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初中)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初中)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8-17 02:56:15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初中)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一】

月亮,只有浅浅的剪影。映着满池的荷花,幸福便如荷香一般淡淡地萦绕在我们祖孙俩人的身旁。

每当暑假来临,我便会告别喧闹繁华的城市,拥入宁静朴素的乡村的怀抱。那儿有我最敬爱的奶奶,她总会微笑着站在门外,等待我的到来。今晚,她静静的伫立在夜色中,明晚,亦复如此。直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一蹦一跳地闯入她的视线中。

奶奶已步入古稀之年,不识字,又有严重的耳背,与她交谈起来已不像从前那么轻松。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相处得很融洽,每当我回去,我们还会去赏荷、在小路散步。这时,我们会各搬一张凳子,而我一手提椅,一手搀扶着奶奶走,但奶奶往往会别扭地笑笑挣脱我的手,嘟着嘴告诉我她还不老,不用我扶着。

这个夜晚,没有繁星,明月孤独。卷起一阵风,满树的花瓣便轻轻掉落,旋转着飘落到地上,细碎缠绵。有时会落到我和奶奶头上、肩上,轻轻一抖,悠悠滑落。我和奶奶踩着碎了一地的白色花瓣,往夜的深处走去。这是我最爱的一条小泥路,路旁总会有一棵棵开满白色花儿的树,那般纯洁,托着我小小的甜蜜与幸福,悄悄绽放。

奶奶偶尔会抓住一片花瓣,呢喃着:“以前我和你爷爷总会在这里散步,现在他却先走了,唉。”奶奶带着哀愁与忧伤的话语总会使我不解,“奶奶,你要是寂寞就到城里住,那儿人多热闹。”奶奶却望向漆黑的天空:“你不懂,城里是非多,这儿清静悠闲,人到老年,已不再想追求什么了,只想静静的度过余生,这种宁静其实也是幸福呀。”我想了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目的地是一方种满荷花的大池,我们静静地坐着,谁都没说话。奶奶只是用她皱皱的大手盖在我的小手上,偶尔她会跟我讲以前生产队里的趣事,谈她以前的辛苦,说完,她又会用满足的眼神凝视远方。我想现在的奶奶应该很幸福吧。

池上一朵朵绽放的荷花,穿着粉白的纱裙,害羞地在风中摇曳。花与花中间的小花骨朵儿,是那样娇小而惹人喜爱。偶尔飞过一只蜻蜓,驻足荷苞。

坐在凳子上的我和奶奶将这一幅夏夜荷花图收尽眼底,不必说什么,这种淡淡的宁静,心灵的宁静,便是我渴望已久的幸福呀。清新淡雅的荷香沁入心脾,我倚着奶奶望月,将这种满足吸走。

车水马龙的大街,灯红酒绿的城市里没有我的幸福。我的幸福藏在乡村里,夏夜枕着清风,陪着奶奶,赏荷谈心。这就是幸福。

奶奶,我终于明白。拥有宁静的心境,如清风般的过日子,就是幸福。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二】

翘首春天

回首冬天的一场飘雪,我兴奋无比,现在也许是眷恋了呼呼的西北风,细小的雪花从树上片片掉落,很快化为水,是春天来到了吗?啊,不,这雪花的洁白,那是冬天的白,带着凛冽寒冷的北风,从脸庞溜过,略感凄凉。冬的黄草渐渐枯,翻开枯草,这时可以发现底下有一丝丝新绿,但绿得可怜,也只是斑斑点点的绿。不消几日,绿草渐渐地长出来了。这时的绿,还是一小短节,但草下早已躲着春天的脚步,泥土不再像冬天的坚硬,而是慢慢有些松动。踏上去并不感到生硬的搁脚,暖绵绵的,舒服极了。也许是,这就是我日夜思念的春天。春,让我最喜欢的,它不同于其它三季,她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季节,夏包含着春的暖意,秋夹带着夏雨时的炎热,冬伴随着秋的高爽,她是一个可爱的季节。而现在的我却不敢接近它,仿佛遇到了,但又害怕失去,终于我鼓起勇气,冲上前去捧起刚从树上掉落的雪花,感觉春从手上拂过的情景,凉凉的,这也许就是早春。

我开始回忆春天,盼望春天。

在盼望中,看到了一片绿中黄的叶,飘落到身上时,心情慢慢舒畅,春就快来到。躺在草地上,略感冬的凉意,少顷,又觉得有一丝丝春的气息。远看那一片片绿草地,我径直走向它,尽情吮吸着春的气息,闭上双眼,似乎春已来到,绿草铺的地毯上,盛开着几朵小花,花上飞舞着几只蝴蝶,飞来飞去,睁开双眸,这竟是一段小梦,面前依然还是那一小块绿草地。

春,终于带着顽皮回来了,冬已不复存在,但只有冬后才有春,感谢冬,没有冬,我就感觉不到春的温暖。河水渐渐解冻,小鱼儿不停地欢快嬉闹,那是等待美丽的春姑娘款款飘入人间。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三】

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车轮碾过的痕迹。这些轨迹,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艰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与探索?

《风雨天一阁》写了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普通的楼阁,被一代代人世代保护着,却终被强盗偷窃所扰,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其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承载的文明与历史太多太多。天一阁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的许多许多文化宝藏在静静地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竟未为人所敬,不为人所珍,最终落入虎口。而当其几近灭亡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寻回几粒残碎不堪文化碎片,叹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苏东坡突围》使我明白才华横溢、豪放高达的一代文豪苏东坡被一群奸诈卑鄙﹑强词夺理的小人诬陷时的无奈与痛苦,被排挤,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却并未丧失继续努力生活、前进的勇气。我小时候曾为苏轼美妙清澈的水调歌头所倾心,为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震撼,现在则为他的涅槃重生所深深感动和钦佩。他的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他的艺术和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成熟了。在历史和文化中永远地站住了脚,永不流放。

如此多的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荡漾开去。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那样深沉的脚步声,咚咚咚,在叩响中国文化的大门。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余秋雨做到了。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与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书谢了余秋雨先生冒着各种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的经历和他对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提醒。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考察评判与思考。

书中所描写的人文事故我依然历历在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家门孔”这一章节。

谢晋是一个著名的导演,他是为电影而生的,是电影的召唤,他才来到这个纷繁的人世间。他的一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苦。他有三儿一女,却有两两个儿子患有智障,晚年两度丧子。一生为电影事业付出,却被人称作“一种待开发的东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坚强的去面对。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谢晋总会毫不介意的把他儿子介绍出来,向客人讲他儿子的情况。

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让谢晋一直放心不下,谢晋常常亲自为他儿子洗脸、刮胡子,小儿子怕痒不愿刮胡子,谢晋就哄他说:"满脸胡子,多丢人啊。"儿子就会乖乖的让谢晋剪胡子。儿子头发长长了谢晋就专门去学理发,然后回家给儿子修剪,一推一剪透出父亲的慈爱和对儿子的关爱。

在有人称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东西”时,他面无表情。却从那以后,有了一种滔滔不绝的激情,针对别人的这种想法一吐委屈:“你们都说我年事已高,应该退居二线,但是我早就跟你说过,我是六十岁成熟的,那你算算……”

“他这是创造主体的本能呼喊,也是一个强大的生命要求自我完成的一种尊严。”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文化苦旅》所带我领略的世界文明之美,触动我的心灵,勾起我的憧憬。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五】

换位思考,也许很容易,感同身受却很难。

我们总在开心的时候,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在难过的时候,去评判这个世界的残酷。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情。

我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当他们不开心了,难过了,或是开心的时候,我总是他们唯一的倾诉对象。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去找别人呢?可能是我的感觉带给他们是不一样的。

他们开心的时候,都会叽里呱啦的说一大堆话。像个得到糖果的小孩子一样,眼睛里充满了光芒,笑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作为倾听者的我,很多时候也会被动的笑起来。但是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倾听。

倾听是门艺术。人一开始就是学会倾听,再去学会说话,说话是为了更好的去倾听。可能你也倾听过朋友的故事,但是你和我的方式却不同。

在他们说的起劲的时候,笑着附和他们;当他们说得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也会笑着,但是我不说话。等到他们过了这个情绪,我会跟他们慢慢的道来,你句句戳心的话语。因为这时候,他们成了倾听者。

倾听,有时候不需要耳朵,他需要一颗真诚的心,来换位思考,有时候我们做不到感同身受,至少我们还能互相拥抱啊!让心与心的距离近一点,再近一点,或许,就可以了呢。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六】

没有核的果实自然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粹的米粒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在这个日新月异,传媒声喧杂的年代,你是否也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

今天,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用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郭敬明;当简简单单而又通俗的《老鼠爱大米》唱遍大江南北时,谁有能重拾昔日哲人心中那"青青子矜"那般泛黄的感动?无可否认,青春文学可以带来梦幻般的感动,但倘若一个人的精神主体是这些,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很难想象他是一个成功的人士。在这个众生传媒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一些人为了一点点事斤斤计较,谁又能理解"大同世界"的美好呢?谁又能重拾昔日大教育家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度量。

翻开厚重的古典书籍,我们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个字写出的《道德经》,句句短小,却又饱含真理,孔子与弟子言行在《论语》的二十篇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个字,体现出的却是何等的重要。打开《三国演义》,是刘,关,张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的义气;翻开《红楼梦》,是林黛玉“红藕香断有谁怜"的惆怅;翻开《西游记》是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唐僧的执着;"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司马迁用《史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翻开唐诗,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念,是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

魂兮,归来。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而对于每个炎黄子孙来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无疑是经典了。

初中九年级传统文化作文【七】

余秋雨最有名的著作当是《文化苦旅》,用足迹来丈量中国的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哲理。书中余秋雨扮演了一个杰出的“导游家”,它指引着各年龄阶段的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要他们闪烁的是一丝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将一张张经霜而冷峻了的脸,深刻上责任,沉重中获释,焦躁中轻松,为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指向历史后的未来。这是余秋雨先生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觉。

这段苦旅有点长,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游记似的散文,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发苏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仿佛成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轮回中散发着不灭的穿透力。篇篇语言精美气势恢弘的作品,就象一位无声的导游,在历史的交汇点我循着他的足迹推开了一座座神圣殿堂的大门。

道士塔——是他抒发恨意的地方。因为千年百年的磨难,他不甘心这被沦落的文化一再地被人践踏,想不到最后的一丝的呼喊竟是由自己升起的。他不想破坏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可对那些掩藏耻辱的土地,他倍感惋惜。在他的笔下,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王道士则是这出悲剧中错步的小丑。用一位经历这悲剧的学者的心看,他明白了,那里,一个古老民族在滴。因恨而爱的情感愈演愈烈,致使我也变得学会了叹息与感慨,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人心所造。我也因此而抱恨,为民族,为国家,为自己而恨……

翻过屈辱的一页《莫高窟》,静静矗立,神秘又安详。余秋雨那颇具感染力的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不是在读而是用心在欣赏品析。窟中墙壁上那精美绝伦的壁画让我惊叹。色彩绚丽、畅快柔美的线条汇聚了五代的纷争隋唐的兴衰以及宋室的沦亡。我不得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正如作者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随着书页的往下翻转,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也变的灵动跳跃,充满了幻想力。《阳关雪》的凄美、《柳侯祠》的静谧、《白莲洞》的幽邃、《都江堰》的雄伟,我就象一片空灵的云,沿着秋雨的足迹飘过一座座名山大川。就象在欣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徜徉在人文景观与历史长河的氛围中,情景交融,实乃“此时无声胜有声”,每读一篇就有新的领悟。就好象在感觉余秋雨对文字的挖掘。他的描写,他的感受,他的想象,甚至是他的诉说,种种的这些全都超越了文字本身的韵律。好似在唱一首歌,不是民曲,不是流行曲,亦不是田园山川的旋律,是能让人敞开心扉开怀吟唱的人生之韵,天地之乐。我默默地在心中重复这些文字,试图想完美地记忆,可让自己更自信些。但是,这些直白白的文字下仿佛蕴藏着另一种深不可测的意境,是什么呢?我不禁细琢。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我明白了什么是其中的“苦”,和它真正所要倾诉的情结。

余秋雨的文章常常给人一种历史的沉重,一种文化的观念,一种对过去的留恋,一种对未来的忧患。面对文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总有一些使人无奈,总有一种遗憾让人两难。

然而,许多现代人已逐渐冷漠、麻木于这种文化的遗憾。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人都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悲剧,因而作者在自序中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也只是一种奢望。”

但是,有些文化,即使被人们看到,并且呼吁、挽救,又能以什么方式留存呢?历史的泥泞不能阻碍现代的车轮,中华文化的确太庞大,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是历史的破碎,就是现代的停滞。这也是现代人面对中华文化的两难。

纵观《文化苦旅》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先生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历史的苍凉和大漠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书”既透露出文化,而每一个文化都不是孤立的,你自己不曾记得年少时的轻浮,中年的坎坷,老年的怡然自得,而也许哪一本书中就有你的影子,让你似曾相识,让你重新拾起残缺的记忆。活着的人记住历史,可历史只记住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我们不是伟人,但我们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我们,写好人生这本书,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