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学校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三年级(描写学校的一处景色作文300字左右)

写学校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三年级(描写学校的一处景色作文300字左右)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5-23 18:11:57
写学校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三年级(描写学校的一处景色作文300字左右)

写学校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三年级【一】

初春的早晨,我漫步在东门楼上眺望蓝天飘荡的朵朵白云。火红的太阳从笔架山,山后升起来。翠绿的笔架山展现在我眼前,山腰丛林中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韩文公祠。山脚下是一栋栋韩山师范学院的高楼。

清澈的江水从北到南,古老湘子桥从东到西横挂江面上,湘子桥也叫广济桥,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江面上,客船、货船、拖船、美丽的游船,穿梭不息。

城墙下,是有名的滨江长廊。高大笔直的木棉树站立在江边,春天一到,木棉树开满了朵朵火红的花朵。一阵江风伴随着花的清香扑面而来。顺着花香,来到一处开满五颜六色的花圃。它们随着清风翩翩起舞。在凉亭边有几棵炮竹花攀爬在凉亭上,一串串橙黄色炮竹花垂下来,从远处望去像给凉亭挂上一幅珠帘,美丽极了!亭里有老人在聊天,旁边的草地上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打太极拳,江边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散步。天空有小鸟在边飞边唱歌。构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的图画。

这就是家乡美丽的滨江长廊。

写学校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三年级【二】

清晨的校园是最美的:薄薄的雾,在万物中飘荡;花蕊上偶有基地晶莹透亮的露珠。一阵轻柔的晨风拂过,柳条随风飘荡,好似柳树姑娘在整理她那长长的头发。此时,正在沉睡的校园,慢慢的苏醒了。

风唤醒了花,唤醒了草,唤醒了校园的每一处景物。音乐教室里响起了优美的钢琴声,每一个节拍,每一个小节,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细腻,圆润,是美丽的校园沉浸其中。

那边,门卫余爷爷再给花丛浇水,花儿们都争着多吸些养分,搞的花丛“乱哄哄”的,而余爷爷只是慈祥的笑了。

这会儿,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读书,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读书声,给校园增添了一份美。

写学校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三年级【三】

吱、吱、吱、吱。我们随着知了的叫声,坐上了开往内蒙古大草原的火车。

到了目的地,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蓝蓝的天。那里的蓝天比别处的更加可爱,空气也十分清鲜,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低下,此时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就是猛哥尔豹旗。汽车走了许久,远远地望去,我们看到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也渐渐的多了,最后我们还看到了马群。到了猛哥尔豹旗,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几座蒙古包,和许多匹马。走进蒙古包我们还看见了一个英雄的画像――成吉思汗。吃过了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喝过了奶茶,我们换上了蒙古人的衣服,骑上了马,玩耍起来,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我高兴极了。时间过得很快,太阳这时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就是呀!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写学校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三年级【四】

日照香炉升紫烟……在一首首关于庐山瀑布的诗中,在我们欢欢乐乐的说说笑笑声中,我们来到了江西省的庐山市。

到了庐山脚下,我觉得自已十分小,好像一只蚂蚁,为了安全,爸爸妈妈不让我爬庐山,只有两个高高大大的表哥和姨妈们去,我就哭闹起来,爸爸妈妈只好让我坐升空的热气球,他俩就在庐山脚下喝起了庐山龙井茶。

我最后上了一个热气球。我听见水声如同狮子的恕吼,再升高一些我就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庐山瀑布,我用望远镜观望,看见哥哥们还爬不到山的七分之一呢!我又用望远镜看庐山的千尺水墙,我换了一块镜片,看得更加清楚了,水的颜色白得好像爷爷的头发似的没有一点其它色彩。我下到地面,心中还要想白白的水和青青的山,此时仿佛就是太上老君的绿袍,水就是太上老君的苍苍白发……。

这天就是我们来庐山的第四天,也就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江西的太上老君,我不会忘记你的,再见了。

写学校校园的一处景物作文三年级【五】

在我们的教学楼前,有几棵大松树。它一年四季都披着绿衣裳,课间时同学们在树下嬉戏,成了我们学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春天,松树在春风中舞动着身姿,将自己陈旧的绿衣裳在雨中浆洗成鲜嫩的浅绿色,好像一个仙女在风中起舞。

松树最喜欢的是夏天,因为夏婆婆来的时候都会给它带来一条大裙子,松树穿上美丽绿裙,便把它舞成大伞,为小朋友遮阴挡风。

秋天来了,松树上结了好多的松果,真可爱呀!

松树最不喜欢的是冬天,凛冽的寒风让它瑟瑟发抖,雪精灵给它做了一件厚厚银装,逼迫它赶快休息,让它感到很孤单。

松树这一景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