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前作文满分(关于鸿门宴的作文素材简短)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关于鸿门宴的作文素材简短)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5-23 09:58:46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关于鸿门宴的作文素材简短)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一】

乌骓马一声长嘶,似闪电划破黑暗的时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乌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诡计阴谋未必只是小人伎俩,败为贼寇胜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会知道,猥琐小亭长也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的霸王,你是个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战场上,没有道义,只有伎俩!在万骑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飞过沧海的蝴蝶,顷刻间,跌落在大海,腐烂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个在主帐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颤抖。只一瞬,一道银光划过。如纱一般,杜撰在绝望的空气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来报你的满腔柔情。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万丈。宝马凄凄长鸣,泻你一世悲凉。你的一生中只有这两个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唤你回寂寞的岸边。你拔出长剑,最后一丝亮抖抖过楚歌飘扬的夜空。在西边的天空,一颗明星渐渐坠落,分解,崩溃。直至灰飞烟灭……

霸王,你的出现正如昙花一现,可昙花的美却无法使人忘却,即使只有一瞬间。所以我们忘不了那个拔山的勇士,那个原谅仇敌的君子,那个火烧阿房宫的英雄。江水悠悠,易安居士临江悼念,凭谁干杯?江水涛涛,千古文人抚剑长叹,泫然泪下!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凉,让后人评述,让后人哀伤。

我永远的西楚霸王!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二】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透过研究当时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

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

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此刻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汉元年十月,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灭。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从儒生推荐:“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

刘邦此战略有早年楚怀王之约为政治依据,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在那里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的主角偷天换日改成自己,显示他此时不可一世,忘无所有,急不可待想在关中称王的心理。当然派人把守函谷关,以免其他反秦诸侯来分一羹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时刘邦却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反秦诸侯在北方和秦军誓角斗,最后击败秦军,刘邦却趁秦主力被诸侯牵制而轻易盗取了胜利果实,却关起门自己独享成果。从道义上讲,刘邦这样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诸侯唾弃;从利益上讲,刘邦这样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

果然,不久项羽带诸侯联军来到函谷关,却被刘邦的军队阻拦。项羽命英布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戏西与刘邦驻扎于霸上的大军对峙。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三】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临江悼念,凭谁干杯?江水涛涛,千古文人抚剑长叹,泫然泪下!

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凉,让后人评述,让后人哀伤。

我永远的西楚霸王!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四】

小时候下中国象棋时,看到棋盘上有楚河汉界,向大人们询问后,我知道了项羽与刘邦的故事。上小学时,老师在讲越王勾践是曾引用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从此,破釜沉舟的故事和项羽那勇敢的气魄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了解了越来越多与项羽有关的故事。而在读了《鸿门宴》与《项羽本纪》后,我对项羽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了。

项羽是楚国人,名将项燕之后,二十四岁便随叔父项梁起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许是因为身为名将后代与楚国人,项羽拥有了一份异于常人的自信,勇猛,与那天生的神力。或许正是因为身为楚国人的那一份不服输的精神,项羽与他那八千江东子弟迅速崛起,走上霸王之路。

但在《鸿门宴》中,项羽却暴露了他人性中的弱点,他有着妇人之仁,而且刚愎自用,轻敌自大,这使得他错失了诛刘邦的绝好机会,这也为他以后的垓下之败埋下了祸根。而且,项羽不懂得用人,没有广纳良言,不听人劝告,最后使陈平、韩信等人才转而投刘邦,并且气走了亚父范增。这一切的一切,也许就是他自刎乌江的悲剧的根源。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项羽身上的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他的优点所散发出的璀璨光芒。

与刘邦相比,我更偏爱项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项羽他不喜欢玩弄阴谋权术,而喜欢光明正大地与敌人对决,他是一个真君子,大丈夫。至于刘邦,他奸诈,而又有点无赖,心中多的是鬼点子与花言巧语,缺乏的是政治谋略,碰到问题总是要依赖谋臣,一句“为之奈何”仿佛已成了他的口头禅。这样的刘邦,单凭他个人的力量,是绝对难以与项羽抗衡的。刘邦当初能够先入函谷关,全靠项羽挡住了秦军的主力部队。可以说,刘邦夺得汉家天下,项羽也是功不可没啊!

既然刘邦如此,为什么他还能在楚汉之争中赢得胜利呢?我认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人才,集合众人之智,这一点是项羽所不具备的。

在项羽短暂的一生中,除了他那些辉煌的战绩,值得人品味的恐怕还有他与虞姬间感人的爱情。虞姬虽然是被项羽所俘虏的,但她也一定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所吸引吧,不然怎么会有“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壮?虞姬的自成了羽虞爱情的悲剧。“项王泣数行下”,足见其用情之深,这也是他的人性中最真实、最感人的一面。

自古以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是连在一起的,大抵人们认为要成就大业,要成为英雄就容不下儿女私情。其实不然,一个英雄,倘若没有爱情的烘托,他的生命就是不完美的。而在项羽身上,英雄气概和儿女私情正很好地结合。

项羽在我眼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勇、有情、有王者之气,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五】

 《鸿门宴》让人想到的是刀光剑影,险象环生,我们着实为刘邦捏一把汗,同时又为项羽这西楚霸王着急。最终形势峰回路转,刘邦化险为夷。我们或许会认为,决定刘邦存活的是多人的保护,但我认为刘邦活命是必然,他不在项伯的维护,不在张良与樊哙的对策,不在项王与范增意识上的冲突,而在于项王对刘邦力量作出的判断。“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力量对比之悬殊,一目了然,刘邦对项羽完全构不成威胁。他们之间的问题是:刘邦是否能放弃先攻入关中的大功。若能,则万事大吉,项羽高枕无忧;否则刘邦性命凶多吉少。而刘邦去鸿门赴宴谢罪,清楚无误地表明了他的观点,由于刘邦选择了前者,项羽也就没有掉刘邦的理由和必要。虽然范增的存在也为情节提供了一定的变数,但刘邦的存活这是必然的。

在鸿门宴上,“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怎么能被项王视为劲敌?“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东南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这样的排座,尊卑很清楚,项羽并没有把刘邦当成对手,而是当作一个有自知之明来投降的小角色。宴后,刘邦的不辞而别,他的懦弱让项羽更加看不起他了。项羽的种种表现无不体现着他对刘邦的轻视,而令项羽起这种情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他们之间力量的悬殊。当然,日后刘邦的称王和项羽的失败就该另当别论了。

力量的悬殊没有使项羽起防人之心,过于自负让项羽失去了天下。追溯到根本,自负究竟能让人丧失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六】

英雄是为乱世而生的。

身披盔甲,持一柄长剑,跃上马背,在沙场上驰骋,化作阿修罗挥剑敌。战终,于余晖中仰天长笑。

项羽本是这样。他英武,在战场上如鱼得水,很快地他便几乎拥有了一切俯视众人的威凛、叱咤风云的霸气……可是他没有攀上王座,而且上天也注定不让他成为万人之上的那个惟一的存在。

他太天真了。

他易怒,许多时候总会因冲动而失去理智;过于慈悲,不忍下手除去自己的义气兄弟;没有心计,单纯得如同孩童……他以为,人们承认了自己的实力,自己就能做永世的霸者,自己的慈悲也能换回世人的拥簇,所以他不称帝。只是他忘了,战争不是过家家,没有皇帝,战争便不会终结,王的位子是一个诱惑的存在,它总得迎来自己的主人。所以,刘邦出现了。

他们,是兄弟也是敌人。若说项羽是光之面,刘邦就是暗之面。他阴险狡诈,善于言辞与察言观色,偏偏又有那么多能人愿为他效劳。项羽何尝不知他是个后患?可是他固执地不听范增的劝告,固执地想去相信这位兄弟,固执地相信世界,最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

战争是残酷的,必有胜负之分。一山容不了二虎,原本的王不忍心除去小虎,当它发现小虎已为大虎,自己已衰老,全都迟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从一开始就不该讲仁义,从一开始就该舍弃天真,一切已成定局,悔不了悔不了。

项羽真的像个小孩子,意气用事、自我主义却又善良单纯,他想改变游戏规则却终于败其手下。怪不了刘邦,他只是完完全全遵守着规则,顺从地玩到了最后。因为这是战争,谁都不能相信,忠诚与背叛、依赖与猜疑往往只是一纸之隔,战争的王者,不需要天真。

若是和平年代,项羽或许会是位很好的君主呢。可是,天意弄人。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七】

大家对“鸿门宴”这个故事比较熟悉吧!今天,我就要通过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来了解分析故事中的两个大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故事中刘邦机智脱逃,就已注定了他的结局不再模糊,而项羽最终自刎的原因也一清二楚!

曹无伤这一根引火线,引出了一场巨大的战争——项羽发怒了要刘邦,范增也在一旁添油加醋。当时,刘邦只有十万人马,而项羽却有四十万人马!两方交战,刘邦必败无疑。命运无常,就在此时,来了个大人物,改变了沛公的命运——项伯!

项伯,就是项羽的叔叔。因为他和刘备的谋士张良有交情,当天就把项羽第二天准备攻打刘邦的消息告诉了张良,但他没有想过张良知道后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一阵密谋后,刘邦决定先迷惑项伯,先是表白自己进关并无野心,又承诺和他结为亲家,并请他在项羽面前说好话,然后自己在第二日早上去项羽的驻扎地新丰鸿门谢罪,于是就有了那个千古传唱的故事——鸿门宴!从此,他们的一生都得到改写。

刘邦这个人能分清好坏,听从好的建议。而项羽却恰恰相反,分不清正与反,有时就因为“分不清”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造成了千古恨。鸿门宴,就是千古恨的典型:刘邦没有相信“鲰生”们的话,而是果断的相信了张良;项羽就没有听范增的忠告,而听进了项伯的蜜语……

刘邦这个人有心眼。刘邦就是因为心眼多,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没心眼,才听进了项伯的谎言;就是因为没心眼,才放走了刘邦;就是因为没心眼,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一代天骄,西楚霸王,因为没心眼结局很惨。回过头看,有心眼的人物还是刘邦。刘邦有心眼,使他觉察出了“卧底”曹无伤,使他“结交”了傻乎乎的项伯,使他逃过了差点灭顶之灾的鸿门宴,使他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再显新的篇章!

刘邦这个人相对而言,比项羽谦虚多了。正是项羽太有才,就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所以才不理会范增击玦的吧。刘邦虽然有点骄傲,但他能听进建议,所以他又比项羽技高一筹了。骄傲的人一般自尊心也很强,项羽就是自尊心作怪,令他“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

另外,刘邦比较果断,而项羽却总是犹犹豫豫的。比如说他要攻打刘邦也要第二天打,如果当天就攻打的话,历史就可以改写了!范增一直要项羽刘邦免除后患,但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要是换成刘邦的话,他是决不会心慈手软的!刘邦就果断了:一不做,二不休。他答应第二天去参加鸿门宴,一早就去了;说了要对项伯好点,就真的对他好点;说逃就逃,说走就走,真果断!

虽然当时刘邦的军事力量远不如项羽,但他为人、性格等方面都比项羽强。所以两人最终的命运也截然不同。性格即命运啊!

鸿门宴前作文满分【八】

《鸿门宴》让人想到的是刀光剑影,险象环生,我们着实为刘邦捏一把汗,同时又为项羽这西楚霸王着急。最终形势峰回路转,刘邦化险为夷。我们或许会认为,决定刘邦存活的是多人的保护,但我认为刘邦活命是必然,他不在项伯的维护,不在张良与樊哙的对策,不在项王与范增意识上的冲突,而在于项王对刘邦力量作出的判断。“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力量对比之悬殊,一目了然,刘邦对项羽完全构不成威胁。他们之间的问题是:刘邦是否能放弃先攻入关中的大功。若能,则万事大吉,项羽高枕无忧;否则刘邦性命凶多吉少。而刘邦去鸿门赴宴谢罪,清楚无误地表明了他的观点,由于刘邦选择了前者,项羽也就没有掉刘邦的理由和必要。虽然范增的存在也为情节提供了一定的变数,但刘邦的存活这是必然的。

在鸿门宴上,“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怎么能被项王视为劲敌?“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东南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这样的排座,尊卑很清楚,项羽并没有把刘邦当成对手,而是当作一个有自知之明来投降的小角色。宴后,刘邦的不辞而别,他的懦弱让项羽更加看不起他了。项羽的种种表现无不体现着他对刘邦的轻视,而令项羽起这种情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他们之间力量的悬殊。当然,日后刘邦的称王和项羽的失败就该另当别论了。

力量的悬殊没有使项羽起防人之心,过于自负让项羽失去了天下。追溯到根本,自负究竟能让人丧失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