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的来历作文(鞭炮的来历和作用简短30字)

鞭炮的来历作文(鞭炮的来历和作用简短3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3-03 16:09:42
鞭炮的来历作文(鞭炮的来历和作用简短30字)

鞭炮的来历作文【一】

寒假中,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除夕夜我既兴奋又害怕,因为爸爸把今年除夕夜放鞭炮这个重任交给了我(其实是我毛隧自荐。

以前每年除夕都是爸爸放鞭炮,今年可与众不同哦!因为是由本大小姐放鞭炮。眼看天快黑了,离放鞭炮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从信心满满一直滑到有点想当逃兵了。爸爸把鞭炮排立好,把打火机递给我。看着立在地上的一只只又粗又高的大鞭炮,我想万一点燃了来不及跑,炸到我怎么办,我越想越害怕。这时,爸爸仿佛看穿我的心思,带着“嘲讽”的语气对我说:“怎么敢说不敢做呀?”我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打火机,我慢吞吞向门外走去,心想躲过一秒是一秒。

快到了!到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哎,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小心翼翼地将打火机靠近鞭炮,“啪” 打火机打着了,看也没看,赶紧就跑,谁知鞭炮根本没点燃。又连试了好几次,还是点不着导火线,我壮着胆子仔细地看着,终于点燃了,我吓得撒腿就跑。“啪”的一声,一个,二个,三个……之前的害怕都随着“啪、啪”声扔到九霄云外了。烟花朝我会心地笑着,似乎在说:“你长大一岁了,勇敢多了。”又一个鞭炮冲了上去,在半空中炸开,看着飞溅的火花,我默默地闭上眼睛,对着天空许下我的心愿:现在我13岁了,我是小大人了,希望我在新的一年里成绩“嗖……”地往上长。

后半夜我一直沉浸在勇敢之作的快感中,一下子勇敢了这么多,心里很是得意。听妈妈说我在睡觉时还在笑呢!

鞭炮的来历作文【二】

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新春的愉悦氛围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变得更加浓郁。可是,你们知道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吗?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的身体有几头大象那么大,说龙不像龙,说麒麟不像麒麟,非常凶猛。每到没有月亮的黑夜,它就跑出来吃人。人们都很害怕这个怪兽,每天惶惶不安,东躲西藏。天上的玉帝知道了,派神农老祖来降伏“年”。神农老祖对着“年”一阵鞭打,然后把它关进了天牢。

可是不久,玉帝又可怜起“年”来,答应每年月亮圆过十二回后,就放它下凡界,给它一个夜晚的时间吃东西。这晚就是“年三十夜”。“年”回到人间后,变得更加凶残,一次能把一个村庄的人都吃光。每到年三十夜,“年”都要到人间来吃人,而这一夜,所有的人家都彻夜不眠,点上蜡烛,说一些吉利的话,相互安慰。有一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对大家说:“与其等着白白被“年”吃了,还不如团结起来跟它斗呢!”

于是年三十夜,人们聚集在一起,点燃了一捆捆的青竹。冲天的火光和劈里啪啦的爆裂声,把“年”吓得抱着脑袋,逃回了天上。

天亮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寻亲访友,连声说:“恭喜恭喜!”大家庆贺没有被“年”吃掉。

人们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果然,人们通过团结打败了庞而凶猛的“年”,今天,人们才能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个春节。

鞭炮的来历作文【三】

大年初二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到老家兰溪拜年。

我当然是最开心的`一个,手里紧拿着一盒鞭炮,急忙到楼下去玩了。可要我自己放鞭炮,我还真有点害怕,平时,别人都说我吃了熊心豹子胆,可今天却胆小如鼠。我胆战心惊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地走到鞭炮旁,刚一点火,就紧闭双眼跑开了“十万八千里”,“喂,小弟,还没点燃那!”传来了一个陌生哥哥的声音。霎时,鲜染红了我的整张脸,我只好垂头丧气,像缩头乌龟似的再点一次。这次我离导火线很近,仔细盯着导火线被点燃,可眼看快要炸开时,我还呆若木鸡,脑子一片空白,幸好大哥哥迅速把我拖到一边,不然,我真的没命了,吓得我一身冷汗!

吃晚饭时,爸爸要我点燃大鞭炮,而且要一次成功。我想也没想就要面子地答应了。可当我再次接近鞭炮时,还是老样子,紧张得不得了,生怕来不及逃似的。一次、二次、三次都没点着,直到最后大家都为我喊加油时,我才成功点燃。

顿时,“噼里啪啦”的鞭炮飞得满天都是,好象在比谁飞得高,看得我眼花缭乱,可正当我看得入神时,突然一只鞭炮落在了我头上,我赶紧三步并着两步逃,使劲喊:“救命,救命!”结果,这是一只不会炸的“次品”鞭炮,吓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跑不动了。

鞭炮的来历作文【四】

“爆竹声中一岁除”。2月18日,大年三十,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中国民间有放鞭炮的习俗。特别是初交子时,无论城乡爆竹焰火震地映天。那么,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

古时迷信是为了吓鬼,现在是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民俗专家表示,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