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平凡不甘平庸作文(不甘平庸从平凡做起的作文)

生于平凡不甘平庸作文(不甘平庸从平凡做起的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1-20 02:07:12
生于平凡不甘平庸作文(不甘平庸从平凡做起的作文)

生于平凡不甘平庸作文【一】

孟子说:“生于忧患,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于安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生于平凡不甘平庸作文【二】

20xx年1月17日星期六早上8时,我们家长和孩子按照学校的通知,一齐及时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电视讲座。主要是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为主题的一个讲座。受到了一次极好的教育,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于丹老师透过讲述和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透过“一碗米的价值”的阐述,比喻一个人、一个孩子的价值的创造。明潦又深刻。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家长要帮忙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并严肃的指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教会孩子在应对挫折,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必须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老师剖析了《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我从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发觉这一点。懂得,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理解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去搬的`理解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家长,个性是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课堂上或家庭学习中加些带有孩子感兴趣而且结合学习资料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学习并理解新的知识。

第三: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使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个性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此刻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发生“五个过分”的问题;在学校里受点委屈,家长就会找老师论说,试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好处吗!

第四:于丹老师讲了自己和孩子一个关于“小花篮”的故事,也让人很受启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用心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习用心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齐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到达了勇敢应对一切困难,用心想办法去解决的素质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老师还讲了几个有关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事情中,想不开就产生和发生轻生的倾向及事件的真实事例。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

总之,在我认真仔细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进一步明潦:无论在家庭或者学校,家长还是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给孩子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让我们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生于平凡不甘平庸作文【三】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平凡不甘平庸作文【四】

近日,一女校校长拒绝当全职妈妈的女学生捐款引发热议,以我之见,校长的举动不为过,而是身为师长对现今教育的责任担当之为。

校长拒绝她捐款的缘故,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全职妈妈,更是因为对其他有梦想,有事业心的学生而所应付的责任。因此,拒绝这位读书后而不去工作的学生搞款,并不是一种过激的.行为,我反而想试问那位当全职太太的学生:你读书十几年的意义何在?无论你目的是什么,是所谓的“感恩”还是“报答”,可当你不去创业或工作,去当全职太太,这份对学校的捐款又有什么导向意义?又有怎样的后果?——去告诉其他学生,不工作,嫁给有钱人也可以富足幸福?每一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与对幸福生活的定义,可如果这个定义无形中强加在了别人身上,那些正通过自身努力去追求幸福的人,又是受到了怎样大的打击,尚且,她所捐的钱可是笔不小的数目,七千元。而那些学生的家庭想必都不富裕,可她们每个人都在寒窗苦读,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坚持着。可如果她们知道学校还有一位不工作,靠当全职太太的人,过上了她们或许渴望而不可得的幸福生活,她们又还有动力去在这所学校中努力学习呢?这位校长又靠什么去劝导那些辍学打工,无心学习的人呢?这份捐款,或许更多的是对那些努力学习,靠真才实干获得幸福的人的一种蔑视,一种打击。如果是为了感恩,与其豪阔地花大手笔去捐款,倒不如真正花钱去资助那些条件比她更艰苦却又努力学习渴望梦想的学生来的有意义。

我认为这份捐款,同时也是对自己与学校的不负责。这位学生苦苦读书十几年,家里长与老师都投入了巨大的心,可她依旧去选择在家当太太,也不去找一份工作,不去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才干,这样一来反而让老师与学校的培养变得一文不值或大打折扣。她既不能让自己的努力发挥应有的价值,反而对老师与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全职太太这个职业,对于她自己而言,则是把整个人投入到了家庭的繁琐事情之中,自己毫无工作收入,完全依赖于丈夫的钱财,反而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对自己加以贬低。因此,在拒绝捐款的背后,是张校长对学生“自由”的一种阐述——你可以自由选择你的职业,选择你的未来与言行,可你也应该对那些对你投入心的人,那些与你不同却在努力奋斗的人,甚至是你自己,付出应有的责任。

萧伯纳曾说:“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畏惧它的缘故”。所以,我认为张校长拒绝捐款,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世界上从未有过绝对的自由,请让我们的自由,生于责任的光辉之下。

生于平凡不甘平庸作文【五】

雏鹰经过无数次被扔下悬崖的险境才拥有了展翅飞翔的雄姿;海蚌历经无数海浪的打击才蕴育了珍珠的璀璨;松柏因为无数次风雨的吹打才展现葱绿的枝叶……好的境况固然令人羡慕,但更因为这些逆境才展现了独特,才筑就了品格。所谓“生于忧患,于安乐”。

澳大利亚的桉树,本是栋梁之材,何以到了美国竟成了造成工厂倒闭的祸害?因为美国的水土太好了,桉树生活得太安逸了。失去澳大利亚那些天敌的制约,它过度生长,终究也导致了它废材的命运。

桉树的命运引人深思,但这何尝又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生于忧患,于安乐。人类的发展史上,何尝又不是渗透着这一哲理?

商朝的纣王,提起他,人们就会想到他的暴力、骄奢、淫逸。其实,在称王前,他天资聪颖,有能力担当君主。可是他忘了称王的艰辛,称王后那一呼百应,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让他迷失了自我,让他失去了民心,一切将他的才华掩盖,代之以民怨暴政。可悲!生活的安逸竟让他落得最终如此的败相与落魄。

纣王是于安乐的典范,而历史上生于忧患的气概令人钦佩。这当中,也许司马迁是最好的例证了。

他的生活虽谈不上富贵安逸,但也曾安稳可乐。可是命运都是爱捉弄人的。他的仗义竟成了他苦难的开端。遭受了宫刑的他,没有被打败,却更有了专心于《史记》的动力,他排除了一切干扰,将耻辱藏于心而著就了《史记》的.光辉。

生于忧患,司马迁做到了,史铁生也做到了。他在地坛的思考,足以证明在遭受人生的苦难,命运的逆境之后,他有了更强的意志,更深邃的思想——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会降临的节日。所以他坦然面对了一切。

生于忧患,于安乐。人们往往憧憬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而许多人也同澳大利亚的桉树般在那生活中有了在美国式桉树的悲剧。苦难是人生的营养,历经暴风雨,我们才会有珍珠的璀璨,雄鹰的英姿,苍柏的挺拔,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才有望成为国之栋梁。

生于忧患,于安乐。心牢记之,才有人生之绚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