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隐喻类作文800字)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隐喻类作文8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5-28 04:13:39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隐喻类作文800字)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一】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过烦恼的经历。家长有孩子不听话带来的烦恼,老师有学生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烦恼,学生有不及格带来的烦恼……烦恼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烦恼呢?

请以“面对烦恼”或“战胜烦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记叙文。要求: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有真情实感。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二】

写景一定要选择最主要的地方细致写,不要不加选择样样都写。

例:放风筝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一只美丽的“大蝴蝶”,橘黄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纹,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那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鲜红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空中的风筝很多,作者只选择了其中四只风筝,有地上的“大蝴蝶”、“小密蜂”,有水里的“大金鱼”,还有天上的“小卫星”。作者对这四只风筝的颜色、形状、动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如果作者把天上的风筝名字一一列出来,不就成了流水账了吗?如果把每只风筝都详细描写,写出的文章就显得太臃肿了。所以写景物除了细致观察,还要有选择、突出重点。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三】

拔河比赛

今年9 月28 日上午,我们学校在操场上进行了以“迎国庆·展风采”为主题的拔河总决赛。这一天,阳光明媚。操场上,人声鼎沸。

轮到我们六(2)班与六(3)班决赛了。“嘟——”哨声响了,双方队员都涨红了脸,紧紧地抓住绳子,身子一齐向后倒,嘴里一直喊着“加油”的号子。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眼看着绳索上的红布条在一点一点地向六(3)班那边移动,我班的选手们随着拉拉队有节奏的“六(2)班,加油!六(2)班,加油!”的拼命齐呼,好像突然有了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原本被六(3)班拉得纽曲的队伍又成了一条直线了。看,我们班排头的队员李威把眼瞪得圆圆的,脸都变成了紫红色,他身子向后倾斜,脚在地上用力把绳子往后拉。再看排在最后的队员小胖子何晓东,咧着嘴,咬着牙,汗珠从额头上“跳”下来。六(3)班的选手们被我方拉得一点儿一点儿地向前移,红布条又慢慢地被拉了回来。

不好!红布条又开始向六(3)班缓缓前进了。一旁观战的李老师急了,他一边喊着“加油”,一边向急促地挥舞着手臂,我们班的拉拉队员也一起齐声助威。这使得我们班参赛的选手勇气倍增,精神抖擞。渐渐地,红布条向我们班移动……“六(2)班,赢了!”

裁判员高声喊道。我班的同学们欢呼雀跃起来,“哈哈哈”的笑声弥漫在操场上空。

交换场地后,第二局就开始了。这局比赛中,我们班同学迸发出一种所向无敌,令人震惊的力量,以绝对优势战胜六(3)班!第三局过后,我们班最终以2 ∶ 0 战胜六(3)班,取得全年级组拔河赛第一!

通过这次拔河比赛,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四】

如果说广阔性是思维训练的突破口,那么,深刻性就是思维训练的终极目标。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从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初写议论文的一个通病是肤浅。由肤浅到深刻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必由之路,施教之功在于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求深”之法。

(一通过写作提纲搭建起说理的框架

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展开说理,而是有没有事实性的材料;构思过程中,不是主要运用充分而又深刻的说理来论证,而是用例子来搪塞敷衍;举例不是遵守典型而有针对性的原则,而是在议论文中讲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因而很容易写成“观点+两个事例+结论”的简陋型议论文,用事例代替说理,显示不出说理文逻辑的魅力和说理的深度。议论文写作提纲的训练是有效地提升说理深度之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行文之前先切合论点,搭建起完整的说理框架,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深入论证。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与交通工具,让人们的出行与彼此联系更加频繁,改变了传统“足不出户”的格局。在当代的中国,各种“民工潮”成为特有景观。在当代青年中,流行着“北漂一族”和“南漂一族”。出门在外,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漂”的喜怒哀乐,在“漂”中,正在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漂文化”。

请以“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请看《说“漂”》的提纲:“漂”:漂泊

漂泊是一种磨练,收获的是坚强;(独自面对,生活能力

漂泊是一种体验,收获的是阅历;(艰苦创业,积累

漂泊是一种别离,收获的是珍惜;(离开亲人,珍惜亲情

漂泊是一种洒脱,收获的是视野。(独自闯荡,见多识广

这个提纲从四个层面阐释漂泊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有了这个提纲后,写作者就有了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清晰的整体构思,写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从而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能有效避免简陋型议论文的产生。

(二通过有效地开掘事例达到说理的深度

考生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围城里,往往是事例与结论的简单相加,缺乏基本的分析,事例与道理论证油水分离,这是万万不行的。议论文要显示出说理的深度,议论的过程中对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进行道理层面的深度开掘非常重要。归结起来,还是有法可循的:

假设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标志性词语有假如、如果、试想、倘若等。如:

自信,但不能盲目。(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论据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利的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分析——选自《自信,但不能盲目》

探因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标志性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如:

自信,但不能盲目。(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论据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分析

——选自《自信,但不能盲目》

意义分析法。就是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从而有力地证明观点、突出主题。如是正面事例,就分析其闪光点;如是反面事例,则指出其危害。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论点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论据一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论据二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分析

——选自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对引论文论据进行道理开掘的方法有多种,还有对比分析、类喻分析、条件分析等,在此不一一介绍。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五】

长期不照镜子,弄得灰头土脸,自然不够文明。每天频繁照镜,搞得非常自卑,难免与世隔绝。一天照镜一次,洗去仆仆风尘,走路容光焕发。这个故事说明,照镜贵在有度,自省虽然必要,自卑却不可取,前进才是目的。

尹喜观察星兆,知道圣人将至。他斋戒并沐浴,在路两旁烧香,沿途打扫干净,专门等候圣人。老子主张无为,本来不想写作,但被诚心感动,于是作《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尹喜反省自己,及时加以改进,于是得圣人言。

孔老夫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他的自我要求,是圣人的.标准,或许有些太高;但适度的反思,见不贤内自省,还是有必要的。随着社会发展,女士带面小镜,随时随地补妆,已经司空见惯。有的单位里面,在员工必经处,专门悬挂大镜,以供整理仪表。

有则报道曾说,歌舞明星费翔,每天刷牙六次。还有报道曾说,郭富城为成名,每天对着镜子,练眼神数百次。李玉刚为表演,也经常照镜子,以便男扮女装,取得惊人效果。作为公众人物,维护自身形象,当然非常必要。而作为普通人,每天刷牙六次,恐怕会误了事。照镜子练眼神,也非常人任务。而著名的演员,有化妆师服务,也属正常现象。

狄更斯为创作,可以衣衫褴褛,装成乞丐讨饭。欧亨利为创作,可以蓬头垢面,体验水手艰难。汤显祖为创作,可以托身柴堆,多日沉于哀婉。郭沫若为创作,可以满地打滚,亲密拥抱地球。照镜其实次要,成功才是目标。

由于月球引力,发生日全食时,光线会有弯曲;测量队出发前,爱因斯坦勘误,重新作了计算,结果大获成功。反省宇宙常数,他又追悔莫及。不过这种自省,正是一种伟大。

王安石写完诗,还要不断修改,很普通的“绿”字,因为使动用法,展现无穷魅力。雪琴写《红楼梦》,皇皇几十万言,却能增删五次。文章三分写功,七分皆在改功。产品可以召回,著作可以再版,但未免太麻烦。

真理之于谬误,也许只差一步;天才之于疯癫,也许只隔一念。三人都有镜子,使用频率各异;第一个很适度,后两个走极端。照镜或者自省,程度需要适中。只有不温不火,才能恰到好处。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六】

广阔性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大千世界的事物是复杂的,思维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考生的思维常呈现单一直线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考生议论文写作的一道难关:思路闭塞,不得其门。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于训练多角度、多方位辩证地观察、联想、分析,打开思路。这种多角度分析在我们平时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时经常用到。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墙角的竹笋嘲笑它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它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它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

生活是多彩的,认识是多元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和成长的过程中,你也许有类似小爬山虎的见闻或感受。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考生的观点及立论依据有如下情况:

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的重要性;

2. 要实现人生目标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于对材料中“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 。分析这段话,“美丽的风景”可以理解为“目标”,有目标才有向上爬的动力,要实现目标,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3. 有自己的目标,不受外界的干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4. 付出必有收获。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于对材料中“墙角的竹笋嘲笑它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它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它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分析这段话,小爬山虎在向上爬的过程中,既遭遇到嘲笑和讽刺,也得到了羡慕和鼓励,但无论如何它爬上了屋顶,将小爬山虎的经历对应到我们的人生,得出3和4的.观点。

5. 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

6. 奉献美于收获。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于对材料中“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分析这段话,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却发现屋顶的风景并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不免失望和怅惘,这让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人们经常会提及的人生哲理: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或者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孩子的称赞,让失望的小爬山虎“心里甜甜的”,不禁又让我们思考:在人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益及他人,而这种惠及他人,往往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与价值感,奉献往往美于收获。

按照材料的叙述顺序对材料进行分层,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材料,得出的结论比盲目对材料进行单向的整体思考显然更妙,思路更易深入。这也是目前高考作文形式之一——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审题立意训练,有利于考生发现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对于审题立意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同时,多角度地思考,也避免了作文在立意方面的雷同,体现思维的新颖性。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七】

对未来的想象不是写现实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上动些脑筋,写法上新颖,有吸引力。比如可以直接写未来的情景。有个同学在作文的开头写“今天是2024年元旦,我们分别的老同学欢聚一堂……;”也可以采取设问的开头方法,如“祖国未来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同学以做了一个梦为开头,以醒来后希望梦境变成现实为结尾……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对别人产生吸引力,一看到开头,就愿意继续读下去。

隐喻类作文审题指导【八】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具体写作时,可以使用抑扬法、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突转法,等等。比如这段文字:

我搬出早已准备好的竹鸡笼,开始收拾我的“战利品”,共有28 只。我窃喜不已,这么多麻雀,该怎么办呢?“专烤鸟腿,蘸盐巴吃准香,或者去皮毛剁碎,加香葱爆炒味道岂不更好?”想到这,我禁不住垂涎三尺。心动不如行动,我抱着鸡笼就往厨房跑。“你干什么?快放了它们!”身后传来爸爸厉声的呵斥声,吓得我赶忙放下了手中的鸡笼。

本段用的是突转法,本来已经想好怎么吃鸟了,却因爸爸的到来显现转机,而且将麻雀全部放归山林。这样写,使文章的主题变得积极向上,给人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值得称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