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简便方案的作文(运用各种手法优秀作文范文欣赏)

关于最简便方案的作文(运用各种手法优秀作文范文欣赏)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6-19 01:18:11
关于最简便方案的作文(运用各种手法优秀作文范文欣赏)

关于最简便方案的作文【一】

在议论文教学的初始阶段,结构训练和论据积累操作简单且易见成效,但它们都是议论文写作的辅料,一篇议论文的好坏最终还是要看论点的品质。我们以为,论点的训练不宜教条式地就理说理,也不能仅依赖有限的大小作文寻求提升,而可以通过课堂演讲这一形式加以训练。因此,我们将课堂演讲分为大小两种,其中小演讲是以名人为抓手,学生按照论证段基本模式,提前准备300字左右的文字稿,在课前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论点及论证过程。之后学生就起发言内容的结构规范性、论点的深刻性、论据的新颖性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总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而大演讲则是每周五抽一节时间举行一次话题演讲,学生轮流做主持,并负责提供以时事素材为主的话题。其他学生则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第一步,主持人展示材料后,每位同学思考5分钟后确定自己的论点;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各自的论点,5分钟后选出组内认可的最优论点;第三步,组长向教师汇报所在组的论点,并简单陈述思考过程,经教师认可后简要写在黑板上,用时5分钟;第四步,组内第二次讨论,思考如何规范、充分地论证,约10分钟;第五步,每组组长发言,副组长可以补充说明,教师逐组点评,约15分钟;第六步,教师总评优缺点,并根据需要进行归纳总结,约5分钟。

通过一年时间的尝试,笔者认为这样的训练方法有以下优点:第一,给每一位学生主动展示的机会,多数学生都会精心准备,在论点的思考上用力尤多;第二,两种演讲形式相互补充,不仅保证了训练的持续性,而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尤其是后者,论点的训练是全员参与的,组内讨论的,班内评选的,较好地呈现了论点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对细心的同学来说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第三,教师能更好地发现学生在论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指点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思考对策,提升教师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议论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们教学的重点应在结构的规范性、论据的有效性和论点的层级性寻求突破。为了实现这样的突破,我们采用了“三步走”的策略,以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快适应由记叙文向议论文的文体转换,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议论文,同时也为之后“提升阶段”的教学做好铺垫,最终让学生们写出各具特色的议论文来。

关于最简便方案的作文【二】

奥数题是这样的:2012(1/2010)*(2010/2011。这道题目由于分数特别大,我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拆分,把带分数拆成(2012+1/2010)*(2010/2011)

因为这样的话(1/2010)*(2010/2011)就能抵消成1/2011,可是2012×(2010/2011)+(1/2011)这可就难算了,我打了好长的草稿才把算式变成(4044120/2011)+(1/2011),等于(4044121/2011)。这么大的数据答案会是它吗?做完试卷,检查过后,我交了卷,可这道题还是被画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叉,虽然书上有答案,但我还是决定再做一遍,难道4044121是2011的倍数?我又打了一个草稿,终于得出了答案2011。可这个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打开书对起了答案,答案虽然和我的.一模一样,可方法却简单多了。虽然同样是拆分,但却拆分成了(2011+1{1/2010}),的确,照这样算下去2011×(2010/2011)变为2010而(2011/2010)×(2010/2011)则就变成了1,再把它们加起来,就等于答案2011了。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四步就把答案算了出来,这个方法可真是巧妙啊,比我的步骤不仅少了,而且还容易算多了呢!

分数简便运算可真是巧妙啊!

关于最简便方案的作文【三】

本着“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原则,以级部为单位,由本班教师具体负责,组织全班学生积极参加。

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将读书后写出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心得体会、等加以记录整理。

认真部署,精心组织,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读书中明志,在抒怀中成长,真正多一些自己的真情实感,多一些切实的读书思考。

突出“读好书,书香伴我成长;写美文,文笔展我才华”主题,所选篇目可以是学校推荐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其他读物,要紧紧围绕书中一点或几点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实践写出阅读感受。

书写工整,表达清楚。

 

关于最简便方案的作文【四】

各班按照1:2 的比例进行初评,然后按照1:1.2 的比例进行复评,最后组织评出各类奖项,予以表彰奖励。

关于最简便方案的作文【五】

议论文贵在说理,说理的高下,一看说理者逻辑思维的品质,二看说理者布局谋篇的能力。其中前者是基础,需要渐次提升,后者是保证,可以模仿习得。为此,在议论文教学的初始阶段,议论文的教学目标应先定位在结构训练上。就一篇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通篇结构,最典范的模式是中心论点加分论点式。就此种模式而言,我们主张六段式结构,即论点段、论证段(含分论2段、过渡1段)、补充段(特例说明或联系实际)、结论段,当然根据实情可局部调整。

除了训练如何建构通篇,文章的局部建构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论证段的`结构。论证段的结构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其一,分论点的确立;其二,每一论证段的展开。我们认为分论点的确立要遵循“上行下效”和“和而不同”两个原则。所谓“上行下效”,是就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角度而言。简言之,就是立论角度要和论证的角度保持一致,立论的角度有“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分论点要自觉和中心论点看齐。为了保证“上行下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公式让学生自测:公式一:“因为分论点,所以中心论点成立”;公式二:“如果具备分论点,那么能中心论点”。其中公式一适用于检测“为什么”角度立论下的分论点,公式二适用于“怎么样”角度立论下的分论点。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分论点之间要既要相关又需不同。常见的分论点关系有并列和递进两式,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其实可以譬喻解释――并列的分论点好似人之左右手,递进的分论点则似人之上下肢。学生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是善于横向还是纵向予以选择。至于每一论证段的展开,在初始训练中可以固化成如下公式,即论述层次=分论点+阐释分论点+具体论证(包括举例和分析两层)+回扣分论点。这一公式要在议论文写作中自始至终予以贯彻,否则即使学生掌握了通篇结构,议论文的写作还是会陷入不伦不类之流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