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地震科普携手同行观后感作文600字)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地震科普携手同行观后感作文6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6-13 05:14:18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地震科普携手同行观后感作文600字)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一】

看了《中国骄傲》这纪录片。我被片鲜活的生命所感动。

这个片子讲述的是汶川大地震中感人肺腑的事迹。在这次大灾难中有些人奋不顾身,舍已为人;有些人同亡顽强抗争;有些人听从祖国号召,舍小家为大家;大家只为了一个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竭尽全力去多挽救一个生命。那怕是牺牲自已的生命也毫不畏惧。而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对母子。

片中的蒋妈妈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从遥远的贵州赶到映秀镇。在路上道路全跨了,并且余震不断,许多碎石不断从山上滚落下来。但是蒋妈妈却坚信她的儿子还在等她,还没有。就是靠着这个信念,她一会儿走,一会儿爬,甚至脚上长满水泡,出了也全然不顾。

来到映秀镇后,蒋妈妈就对着废墟没日没夜地喊:“雨航,妈妈来救你来了。”也许是蒋妈妈的执着感动了老天,终于传来了雨航的一声微弱的回声。这声音好像来自遥远的天堂。经过三个多小时紧张挖掘,雨航终于挣脱了神的纠缠。这时的蒋妈妈忘记了疼痛和饥饿,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蒋妈妈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我。正是母爱给了孩子们坚持的勇气!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二】

很早之前就接触到了感动中国,记得那时候主要是为了写作文总在背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整个中学时代同学们们的作文中随处可见感动中国人物,但很少真正去了解、真正去感悟过感动中国,后来渐渐长大,终于开始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年的感动中国,开始走进他们的故事,每一次总会热泪盈眶。

感动中国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这十多年来,无数平凡却又高贵感人的故事被搬上荧幕,一位位普通却又无比伟大的人被众人所熟知,无论是赤诚报国、为民奔走、舍身救人的大爱,还是忠贞不离、反哺赡母的小爱,不论是伟大地惊天地泣鬼神,还是平凡的不足为道,人间真情、世间大爱,总会触动我们的心弦。

每年的感动中国中,总会有一位献身祖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军人,一位为民奔波甘于奉献的焦裕禄一般的人民公仆,一位至忠至孝对亲人不离不弃的普通人,一位献身救人托起他人生命曙光的平凡英雄…无论身居高位,还是来自基层,伟大还是平凡,感动不分贵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用他们的执着诠释着爱的含义,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在这个不是物欲横流、不那么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看到希望,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就有力量!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三】

看完《中国骄傲》后,我的心为之一颤,我为电视中舍己为人的朱柱喝彩,同时又替他惋惜。

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一名女子要跳河轻生。朱柱看见后,报了警,才脱了一只塑胶鞋,就下水救人了。经过警方全力营救,那名轻生女子被救上岸,而朱柱却不幸永远离开了我们。

看完后,我不禁热泪盈眶。多好心的一位小伙子,就这么离开了我们。就算他不下水救人,他已经报了警,也不能说他见不救的。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对生命的珍惜,因为他的不忍心。他毫不犹豫,一点不想自己的处境,女子得救了,他牺牲了。

虽然他只是一名外来打工者,说他是普通人,但是他做的却不是普通人都能做的事。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四】

一个山区,生活苦难,一百多个孩子只有六个老师,朱敏才老人家去山区救助儿童,当上了英语老师,他和他的妻子一去就是十年,朱敏才身体不适,过几天突然晕倒了,在山区学校的路上晕倒了。这是默默奉献的夫妻,在他们眼里,信念比生命还要重要。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才会突发脑溢,孙丽娜老师在“感动中国”舞台上捧着奖杯说:“感谢贵州的老百姓,使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感动中国给予了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为了山区的孩子读书,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十年中,一年也不会回家吃过团圆饭。他们宁愿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也不愿住楼房。

“炎黄”是一个熟悉的名称,但这是他的化名,谁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字,他常常出钱捐助幼儿园、敬老院等,他不说出真名,只是在一旁默默的帮助他人,他的真名是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个普通的房子中,他一生也不知道捐助了多少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母爱是天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爱完全发挥到了极限,他的儿子杨乃彬因为发烧导致耳朵失去了听力,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最好的同桌,一同桌就是十几年,如今杨乃彬考上了大学,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啊!

看了《感动中国》后,我收获到了那种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五】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中国的历英雄辈出,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英雄其实就是普通人。但是在生攸关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就变成了我们心中大英雄!

他们是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却以超乎寻常的勇气,担负起维护生命尊严的职责;以沉着冷静的智慧,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以纯朴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的含义。

今年7月11日,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打工的朱柱(泗洪县双沟人)从南京市东山街道的“老东山桥”上路过时,看见一个女青年从南边的“观光桥”上跳入水中。朱柱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奔向女青年的跳水处,刚到河边,朱柱就仓促地脱下脚上的一只解放鞋,这是只见女青年的身体动了一下,朱柱来不及脱下第二只鞋就跳进了河里救人。轻生女青年最后经闻讯赶来的当地民警和众人奋力救上了岸,并送往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而朱柱却不幸溺水身亡。为了救助一位素昧平生的落水女青年,朱柱现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朱柱,一个身材矮小,体格瘦弱,其貌不扬,生活在城市的底层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面对危在旦夕的轻生女孩,却第一个跳入水中。

在祖国西南四川省,有一个小县城,在这个县城里有一个普普通通的邮递员叫王顺友。从1985年开始,他就在大山里奔波送信,这一送就是二十年。那个县城里,很难找到一块平地,除了山还是山。全县29个乡镇中,23个不通电话,16个没有电,交通也很不方便,王顺友只能步行给部分乡镇送信,邮件只能用马驮,非常艰苦。王顺友每天的工作就是牵着自己的马,把信件送到山里人的手中,他从家里出发开始送信,到送完信在回到家中,整整需要十四天!也就是说,在这十四天里,他只能露宿山间。在他送信的二十多年里,经历的艰辛、困苦、孤独时难以想象的。有时候为了保护邮件,经受生与的考验。有一次为了保护邮件他被马踢中肚子,差点丢了生命。二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

他们在我心中是伟大的,是神圣的,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骄傲!中国需要这样的英雄…

中国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六】

每天傍晚,我都会守在电视机旁,静静地等待着“生活”栏目中的《中国骄傲》开播,这个栏目已成为我每天的“要餐”。

那一个个让人难忘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另我心潮澎湃。那一位位舍己为人的“中国骄傲”,至今另我记忆犹新。其中,我最敬佩的是湖南昆村的妇女主任——陈淑秀。陈淑秀,这个伟大而瘦小的身躯,为了赶在山洪之前挽救全村人的性命,挨家挨户的去叫醒昏睡中的人们,将他们送往安全地,自己却被无情的大水卷走了。以至于村民们找了三天都没有线索,目前仍下落不明。

可大家心里清楚,他的救命恩人已经丧生。

看到这儿,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被陈淑秀那舍己为人的心感化了,震撼了。陈淑秀是第一个发现险情的,她完全有机会第一时间带着家人逃离。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她想到的是群众,而且是最后一个叫醒自己的家人的。因为这位妇女主任,全村几乎都幸免于难,唯独她……要知道,她才36岁,她还有一个十岁的儿子,年迈的母亲和患病的丈夫,陈淑秀就这样撒手而去了,只留给家人无限的悲痛,和村民们浓浓的怀念,还有一声“救一个,算一个”,和冲下水救人的永恒的背影……或许这件事的结果对陈淑秀来说太不公平了,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我们只能在心底深深的祝愿陈淑秀阿姨一路走好!

陈淑秀阿姨的这个故事深深地教育了我。你可曾想过,当我们还为别人撞了自己一下而喋喋不休时,这个年轻的生命正在敲开各家各户的木门;你可曾想过,当我们还在因为某件事和同学断绝关系时,这个瘦小的身影正在不顾一切地跳下水去救人啊!和这位中国骄傲相比,我们真是微不足道。陈淑秀同样也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呀!我们真要好好反思一下了。陈淑秀,她虽在平凡的'岗位上,却有一颗不平凡的心,使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唱出了感天动地的生命的绝响!

观看中国地震局观后感的作文【七】

今天,我观看了期待以久的年度人物颁奖活动,共有11人获奖,其中有老人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我怀惴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视。

第一位获奖者叫黄旭华,三十多年来,黄旭华没回过几次家,家里人都埋怨他。但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他的工作是保密的。后来,人们亲切的称他为“核潜艇之父”。他那时心里肯定很纠结也很无奈。

最让我感动的是91岁的老人刘盛兰,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一刻开始,73岁的他就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捐了出去,有时候,他竟然同时损助了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他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出去捡废品。这么多年,他唯一珍藏的就是一个蓝布袋,里面装满了给学生的汇款单和学生的回信……老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即使住进了医院,还不忘给同学们汇款,怕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有一对父子,35年如一日,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一开始,乡亲们都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对于这些嘲笑,沈克泉并没有气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了吃油难的问题。后来,沈克泉叫来了儿子沈昌建带着买车钱与他一起改良油菜品种。沈克泉去世前说他最不放心就是新的油菜。经过父子俩35年的努力,培育出的油菜品种都获得了认可。父子俩的心灵就像油菜花一样美丽。

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好人我没发现,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