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传神的作文(收集让人一眼惊艳的作文)

妙笔生花传神的作文(收集让人一眼惊艳的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7-09 19:06:56
妙笔生花传神的作文(收集让人一眼惊艳的作文)

妙笔生花传神的作文【一】

庄子散文中有一则支离疏的故事。

南方楚国有一个人叫支离疏,他的形体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玩笑,脖子像丝瓜,脑袋形似葫芦,头垂到肚子上而双肩高耸超过头顶,颈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好一个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美人”坯子!

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衣洗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

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却欣然前去领到三盅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国古代“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因为它们都阐述了“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生活哲理。

据说一位中国女士去澳洲看望女儿,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预报员突然说:“飞机出了故障,乘客请做好自救准备。”于是机舱里一片慌乱,有哭叫的,有咒骂的,有祈祷上天保佑的,有的甚至开始写遗书。而那位母亲迅速套上救护衣后仍平静地坐在位置上,脸上显得那样宁静与安详。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又告诉大家,故障已经排除。有惊无险,大家又激动得一片混乱,而那位母亲仍一脸平静地坐在那里,一片坦然。事后有人问:“面对亡即将到来的时候,您怎么能显得如此平静?”那位女士平静地说:“这有什么可惊慌的呢,如果平安到达我可以看到我的女儿,若飞机失事,我可以在九泉之下见到我的母亲。如果保持内心平静,逃生的希望也大得多。”

其实,这就是一种心态而已。生命的征途中,爱与恨、得与失、贫穷与富有、成功与失败等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意而不忘形,失意也不沮丧。如此,我们才能活得健康惬意、从容大度。

“事物本身没有快乐与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关键是看你自己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如果你对周围的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借着感受的调整,你可在任何时候都振奋起来。”这是美国著名的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着他是否能获得成功与幸福。保持消极的心态,就有消极的人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会有积极的人生。而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完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妙笔生花传神的作文【二】

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的光影,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红色和绿色,仅有少量的黄色光作为过渡,通常是阳光和灯光;但多数情况下都是用红色或绿色,用来表现环境,或是突出主题人物。这部电影的色调严格约束在绿色和红色之间,可以看出导演对色彩的运用很讲究,很用心。观众其实可以专门从色彩运用上分析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炙热的红色,冷冽的绿色,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是如此冲突,仿佛随时就要爆发,给人的观感很强烈。但这部文艺片的调性很闷,既冷漠,又孤寂,强烈的冲突压抑在影像中,所以观众看起来会比较难受。这也是多数文艺片的特点——一股情绪憋着。有的影片会在最后爆发,但有的影片那股情绪会一直压抑到结束,故意让你难受,但同时也触动你去主动思考。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压抑而孤寂,从开始,一直到结尾。

粗略地说,这可以算是两个故事,但又彼此交叉。两个女主长得一模一样,但又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在法国,一个在波兰。第一段故事里:法国女孩邂逅了一个男人,之后便抛弃了他,去了波兰,她去见波兰的好朋友的时候,因为出色的歌唱天赋进入了歌剧乐团,担任女歌手,但是她有心脏病,后来猝在歌剧会现场。第二段故事里:波兰女孩是一个音乐老师,他喜欢上了一个剧作家,突然某一天开始她收到陌生人的电话、礼物,最后才知道是剧作家,是关于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结尾部分,女主发现的照片里的法国女孩和自己一模一样,呼应了前面的伏笔,表示两个女孩在现实时空有交叉。剧作家拿出自己木偶玩具,点题——双面。

这里说一下第二段故事结尾情节部分的缘由。

女主接收到一连串的礼物——陌生人的电话、镜光挑逗、鞋带、空盒子和录音带——最后收到剧作家的一封信,女主赴约了剧作家的约会。女主以为剧作家之所以做那些事,是因为他喜欢自己。其实不然,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剧作家否认了,但是在女主的追问下说为什么那样做的时候,剧作家却说不知道。女主愤而跑出咖啡店。意料之外的是,剧作家焦急地追了出去,搜寻女主的身影,但最后他们是一起躺在了女主的房间。后来,剧作家对女主说“我爱你”,女主也呼应说“我爱你”。这实在是有些奇怪。这是为什么?

这是典型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一种心理学效应。简单说,人会不自觉地被自己期待的人所影响。

相传,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个叫做皮格马利翁的雕塑家,反感女性,发誓终生不娶。后来他用象牙雕了一位美丽的少女,这位少女太美了,以致于雕塑家爱上了她,却因为雕塑不是人而感到伤心。最后他向神祈愿,感动了神,神把那位雕塑少女变成了人,最后他们结为夫妻。

很早以前,英国的剧作家萧伯纳也写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剧名就叫做《卖花女》,也有翻译译成《皮格马利翁》。故事讲述一位语言学家希金斯,把一位底层的、说着底层土语的买花女训练成了一个名流,言谈举止都和贵族小姐绝无分别。最后,这个厌恶卖花女的希金斯却爱上她。

回到电影的那个情节。剧作家写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个男人给一个女孩送礼物,一开始匿名给女孩打电话,后面送鞋带和空盒子,这些故事情节已经成书了,所以后来女主看完剧作家的书之后,能够猜到邮递员送来的东西是空盒子。当时邮递员感到很意外,而女主也感到很惊喜,这是因为她事先看过剧作家写的书。其实,剧作家在现实对女主做的那些事,恰恰是按照自己构思的那个故事来的。所以当女孩以为剧作家喜欢自己才做那些事的时候——包括约自己见面——剧作家却说自己不知道这么做是为什么,他没有说自己是因为爱她才那样做,还说在印证一个心理学原理剧作家说她呼应了自己的行为,确证了他的理念……这让女主和观众都大为吃惊。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女主生气跑走,剧作家追了出去,在房间里剧作家又说爱她。为何剧作家一开始没说爱她,后来却改口说爱她?这又是为什么?

需要解释的是,女主答应和剧作家见面的那一刻,她已经变成了剧作家的理想型,她从他的文学作品里面走了出来,触发了剧作家真实的情感,让本没有情感的剧作家爱上了自己的文学形象——他爱上了现实中的女主。所以剧作家是真的爱上了她,只是女主跑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情感。

然后就是剧作家的玩偶。到故事结尾的`时候,剧作家向女主展示两个玩偶。到这里,导演终于要说“双面”的主题了。有的人认为,每个人都闪过一丝念想:“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另外的自己?”也许是因为人生而孤独,我们在寻找陪伴,心灵相通的陪伴。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我不这么认为。电影里面的两个玩偶,呼应了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女主角——虽然一个在波兰,一个法国;一个头发长些,一个头发短些——但当女主角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偶的时候她很惊讶,她以为那个玩偶是唯一的。多出来的那个玩偶打破了她的一厢情愿,于是,之前的那个玩偶变得不重要了,因为后来有许许多多的玩偶可以替代它。我想这里是不是和之前女主哭泣的缘故一样,当她看到照片上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本质上,我觉得是在表达人在疑惑“个人存在的价值”,或者是“活着的意义”。

这就是我的思考。

妙笔生花传神的作文【三】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双手,只见她双手灵活地一翻,一个菱形像变魔术似的出现了,而我的折纸却倔强得很,轮到我翻的时候,便如同照妖镜前的妖怪一般打回了原形。我手忙脚乱,眼见老师的百合花已完成一大半了,不由倍感气馁。唉!我只能向困难低头了,我怎么可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呢?

正当我发怵的时候,老师笑着迎了过来:“有困难?没事,我再教教你。”我如同久旱的`庄稼见到了甘霖般点头。真是神了!老师三下两下就把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百合花,我不由啧啧称赞。谁知老师突然用手一拉,百合花又变成了一张纸,“你自己做一遍。”

我如法炮制地折了几步,却又卡在一道精妙的步骤上了。“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不能认输,毕竟这是我第一次折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暗暗给自己鼓劲。果然,在努力回忆后,我终于翻对了方向,一朵百合在我手中诞生了。

一阵阵喜悦像潮水般涌上心头。哈哈,我第一次就折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百合花,真是妙手生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