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作文四百字(四年级作文第三单元观察日记500字)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作文四百字(四年级作文第三单元观察日记5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3-07 17:30:37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作文四百字(四年级作文第三单元观察日记500字)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作文四百字【一】

做完作业后,我迫不及待跑去看水中的豆,哟!绿豆已经长叶了,不过还是合拢的,芽儿变绿了,就连它们的肉都变成了绿色的。而黄豆和红豆的'芽已经有拇指般长了。而且,我还在观察时发现了一个奥秘,豆是先长芽再脱皮的。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作文四百字【二】

Ⅰ、阅读训练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

4、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

5、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6.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7.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三)课外阅读

(一)①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物种将濒临灭绝。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危险。橙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脸像人脸,被称为“森林老人”过去在亚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由于其栖息地遭到极大破坏,这种在树上生活的惟一的一种大猩猩越来越少,只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找到。

……

②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将硬木木材运往各国销售。顺便说一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

③在雨林区,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然而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得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的牧场。

④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

⑤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和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亡。

11.选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1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4.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警示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作文四百字【三】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指的就是能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理清结构和理解文意,等等。“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是《教纲》提出的要求,据此,中考对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格外看重,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作文四百字【四】

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了有关动物的知识,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些有关动物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大自然的美丽,知道了大自然中动物的奥秘。以前我只知道一点点关于动物的知识,现在看了一些资料之后,关于动物的演化方面的知识就更牢固了。

我查了一些书,从一个海底免费旅行家——鲫鱼身上得到了一个启示,我想发明粘固吸盘。

我发明的粘固吸盘很小,跟一元硬币一般大小。不过作用却很大。只要把它粘在你身上,你就可以试一试去跳到某个动物或哪个人身上,进而慢慢地做免费旅行了,你的旅行一定很快活。这个粘固吸盘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稳定性。众所周知,一根极细的铁丝只有小小的蚂蚁能站上去,但如果是人类站上去,我们大家不相信人能站稳,因为人的体积是蚂蚁的几万倍,所以我们绝对不可能稳稳地站在铁丝上,不过带上粘固吸盘就不同了,它可以让你站在铁丝上,而且像杂技演员一样可以做任何一个标准动作……我对这个粘固吸盘很满意!

通过我的创新发明,我的感受是: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才能发明一个你满意的新鲜事物奉献给大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