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山水之间作文(沉浸在山水的世界里作文)

穿行于山水之间作文(沉浸在山水的世界里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7-11 05:26:15
穿行于山水之间作文(沉浸在山水的世界里作文)

穿行于山水之间作文【一】

我开心的时候,是同桌和我分享我的成功和快乐。我难过的时候,是同桌帮我解决问题,让我振作起来。拿到成绩的时候,同桌叫我不要沾沾自喜,要谦虚。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并肩成长,共同进步,互相帮助改正自己的缺点,让彼此更加完美。

7岁那年,我第一次进了实验小学,成了小学生。同时也认识了我的第一个同桌董悦。她是一个很安静的女孩,但我脾气暴躁,做事粗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她让我无处不在。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做作业。一开始,我们有说有笑。但是过了一会儿,董越在写作业准备交给老师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我的墨水瓶。黑色的墨水洒在我的作业纸上、手上和白色的衣服上。我突然生气了。董悦见我生气了,赶紧找了块布帮我擦作业纸和衣服上的墨水。然而,“对不起,我不是故意弄脏你的衣服,否则我会为你的衣服买单。她一边说,一边忍不住哭了。我不领情,心想:“哼!如果弄脏了别人的衣服,你也不好意思哭。”我愤怒地把她的墨水瓶扔向她,她的衣服突然变黑了。我冷笑道:“让你尝尝被毁的衣服。\".之后,我离开了她,回家了。晚上睡觉前,冷静下来后,我仔细想了想。人家已经道歉了,不是故意的。为什么这么小家子气?我又开始自责,不知道董悦会不会原谅我。不知不觉,我带着深深的歉意睡着了。

第二天,我起床后,吃完早饭去学校,看见董悦在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若无其事地向学校走去。

在和第一个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包容别人。

穿行于山水之间作文【二】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楔子部分。在这部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他的一些读书经历:包括他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书籍、在贵州插队时与朋友们相互探讨读书心得。从中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生活更是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是多么的精准。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阅读的三种境界或称方法,即“旅游、围猎和侦探”,而作者的阅读无疑是侦探式的。正如他所言“侦探式的阅读常常已经进入专业研究,专业研究其实是苦事,因为它必须锱铢必较,寻头觅缝,把赏心乐事变成自我折磨,把养情怡性变成智力考校,人与书过不去似的想穿透纸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线索,使案情豁然开朗。”当然,无论是像葛兆光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都喜欢“围猎式”的阅读方式。这里引用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一下,“围猎式的阅读者,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用心感悟书中的点滴,获得最原始最纯粹的享受。至于最后的“旅游式”的阅读,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导游了。阅读也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所列出的“必读书目”“十大好书”就是一个例子,在书海里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有了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有目的比较省时的获取知识,畅游书海。无论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只有你喜欢它才会有价值。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常常会有想要中途放弃的想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会阅读有关学术性的著作,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专业,我自惭能力有限,不敢挑战;二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枯燥,我这个人比较浮躁,可能坚持不下去。但是这次,经由王老师的引导,我误打误撞选到了这本书,实属无奈。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辜负老师的心意的想法,我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收获是很多的。如今想来,也愿意分享其中一些另我印象深刻的美丽片段。

在本书第三辑有一篇文章《我注唐诗》,是作者给自己的《唐诗选注》所作的序。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有人说,年轻时总是幻想与文学结伴,年长则常会不自觉亲近历史,说得也对。当出版社决定要重新再版这部《唐诗选注》的时候,编辑让我再回头去看看它,问我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新的想法和感受?说实在话,现在回头看这部书,就好像倒拿望远镜回看身后,似乎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由此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化了的年龄和心境。不妨看此后我撰写的《中国思想史》中的一段话罢,这一段曾经很让一写热爱盛唐气象的人不高兴,题目叫做《盛世的平庸》,讲的是最辉煌的盛唐,其实恰是思想最平庸的时代。在那里我说:后代人总是说‘盛唐气象’如何如何,其实,从生活的富庶程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从诗赋的精彩意义上来说也是不错的,但是,从思想的深刻方面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在思想的平庸时代,不一定出现不了文学的繁荣景象,也许恰恰相反,可能这也是一种有趣的‘补偿’。特别是,一旦那种沉潜入微的思绪,已经不能对知识、思想与信仰有所匡补和批评的时候,就纷纷夺门而出,表现在‘语不惊人不休’的文学上,这个时候,思发为文,智转入诗,而思想却在权力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平庸,智力也正是在这种一无所用的趋向中,逐渐转向了诗赋的琢磨和沉思。”

初读这段文字,并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只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首先,作者说盛唐的\'诗歌最辉煌,但是思想却最平庸。这让我联想到高中上语文课讲到唐诗时,老师并未给我们分析这些思想,那时我们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唐朝大家的了解也只局限于他们的作品,对于诗人的思想没有细致的了解,就更无所谓分析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潮。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盛唐的思想平庸或深刻,它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载入了史册,今天的我们可以对它的各方面发表意见,但这仅仅是个人观点,盛唐的过往无法逾越。当然不能否认,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不论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虽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不一样,表现风格不一样,但是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这就是为什么唐诗是唐朝的一个标志,象征着那时的繁华、美丽。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本书第三辑中作者的一篇文章《什么够资格称“中国经典”?》,这是他为自己的《中国经典十种》这本书所作的序。其中作者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国经典”的看法。原文如下:“近来常有一种风气。有人说道‘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褊狭,其实,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单数的”传统,而应当是“复数的”传统一样。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通鉴》之类,这些统统都可以被当做经典来阅读。因此,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作者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完全诠释了作者心中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读了这本《穿行书林断简》,我有一种成就感,我竟然耐着性子读了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在此之前这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我不是学术派,也没有研读学术性著作的兴趣,所以读书的过程极其艰难,葛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文言文却胜过文言文,书的内容完全是专业的学术论述,其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非专业的阅读者来说很有难度。但是既然选了,我没有办法中途放弃,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下去,还好最后还是读完了。对葛兆光先生也有了一些了解,相比起他的读书经历,我的这点经历算不上什么。由于他大学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所以每天都会阅读大量书籍,以他“侦探式”阅读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最不可能兼顾的。

穿行于山水之间作文【三】

深深朋友深深情,一滴雨表达了我们表彼此的情意,一句话代表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友好往来,有时只需要一句话,有时只需要一个行动,就可以体现出我们之间的同学情。

有一个人既是我的同学又是我的好朋友,他么名字叫——刘芳。

她戴着一副眼镜,他们已经相识六年了(刘芳和这副眼镜),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总是被一根“绳子”绑在一起,她有一张樱桃小嘴,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长长的睫毛,看起来好像一个洋娃娃。

我与她之间发生过无数次的冲突,但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往常也只是斗斗嘴而已,并不动真格的;我们之间互帮互助,她有困难我会帮助她,我有困难她会帮助我。

有一次天下大雨,我急急忙忙的问同学借了电话卡,希望奶奶能够来学校接我,可是电话一直打不通,我突然想起来:奶奶今天不回来了,要让妈妈给我做饭。可是妈妈晚上七点多才下班!我又生气又心急,心想:我今天豁出去了。于是我头顶着书包就一个劲儿的往前跑,我跑着跑着就听见好像有人在叫我,于是回头一看,原来是刘芳,于是我就一个劲儿的想了起来,突然我想到刘芳的家不应该往这边走,反而应该向相反的方向走,她向我走了过来,对我说:“我送你回家吧,千万别感冒了。”听了这一番话,我的心暖暖的,但还是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我还想说什么,但是我拉着我向前走去,在路上,我看见她的伞有意向我这里偏,我提醒了她一下,可她的伞还是有意向我这里偏,我到家了,看见她匆匆忙忙离去的身影,我禁不住又打了一个寒战。

第二天,刘芳没有来上学,听老师说她感冒了,听到这话,我的鼻子不禁酸了一下,差点儿没哭出来。

大街上,无数的小花伞,像满山遍野的蘑菇,在雨中开放,但是,我依然觉得她的那朵是最美丽的、最鲜艳的……她是我的伙伴也是我的知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永远永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