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我和苏轼有个约会作文600字)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我和苏轼有个约会作文6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7-28 22:31:22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我和苏轼有个约会作文600字)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一】

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拐弯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或者是萍水相逢,擦肩而过,也许只有一个字才能解说,那就是“缘”。

这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也许是前世注定的缘分,或者种种理由,在一个没有戏剧的场合,没有烂漫的景色,甚至没有任何记忆背景下,上天将她赐予我。因为有她,我的世界不在寂寞;因为有她,我的世界不在无聊;因为有她,我的世界不在孤独;因为有她,我的生活变的多姿;因为有她,我的生活增添乐趣;因为有她,我的生活更加充实。

她——也许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13年来与我相伴,我们一块玩,一块学,共度欢快的童年。就这样,她成了我在学校的依靠,成了我的影子,我俩一块出,一块进,一块回家,形影不离。

有时候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上天总在幸福中来个晴天霹雳,把你所拥有的统统抢去,留下的`只有悲伤的你与串串快乐回忆,等你醒来,已不是你想要的那个世界,它会使你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与悲哀。就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的故事产生了出乎所料的转折。初二分班时未在一起。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唯一的知己的我,渡过寂寞的秋天。落魄的我躲在阴暗的世界,戴着开心的面具恐惧寒冷的冬天。

记得,那首歌,名叫《 相逢是首歌》。我们的故事就是这样,从相逢,到相识,再到相好,组成一首歌,一首最完美的歌,唱出人事间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唱出了哀愁,唱出了忧伤,唱出了欣喜,唱出了欢乐。就像老舍所说的: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这样的相逢有什么遗憾可言呢?

相逢没有必要苛求,不必追求完美,不用浪漫场景,只是缘。相遇是缘,相逢是缘,相识也是缘,一切的一切归根究底还是这个字“缘”。

某个角落,拐弯出,遇上“缘”,千万不要苛刻,万事不一定要完美无缺,只要用心,保存这份友情,使它不在遗憾,等白发沧桑的时候回味起来仍无怨无悔。这也许不谓是个美满的结局。

“你曾对我说:“ 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 ,青春是绿色的河……”

当《相逢是首歌》再次回响耳畔时,秋天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后记: 就在我微笑的写下着篇文章时,这个冬天不再寂寞。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二】

终于某天我去操场上准备排练。嘿!你怎么在这里?我被她吓了一跳。又惊又喜的说道,哦,我是在这里练体操的。啊!我们真是太巧了。我和她异口同声的说道。都惊到旁边的人了。哦,好久都没有好好的在一起玩耍了。她拉着我跑到草地那里聊起天来。我迫不及待地问她。这段时间你好吗?挺好的,就是没有你在我身边。总觉得像是丢了什么东西一样。别这样我说道。我们日后还不是可以再相逢的.。好了!我们共同努力就可以实现上同一所高中的愿望。你说对不对?嗯,是的。她回答道。嗯,现在还没到时间。啊,好久都没和你比赛跑步了。嗯,那就预备开始。跑!可谓是旗鼓相当。可能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就会相互契合了。彼此都能看见对方的影子。我们好开心的躺在草地上,看那蓝凌凌的天空,似镜面一样映照着我们的心情。好开心啊,我在心里说道。闭上眼睛,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

灿烂的阳光下只见两个女学生嬉笑玩耍着。天空映衬着她们的心情,草地体现了她们的默契,阳光照亮了她们的前程。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三】

抓不住啊,抓不住时间匆匆的脚步和那沉重的叹息声,记忆中应该是严冬抑或初春才是,怎么眨眨眼就窜到烈日当头的炎夏,骄阳炙烤着每一寸肌肤也炙烤着我那经不起碰触的心——被人形容的漫长浪漫的小学就这么过去了,如此天真可爱的儿童时代就这么过去了,学校里即将毕业的同学颤抖地捧着纪念册不停地找人在那小小的本子上写上一两句祝福……

黑板上是“距毕业考还有1天”的字样,但“2”的影子似乎还没有完全消逝。第一节的语文课出奇的静,静的让人想哭,这样不知持续了多久,语文老师挤出来一句“自己复习吧!”但却没有一点动静,又是一阵子的沉默,平时最爱说话的那位耐不住了——“老师”他顿了一下,或许是想把不争气的泪咽下去“帮我签下册子?”老师微微点点头,眼圈红红的,其他同学也开始抢着让老师签册子……

第二节是英语课,Ms王笑着提上来一台录音机,似乎是要做听力训练,确实学不下去的我们真的有点“火”了,知道老师按下play键——“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是你我都已悉的旋律……”眼眶只觉得一阵湿热,感动之余,英语课代表突然站起来——“Ms王,we always love you!”班里顿时爆起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是数学课,郭老师教了我们5年,粉笔灰沉沉地在她的鬓角定格,一向数学课上纪律不好的我们今天却意外得安静,班里老师的讲课声回荡在教室里余音久久不愿消散……

班主任精心为我们准备了64个电话本,扉页上有她的签名和祝愿,每个都记下彼此的联系电话方便以后联系,岁月在她的容面上留下沧桑的痕迹,眼里满是对我们的不舍和期待。

曾经诅咒过的桌凳现在却有了丝丝的依恋,轻轻抚摸曾经被我刻下的图案。度日如年的感觉早已不复存在,每个人都不再那么想离开这教室,一切都像是放慢动作,慢慢把书包挪出教室,不时地向后看看教室里微笑的老师,楼梯口是学校里的高层领导——“好好靠啊!”包含着对我们的希冀,5年的脚步磨平了校前的路,夕阳把教学楼拉成长长的斜影,不经意瞥见了宣传栏——

你曾对我说,

相逢是首歌,

分别是明天的路,

思念是生命的火。

心儿是年轻的太阳,

早已斟满的泪水倾泻而出,看看周围,发现别人的眼里,也亮晶晶的……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四】

中国的读书人应该都知道苏轼,他是几千年才见的奇才。诗词书画样样一流,而在这之上,是他豁达有趣的人生态度。有评论写道:“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林语堂在这本传记原序中写道:“苏轼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轼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轼正是此等人!”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林语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文人,学贯中西。这部《苏轼传》是他1936年全家赴美后在美国用英文写的,被称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之后的两位译者将其译成中文,我读的是张振玉译的版本,还有宋碧云女士所译版本出版在这之先。即是传记,作者就以年代为线,从苏轼的出生写到64岁身故。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而后因才华太盛总遭嫉恨,中年以后,从北到南,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海角天边的海南岛。最后在获赦可以自由居住后不久离世。

这本传记我大概十六年前就买了,这些年一直在书架上,不时翻看;最近又拿出来从头到尾逐字读完,感触颇多。很多人包括我从小就诵读苏轼的诗词,越是成长越能读懂喜爱他的诗文,苏轼的确太天才了。而从生平开始了解他的一生,有一点重要的感触就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生的起伏因朝政时局尤其是当权者影响太甚,苏轼的一生,有为官风光之时,更多是被贬谪到各地,然而不管在何种境遇,他都乐观豁达,享受自然和他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苏轼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地在他身上运行,直到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苏轼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从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轼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轼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轼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话真好!

苏轼的一生太丰富了,他是诗人,画家,为官是老百姓的挚友,在家还擅长烹调酿酒,被贬谪时遇到瘟疫流行病时还能为百姓诊病。而他最为后人称颂也是留下最宝贵财富的,还是他惊天才华和不朽思想在丰富人生中酿出的不朽诗文。最后,我摘录几段他最著名的诗文作为这篇拙记的纪念和结束吧。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五】

人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做主——读完356页的《苏轼传》。合上书本,下楼,门外晴天,望天,白云苍狗。

苏轼的最后十年,在无度漂泊中度过。尤其在他的守护神——皇太后和妻子相继过世之后。老苏的七年余生,被一贬再贬,先定州,又惠州,再儋州,以今天的地理看,苏轼这七年从河北流放到广东,再到海南岛。他的最后一本文集,亦称《海外集》。公元1011年,朝廷大赦,苏轼病逝在北返中原的路上。

对苏轼的二次迫害,是从1094年开始的。这年四月,章淳为相,他首先拿苏轼开刀。苏轼是贬谪到广东以南的第一个人。他并非不知道会有这类情形,只是不知道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皇太后去世后,在往定州就职前,他正式辞行时,皇帝未允遏见,他就觉得危险即将到来了。林语堂推演,苏轼曾先后教过那个年轻的皇帝八年之久,实在是对他很了解了。

五十八岁的苏轼,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他觉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的往前走,而现在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呱呱落地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充分明白罢了。

据老林讲述,苏轼在外的生活倒也绝不寂寞。在广东惠州,所有临近地区的官员都利用此一难得的机会来与这位杰出的诗人相结交。其他至交如杭州常州的朋友,不断派人带礼品、药物、书信来探望。而苏州一个姓卓的佛教徒,心甘情愿步行七百里充当苏轼与他的朋友们的信使。

苏轼这时无官一身轻,自然以他的性情,任性逍遥,随缘旷达。选址盖屋,种树绿化,甚至还一度研究其酿酒来。“有一次,在一首诗前的小序中他说他一面滤酒,一面喝个不停,直到醉得不醒人事。”现在让我们联想这个画面的时候,是非常迷人又滑稽的,这位曾经的皇家翰林学士,曾领任国家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的高级,此刻自得其乐的远离中央政治圈,一心一意过起了平民的生活。

被贬的第二年,朝廷有皇家祭祖大典,按习俗,应当实施大赦。但那年年终,也没有消息,这倒让老苏心里安定了,于他来说,可以稳定下来,好好做个广东人了。苏轼又开始盖房子,为他和陪伴他的侍妾朝云,取名“德有邻堂”,语出孔子在《论语》里说的“德不孤,必有邻”。在南边一块空地上,他种了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树。他告诉帮他物色这些花木的太守,要他给找中等的树,因为他已经老大,不能等小树长大了。阅读至此,平某差点掉下眼泪来。

更难过的事接连到来,新房子还未竣工,陪伴他的朝云得了一种瘟疫,竟然身亡。从此,陪着他的只有长子苏迈了。新居落成之后大约两月光景,正在苏轼以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他接到远谪海南岛的命令。林语堂研究的原因,是出自当时的一则流传,苏轼曾写了两行诗,描写在春风酣美的午睡,一边听房后寺院的钟声,章淳看到那两句诗,他说:“噢,原来苏轼过的蛮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

我就猜想,如果苏和章各自多活几年,将来章淳把老苏继续往南贬,一直贬到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印度尼西亚也未可知。

当时的海南岛是蛮夷之地,汉化的程度很浅。苏轼去海南,已做好了在那里的准备,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即葬于海外,生不契官,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这段近乎白话的文字,悲壮激烈。

因为在海南,实在是太苦了。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年人身上,这才是流放。据苏轼诉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唯有一幸,无甚瘴也。最后一句体现出乐观的老苏。苏轼确实是情绪化的人,他自己也这么认可,他把对他在海南岛的迫害,比喻为“在水中,一蚁抱草叶求活”。但他安定下来,乐观的天性便显现出来,有一天,他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时,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婆向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一场春梦?”此后,苏轼就称她为“春梦婆”。所以要说起我们当下的“犀利哥”“大衣哥”“草帽姐”什么的,是不是苏轼拥有绝对的原创版权?

101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北返中原的苏轼走到了生命尽头。从归程中的六月初三开始,他已感到身体不适,晚上病痛睡不着觉,他还自嘲“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饱蚊子尔”。七月十八日后,病况已恶化,苏轼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有方丈在临终与他谈论今生与来生,老苏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已经了。方丈劝他,“现在,要想来生”,苏轼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这一生,苏轼的浩然之气已全用尽。

林语堂总结说,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现实其形态。正如苏轼其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流,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如是之说,苏轼实则受道教思想很深,这可能和他一生当中那个神奇的道士吴复古有关吧。

在读《苏轼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林语堂说,苏轼已,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而我要说些什么呢?这些有趣的人物,杰出的人物,他们已过世了千年,我们的心不必停留在那里。当我们读苏轼的诗词的时候,这个有趣的东坡先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如同我们想看一部经典电影的时候,随时可以找出影碟,进入电影中的世界。

对于这日渐碎片化的生活,阅读是我们神游历史,交会作者的最佳方式。我在20xx年读《苏轼》,和将来1000年后别的人阅读《苏轼》,都会获得同样的体验,而这体验,是1000年前的苏轼以亲身例证为我们经历过的。

苏轼的豁达,乐观,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态度,或许是除他的才情外,留给我们最大的性情遗产。他用他高高低低起起落落颠沛流离的一生,告诉我们,人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做主。无论如何,要热爱这人生,快乐去生活。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六】

这本《苏轼传》也是与一位书友交换得来的。从正月初四看到十四,从四川的家里一直看到湖南的学校,才把这本26万字的著作看完。

这本传记分为四卷,按照时间顺序全方位地对苏轼进行了刻画。作者写这本传的时候,参考了123份资料,足可比肩一般的学术著作。由于作者进行了文学再创作,这本书可以看作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同时,书中也加入了作者对历史、哲学和艺术的思考,从而增加了书的厚重。

提起读书人,估计很大一部分人首先的印象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印象发酵到现在,以至于博士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都是书呆子。实际上博士大多是工科,和以前正宗的读书人差别很大。读书人给人这种印象,据我所知,可能是元朝以后才开始的。其实古代很多文人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多建树。苏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这个人嘛,中国人都知道,但大部人对他的了解局限于语文课本。说到苏轼,多数人都只会想到那几首耳熟能详的词,以及——东坡肉。书中,作者把苏轼概括成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饮酒成癖者,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漫步者,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我再给他加个大厨的“封号”吧。按现代观点来说,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斜杠了。

读名人传记,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我能从名人身上学到什么。名人为什么能达到他这个高度,他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些问题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辨。当然啦,别人的先天和后天条件可能跟自己不一样,所以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吸收。苏轼的家乡四川眉山给他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四川人吃苦耐劳,机警善辩,有自持自治的精神;眉州的遗风古俗也使当地人不同于落后之地。书香世家更是苏轼成长的重要条件。父亲苏洵就是大文学家,家庭的气氛,很适合具有文学天分的青长的成长。当时的时代条件也很适合读书人的成长。宋朝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高。苏轼成长之时,正是宋朝最贤明的君主当政之时。至于学习方法嘛,苏轼读书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逐字抄写之后,对书的理解,绝非仅仅阅读多次可比。另外,抄书也锻练了苏轼的书法。我的老师在谈怎么看专业书时,也讲过先看个十遍八遍,把书翻烂再说。

读这本书,有几点印象最深刻。第一就是苏轼的才华。苏轼的词和诗都写得好,同时绘画和书法也成一家。第二就是苏轼的人品。苏轼守正不阿,始终心系百姓,办了很多实事。读书的时候,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做实事者不容于当世。第三就是苏轼的性格。苏轼是个乐天派,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他形容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样的本性流露,很有人格魅力。

限于时间关系,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没有总结完全。在写这个笔记的时候,部分内容又重读了一遍,品味到了第一遍没品味到的乐趣。好书确实是值得读多遍的。

幸与君相逢作文600字苏轼【七】

哈哈!今天终于换座位,我们先按身高排好。唉!我又是第一个。老师让女生从右往左坐好。我正想我的同桌是谁时,肖杰已经悄然地走过来,我见了连忙和他握手,说:“四年级的老同桌相逢啰!”肖杰也有同感,想了想说:“我数三声,我们一起回头看看后面的人是谁?”“一——二——三转。”我和肖杰一起回头,就看见陈亦琦和余睿杰面对面互相打了个叉的.手势。我和肖杰不顾他们在干啥,异口同声地说:“四年级下半学期的老小组重逢啰!”这时,我看见刘毅伟,又说:“四年级下半期的三个小坏蛋也‘重逢’了呀!”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顾老师听到我们的欢声笑语。就让“曹操”(曹嘉伦)和余睿杰换了座位。就这样,四年级下半学期的老小组又被拆散了。突然,两个大叉的手势又出现了,原来是老同桌陈诺和余睿杰又坐在一起了!

我心想余睿杰真是的,他到底想和谁坐呢?反正就要毕业了,其实和谁做同桌都会成为一种怀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