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足球文化主题作文初一(以校园足球为主题的作文五年级)

发展足球文化主题作文初一(以校园足球为主题的作文五年级)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6-07 21:37:47
发展足球文化主题作文初一(以校园足球为主题的作文五年级)

发展足球文化主题作文初一【一】

星期二下午,足球赛快开始了,第一场就是我们五(5)班对战五(1)班。班主任发出命令,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兴致勃勃地出发向操场草坪走去。站在操场的水泥路上队伍长的好似一条腾飞的龙。到了草坪,我们几个足球运动员连忙做起了热身活动。随着比赛的临近,我的心跳得更快了。

比赛开始了,我和对方队长张宣康石头、剪刀、布,我赢了,我选择先发球。我一脚就把球传给张宇飞,他熟练地带球跑向对方前门,快被劫去时,他机灵一踢,一传,球又回到了我的'脚上。我们继续前进,我快速过人,从对方张宣晨身旁绕了过去,把球又传给了张宇飞,张宇飞抬了一大脚,一个“火焰射球”,球进了。同学们都在说我和张宇飞那熟练流畅的带球,默契的配合,猛烈的进攻,精彩绝伦的过人技术与流星赶月般的入球,我们听了心情无比舒畅。在这短短的5分钟内我们就赢了一球,我们的信心也更足了。

由于五(1班输了一球,所以中场他们发球。他们却不小心把球传给了我,我用闪电般的速度连续绕过对方三个队员。我和张宇飞又开始有默契的快速传球,对方防不胜防,最后3分钟,我开始急了。当张宇飞把球再传给我时,我一个“战车铲球”,球就从他们守门员厉强琰脚下滚了进去。这一刻,球场上的观众沸腾了。哨声响了,比赛结束了。我们队以2:0获胜了。

我听到五(1)班的老师在鼓励他们说:“我们不要气馁,只要继续努力,一点可以赢。”是啊,虽然这一场足球让我体会到了胜利的喜悦,但我们也不能骄傲,一定要继续努力,把球技练好,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足球不仅属于胜利者,它更属于喜爱它的人。

发展足球文化主题作文初一【二】

今天,我们三年二班和三年一班进行了足球比赛。我们首先进了足球场,我的心里像揣着兔子一样乱跳着。

笛声一响,我们鼓起勇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比赛上。我们先来个大过人,我带过了三名后卫,来了个抽射,球进门了,我们的啦啦队立刻呐喊为我叫好,队友聚拢到我身边,一起拥抱着我,唉!我可真有面子啊。

第二场开始了,由对方开球,他攻进了我们的禁区。我心里着急了,他们马上就要进球了,这不要一比一平了吗?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就在这关键时刻,我们队的孟宪炜把这个球给拦住了,这下我的心平静了下来。

守门员发球,我们打快攻,我传给刘华远,刘华远把球送到了球门前,正好球门没有守门员,我们又得了一分。

比赛结束的哨声响了,“胜利了!”我们心里美滋滋地回到了班。

发展足球文化主题作文初一【三】

放学以后,同学们在一块空地上踢足球。他们分成两拨,把书包和帽子堆成球门,就开始了比赛。

最引人注目的是守门员,他留着平头,大概在十岁左右,戴着一顶帽子,两腿分开,上身前倾,眼睛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守门员后面是个小男孩,戴着帽子,双手背后,露着大肚子。他好像是个替补队员,一心想着能上场比赛,好好显显他的球技。比赛越来越激烈,吸引了许多观众来观看。

大个子叔叔最显眼,可能天气太热,他把衣服都脱了,都看得入迷了。

梳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自己的视线被挡住了,只好站起来。戴着帽子的小女孩,往外探着身子,眼睛盯着远处。抱着布娃娃的女孩,把腰挺得直直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好像谁胜谁负都跟她没什么关系似的。在她的旁边有一个敞开衣服的男孩,举着双手兴奋地大叫着:“加油!加油!”搂着小弟弟的男孩,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面。扎蝴蝶结的女孩,为了看清楚,索性站起来。不知谁家的大白狗在这里呼呼大睡,可能是对足球不感兴趣吧。

这是一场多么激烈的比赛啊!给附近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发展足球文化主题作文初一【四】

可以说,我的成长是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的,甚至我到目前为止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在红色的文化里熏陶的。

我常在自己的个人简介里写下这样的话:“祖籍在井冈脚下,生长于赣南山区,蜷居南昌某高校”。这么一说,也便把我和红色文化中的三个摇篮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都知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摇篮,而南昌又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

我的祖籍是在井冈脚下的永新县,用祖父的话来说,那是一个抬头见井冈的地方。于是我从小就在祖辈的教导中,了解着关于故土,关于井冈,关于中国革命的过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课本里,在课外书中,又读到更多关于故乡的字词,关于那段属于中国革命历史的记述。

我清楚地记得,“三湾改编”在永新,“龙源口大捷”在永新,我清楚地知道,我从永新登井冈的路,是红军曾经走过的路,踩着的是革命的足迹。提到我的故乡,我是自豪的,因为它记录着中国革命的最初,记录着一个伟大祖国的前行足迹。从小到现在,我多次登上井冈,每一次,都有新的感触,每一次,都对生活多一点希望。祖国越来越繁荣强盛,更叫人记住曾经抛洒热的革命先烈。

我出生在赣南山区,在很小的时候,便知道赣南有个叫瑞金的地方,那是曾经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被称为“红都”。慢慢长大,知道赣南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红土地”。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赣南的大部分土壤都是呈红色,还是因为赣南几乎所有的县区都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就拿我所在的小县崇义来看,历史中也曾有过“上堡整训”这样的记录,当时的我党高级军官王尔琢就牺牲在崇义,纪念碑名还是由肖克将军亲笔题写的。

我们无法忘记,那段属于赣南的红色传播,那段属于中央苏区的历史。写东西的我,偶尔捕捉了一些关于赣南的文化信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民谣,是当地人民对苏区干部的最高评价,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记录了南方游击战争的艰难,抒发了我军坚定不移的胜利信念。

再说说南昌,上大学来到这座城市,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不能说很熟悉这样一座城市,却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走了那些革命的遗迹。寻访了那些纪念着红色文化的标志。去过了八一起义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过了八一起义纪念馆、朱德训练团。每一次出行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玩,多了一层历史的洗礼,多了几分心情的凝重和深沉,每次回来却也是收获不少。

我们不能忽略,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南昌城里的那一声枪响,它划破了原本宁静的夜空,写下一段历史。这一枪,是武装斗争打响的第一枪,自然也具有非常的意义,而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军旗升起的地方”,更是把南昌这座英雄城,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我不是一个喜欢参加征文活动的人,因为我通常以为征文大多是应景之作,写不出什么真情实感。而这一次,不能不说有些机缘,无意间在办公室看到这本《红色江西》的读本和这样一个活动启事,一下子有种热情涌动,于是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也许往往是饱含了太多的情感,才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去表达,因为再多的文字,都无法合适的记录自己的满腔衷肠。

有一句话叫,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而红色江西就是这样一段属于江西的,属于那个革命战火年代的过去。它是一段让老一辈革命先辈怀念起来都倍感艰辛的历史,更是一段值得每一个在这个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心里铭记的历史。读着《红色江西》里的每一段文字,就是在回顾那一段过去,那些往事历历在目,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而每一段都是那么牵动人心,每一次的革命进程都是今天幸福生活的铺垫,是前辈的鲜换来的。

有时候这样的话说多了反而显得有些虚情假意,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常常写下这样的词句,读着这本书里的文字,我越发怀念那个属于记忆里的岁月,记得作业本上写下,红领巾是革命志士的鲜染成的。而现在社会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只看到了金钱和地位,只看到了利益和权力,忘了今天的生活是有着怎样的历史,忘了今天的幸福是建立在怎样的奋斗基础上。

学习红色江西的历史,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人回顾这么一段过往,回顾属于井冈,红米饭南瓜汤的生活,回顾属于瑞金,苏区干部艰苦朴素的传统,回顾属于南昌,雨腥风斗争的场景。再想想现在,饭饱衣暖、生活富足、平安和谐,还有什么不满足,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贪婪和谋取。

当然,不是我要去标榜自己什么,也不是我能改变怎样的现状,只是作为一个在红色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下这么一段文字,不管它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能让多少人产生一点点触动。

只因为我觉得有那么一段历史,是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的,只因为我是一个江西人,一个在红色文化里成长的青年人。

发展足球文化主题作文初一【五】

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一本书,受益匪浅。书中“颜回煮饭敬师”的故事给我很大的教育。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孔子带领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他实在受不住了,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就想办法乞讨来一些白米给老师做饭。饭做熟了,孔子刚好醒来,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他很生气。后来知道颜回是把掉了炭灰的米饭吃掉了,把干净的米饭送给了自己,他深深感叹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尊师爱亲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美德。就是这样的传统美德,使得我们的国家成为有名的礼仪之邦。“尊师爱亲”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

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过去我在“尊师爱亲”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见了老师不能主动问好,老师留的作业多了还要满腹牢。在家里,妈妈做的饭菜稍微有一点不和自己的口味,就又摔又打,很少主动替爸爸妈妈做些事。现在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尊师爱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灵深处。今后,不仅我自己要做好,还要用我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尊师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小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