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理念作文(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作文)

新技术新理念作文(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4-27 05:24:21
新技术新理念作文(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作文)

新技术新理念作文【一】

今年暑假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受益匪浅。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这本书既有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又能以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比智慧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书。”“用心”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摸索,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绝不能忽略而过,这就是“用心”。当碰到你不熟悉、不擅长的教学领域,更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否则对学生来说,便是极大的损失。

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就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哪个国家人口的整体素质高则会对世界的发展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面临的大的趋势,我们老师应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我们要避免只注意到了素质教育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意义和内容,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总之,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怎样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体会一:  学习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时,我觉得: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体会二: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教师必须进行高一层次的专业进修。但是,我们老师在接受再教育过程中,也和学生一样,是接受灌输式的教育,所以许多新的理念都是被动接受,未能引起共鸣。教师所谓的新的教育行为,都是依葫芦画瓢,按部就搬,不知道这些行为与理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以往的旧观念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在行为中流露出来。这样,使“教育返璞归真”,让孩子学得开心,让孩子真正有所得也成为看得清却摸不着的“海市蜃楼”状态。时代进步了,家长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我们困惑的是:家长往往还是重视结果,重视分数。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学校不得不放弃一些新的理念与行为,我们的教师不得不“屈服”于家长的需求,重新将知识的传授放到第一位。造成了行为与理念的落差。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也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技术新理念作文【二】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如同工程师的建设图纸,医生的医治计划一样,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走进课堂前,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心里对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一位中学教师,他在对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的代表开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这样的一节课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心中绝对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好课,但对于美国代表来说却是一节充满了问号的怪课:学生的问题去了什么地方?学生既然会回答所有的问题,那还要上课做什么?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

3、 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

新技术新理念作文【三】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这是作者对教育的感悟,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所以在他的笔端我们才闻到了一幅教育革命的新气息。

教育是技艺。教育需要教师开动脑子,有充分的预设,有随时准备问题的生成,从而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始终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拓宽学术视野,有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的教育,实现综合教育;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他们日后的继续学习,独立处理问题提供保证等等,这些新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对我们教学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教育是哲学。读罢全文,我们仿佛重新认识了许多教育哲学家。孔子“天命之谓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儒家教育思想;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慎思之,笃行之”的五步学习法;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践行模式”;柏拉图的“善的教育”;涂尔干的“纯粹的惟理教育”,还有诸如洛克的形式主义教育、培根的经院主义教育、斯宾塞和赫尔巴特的实质主义教育观、卢梭主张“以天性为师”以及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思想。由此看来,此书是古今中外哲学教育巨篇的浓缩版。

教育是艺术,是诗篇。在这里我们也安康难道了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深湛的文学功底以及对学科透彻的分析。科学教育的“探究与合作”;数学教育的“生活与开放”;文科教育的“感悟、理解和表达”美育的“境界、感受和体验”等等,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丝丝入扣地阐述,让人受益匪浅。

教育是思想。作者在文中谈得最多的仍是素质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通过现状分析作者深深体会到: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体系。他呼吁重新审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三个面向”精神和“四有”素质的人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