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文(游澄江月亮湾湿地公园作文)

参观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文(游澄江月亮湾湿地公园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3-30 03:46:44
参观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文(游澄江月亮湾湿地公园作文)

参观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文【一】

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可想而知,湿地对我们有多重要了。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溱湖风景区东侧,地处里下河地区,这里曾是古长江与淮河交汇处,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坏境。总面积26平方千米,区内的湖泊,河流等占总面积的37%左右,素有“水乡明珠”之称。

溱湖是湿地公园内最大的湖泊,东西长1。4千米,南北长1。5千米,面积约210万平方米。登高远望,只见九条河流从四面八方通往湖区,形成了“九龙朝阙”的奇异景观,溱湖岸边的芦苇荡蔚为壮观。你看,一大片一大片洁白无暇的芦絮在绿叶中显得那么质朴纯洁。芦荡只是一种极普通的野生植物,它的根在泥土中蔓延着伸展着根,对抗着风雨的摧残,还有保堤护岸的功能,是许多湿地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

麋鹿是溱湖一大特色。它们有的.立于高处眺望天边,也有的一起嬉闹,冲在最前面的也许就是麋王吧。溱湖湿地公园内不仅有麋鹿,还有40多种珍禽,有白天鹅,黑天鹅,丹顶鹤,鸳鸯等。在鳄鱼生态园里放养着温顺的扬子鳄和湾鳄,别看他们都是鳄鱼,差别可大呢!扬子鳄温顺,湾鳄则很凶残。

说到溱湖,就会联想到会船,溱潼会船甲天下。每到清明,溱湖上会出现会一只又一只会船和贡船争奇斗艳,十分壮观。

说到溱湖,总有说不完的话。要想真正得了解溱湖,不如自己亲自去体验一下吧!

参观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文【二】

今年暑假,我有幸游览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这湿地公园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郊北部。碧水湿地同四周的雪山、草原、沙漠相映成趣,让张掖既具有了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如一位风情万种的女子吸引着游客的到来。

湿地公园中,芦苇蒲草成片相连,湖水沼泽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花儿是那样热烈奔放;缓缓飞行的水鸟是那样悠闲自在。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公园里的荷花池和与鹊鸥亭。

首先,我们来到了荷花池,只见一池碧水展现在我们眼前,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五颜六色,水草绿油油的',似一个个好奇的孩子,把头伸出水面,打量着新世界。荷花也不甘示弱地从水中冒出来。盛开的荷花,淡淡的粉色花瓣层层叠叠地包围着绿茵茵的小莲蓬,如众星捧月般高高捧起,远远望去,整个花朵似一个个舞女的裙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而含苞待放的花朵,则像一个个娇艳害羞的小女孩,迟迟不愿露出她的容颜,又像一个个精致的酒杯,高高举起,一阵微风吹过,花苞轻轻摆动,好像在轻轻碰杯庆祝。下面又大又圆的荷叶,似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荷花的丽影。鱼儿们也似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荷叶间捉着迷藏,为荷花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我们又来到了鹊鸥亭。从二层的观景台远眺,只见蓝盈盈的水中有一只只水鸟在凫水。它们头为黑色,颈为红褐色,身体呈白色,如一小朵一小朵的云彩,随意地浮在水面。有的在水中梳理羽毛,好像是在洗澡;有的潜入水中,似乎在捕鱼;还有的拍打双翅,似乎在舞蹈……真是有趣极了。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真是一颗镶嵌在沙漠中最耀眼的明珠!

参观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文【三】

“水上狂欢到溱湖,百舸争流看会船。”看到这几个大字标语时,我知道,我已经在溱湖湿地公园了。

溱湖的景色顿时让我陶醉了:远处山清水秀,树木葱茏;近处翠柳低垂河边,水中倒映着柳树的倩影,一阵阵微风吹过,湖面顿时碧波荡漾,美丽极了!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有的全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只开了几片花瓣,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还只是花苞,鼓鼓的马上就要胀裂似的。

我和爸爸乘船来到水禽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的丹顶鹤、绿头鸭、鸿雁、白天鹅、黑天鹅等水禽。白天鹅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似乎在向游人说:“看,我游得多棒啊!”。黑天鹅正在梳理羽毛,似乎在和白天鹅比美呢!而丹顶鹤却像哨兵一样机警地站在河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等待着鱼儿游过来,发动突然的袭击,美餐一顿。

在这里,我们观鳄潭、灵猴岛、农家乐、湿地精品园、湿地探险乐园和赛马场等风景区。在观鳄潭,我们见到了真正的扬子鳄。在灵猴岛,看见了弥猴。在农家乐,我们动手操作了豆腐磨、旱磨和水车等古时候的人力机械。在湿地精品园里,我们认识了梭鱼草、花菖蒲、芦苇等植物。在湿地探险乐园里,我们玩了钢丝桥、吊桥等游戏。在赛马场,我们亲身体验到了骑着骏马迎风驰骋的感觉……我和爸爸都看得人迷了

啊,溱湖,我们可爱的湿地公园,你真美啊!

溱湖的美,美在喜鹊湖湖面。

清晨,泛舟湖面,远处的四周弥漫着初春的淡薄雾气,绡縠般恬静秀美、清淡朦胧,仿佛溱湖披上一件轻纱云衣;你看,平静的水面无一丝皱褶,即便游艇滑过,也只是偶然留下一颗晶莹的小水珠。高高溅起,又徐徐飘落,而后送来一个又一个欢笑着的、逐步扩散并渐渐朦胧的圆圆的面庞,悄无声息地逝远……湖岸的景物在这雾气的衬托下也显得羞怯了,不是含蓄地遮去半边面颊,就是只留下一个轮廓,让你去细细体味其中的`细腻柔情,再者干脆只给人一个碗口大的朦胧身影,吸引着你极目观察它的真实面貌,使人不禁神往……

溱湖的美,美在静谧的林海。

虽至初春,但树木花草们又焕发了属于自己的新春面貌。一排排树木挺立着,满目苍翠。高大笔挺的躯干,一副饱经风霜的面孔。树皮整个儿皲裂,由上而下一排排依附着,像龟壳,又不是如此排列;似鱼鳞,又要略大些许。棕色里又透露着深暗的灰黑,诚然,这些守护者无声守护着这块净土已有些年月了。再往上看,不禁眼前一亮,葱茏之气不仅反映在眼中,更多的是心感受到了。苍翠的绿叶,青绿的嫩芽,边缘上的一抹浅绿,中部的片片浓翠,都与躯干上的灰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一个是饱经风霜的老人,那么一个就是折射着阳光的孩童。再仔细瞧瞧,真的,仿佛绿的各个阶层都在此体现了,我的心也似变绿了一样,头顶上碧绿的天空,脚下深邃的大地,周围青绿的树木,置身其中,整个身心都富于活力,杨柳悄无声息地抽出嫩芽,不知名的花儿们竞相开放,小草也耐不住寂寞,鸟儿们更是抑制不住激情……它们在此静静生长,四周虽人声鼎沸,却总也挡不住自然的静寂与生机。

溱湖的美,美在亭台水榭。

一湾碧波,缓缓奔流,淌入广博,体验浩瀚,水是值得赞美的,而建立在碧波之上的亭台、水榭也别有一番风韵。古木的材料、古朴的建筑,再加上那一汪碧水蓝天,两旁的参天古木,处处展现出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油然而生怀旧之感。造型美观朴素、简单大方,内设几张木凳,供游人休息观赏用。玩累了,随便走进一处,坐在人工雕琢的简朴凳椅上,欣赏着水面风光:看水禽在水中嬉戏,看垂柳在岸边妩媚,看这样一幅幅清新画卷。享受着从自然吹来的微风拂过我们布满汗渍又时刻欢笑的双颊,好不惬意!

有言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返”看着溱湖这美丽的景色,我的心真是久久不能平静,我由衷地赞美溱湖,我们可爱的湿地公园。

参观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文【四】

溱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也十分便捷。湖水清澈甘冽,素有“水乡明珠”之称。

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以及溱湖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与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与溱湖儿女勤劳善良交相辉映。溱湖孕育了林奇异兽、浓郁的自然风光。那里阳光充足,温和湿润,空气清新,适合各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溱湖又名喜鹊湖,是湿地公园内最大的湖泊,也因此形成“九龙朝阙”的奇异景观。溱湖水面清晰见底,流清水纯,盛产菱、藕、水瓜等一些绿色健康食品,蒲草丰盛,白天风影翩翩,夜晚渔火点点,令人赏心悦目。

“溱湖八鲜”听起来让人垂涎三尺,尝起来更加美味。溱湖甲鱼、溱湖银鱼等这些都是五味俱全营养全面。溱湖八鲜富有各种氨基酸,有的可以滋阴降火,降压补肾,平肝宣肺,各种佳肴,别具风味。还有那一年四季,源源不断的溱湖水蔬,它们色彩鲜艳,水灵脆嫩,味道特别鲜美。

溱湖东西长一点四公里,南北长一点五公里,形似玉佩,娇小玲珑,面积约三千五百亩左右。登高而望,四面八方通达湖区的主要河流有九条,那更是奇观异景。千年古镇——溱潼是景区的重要依托,镇区四面环水,夹河穿镇而过,素有“苏中周庄”之雅称,其寺内的万朵茶花树,更是名扬四方。

别忘了,有时间约上亲朋好友去溱湖游览一番吧!

参观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文【五】

“十里溱湖,啊……无限风光,千里古镇,百代文昌……”多么优美的歌曲呀,有否让你想起了绿意渐浓、生机盎然的美丽溱湖?“水上狂欢到溱湖,百舸争流看会船”让我们沿着这样的标语去美丽的溱湖湿地公园拜访春天吧。

刚进入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落叶的树们正悄悄地吐着新芽,飘摇了一个冬天的芦苇花也渐渐换成新叶,翠绿的柳条垂头站在湖边梳头,柳姑娘的倩影倒映在碧波中。池塘边,荷花展示着它婀娜多姿的身影,亭亭玉立的站在水中,有的全开了,露出一个个小莲蓬,有的只开了几片,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含苞待放,鼓着大腮帮子。

热闹的还是天空,看见燕子不足为奇,但走近湿地公园,你会感觉燕子特别的多,在天空中翻卷,在水面低掠,因为飞得快,数量又多,好象整个天空都是它们的。小的脸一直红到脖子,鹭类前卫时尚,小白鹭头上戴上白色的长辫,平时总喜欢穿着灰褐色衣服,伪装得与枯草般的池鹭则披上枣红的婚纱,夜鹭则把灰麻的衣服洗成灰白,再在头上披上深青的厚纱。白天鹅在水中无忧无虑的嬉戏,还时不时转过头来,似乎在对我说:“你看我多美!”黑天鹅在梳理羽毛,比白天鹅还爱美呢。而丹顶鹤却像哨兵一样机警的在河边站岗,目不转睛的盯着水面,等着鱼儿过来,好发动突然袭击,再美餐一顿!

路边的灵猴岛、农家乐、赛马场里更是另一番景象,我就具体不说了,你亲自来感受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来吧,让我们相约湿地公园,一起寻访春的踪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