你往人前拽,那种骄傲、自豪和环绕感会让你感到满足。

但人终究是一个人。会有自己的想法,会有自己的梦想,会有自己的分辨和选择,包括对各种事物的价值观。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恋人、选择今后的生活方式……我们慢慢发现那么多的选择时刻,不是只要别人高兴,自己就什么都ok的!我们不是木偶,如果所做的事情根本不能让自己再感到满足、快乐、有希望,有未来,那何谈有意义的活着呢?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启动、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倒车……所以千万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亲友。自己的路自己走,哪怕是错的,也绝不会后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