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托物言志的写景作文)

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托物言志的写景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04-30 05:56:26
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托物言志的写景作文)

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一】

我是一棵小草,我绝不会和花儿争艳,不会和大叔一决雌雄,不会和鸟儿争宠。我是一棵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永不轻言放弃的小草,我会让你们看见我小草的力量。

我是一棵小草,我虽然长得貌不出众,不像花儿倾国倾城、天姿国色,不像大树长得威风凛凛、威武不屈、令人望而生畏。但是那只是我的外表,你们不能只看外表,不看内心。

我是一棵小草,我虽然没拥有出众的外表,但我拥有一颗最美好的心灵。我不会在意大家对我外表的评论,因为有了你们对我的评论,才会让我变得更真实,更坚强,更努力。我会振作,做最真实、最好的自己。

我是一棵小草,我会更早地起床。每天早晨像公鸡一样呼喊在睡梦中的孩子,我会告诉他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骄傲,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会为你们自豪。”

我是一棵小草,我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只有和平。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他们不会为了个人利益,去伤害别人,为了别人,他们可以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我是一棵小草,我是一棵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草,我虽然才华不出众,但我会努力做到最好!生活中没有不可能,即使有,我也会把它变成可能!

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

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秃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三】

秋风起了,落叶自然就象蝴蝶一样纷纷飞舞,这是秋天的象征。对于落叶一般人都不喜欢。有的人说它难看,有的人说它脏,有的人说它代表没落。总之喜欢落叶的人不多,但是我喜欢!我就是极少数喜欢落叶的人之一。

我要为落叶礼赞:落叶其实是生命力的象征,它也是从郁郁葱葱的茂盛时期过来的,它就象一个人一样是有嫩芽时的童年期,也有过苍翠欲滴的青春期,它也有过春夏时节的妩媚和漂亮,也曾是许多人喜欢为它写诗

我要为落叶礼赞:它不是在走向亡,而是在做生命的嬗变和涅槃。宇宙里的所以生灵都是在定期的嬗变和涅槃的,不如此就不可能再有新的生命延续。只不过各种生灵的嬗变时期有长有短罢了。而树的嬗变时期就是快速的,一年一期,那么作为树的嬗变过程的表现者就是树叶,只有树叶才能担当起这个重任,因为树就靠着树叶来披挂它,妆饰它,保护它,树叶如何就是树的生命如何,所以树叶对于树来说是最无私的奉献者,当树需要美化的时候,也就尽量多姿多采,尽量葱茏茂盛,当树要冬眠休息,养精蓄锐的时候,叶主动的离开,不带走树一丝养分。而且还将自己化作养料融入泥土让树吸收!到了第二年树又要张扬了,叶又按时长了出来!

我要为落叶礼赞:树叶对于人类是最无私的。当你在经过冬天长期沉闷之后,希望春天的花草树木都能给我们送来盎然的生机,这时候树叶就非常懂事的悄然出现,并且很快长大,让沐浴在春风中的人特别的心旷神怡!当夏日炎炎的时候,人们特别需要路边的树叶能遮阳除热,这时候树叶就非常勇敢的自己顶着烈日,而为人撑起一处处阴凉!而当秋风起,它知道人们开始喜欢晒太阳了,于是它很知趣的脱落,让阳光直截照到人们的身上。就是到这样,落叶堆成堆的时候,落叶还用它的舞姿和金黄的色泽让你享用,就是走在落叶的堆上都有一种特别脆脆的响声让你觉得一种奇妙,让你心情舒畅!

所以我要赞美落叶!它们是美的使者一种,它们不代表没落,它们是勇敢和顽强最好的体现者!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到落叶的时候,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象落叶一样无畏无私呢?

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四】

最喜欢的花儿就是那梅花,我尤其喜欢它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那天寒地冻的冬天里,百花凋谢,惟有梅花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开得那么鲜艳美丽,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大家都以梅花为题赞美她,如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身姿优美,香气袭人,花儿更是惹人喜爱,有的白里透红,犹如刚摘下来的苹果;有的白似瑞雪,就象少女的脸庞;有的红似火,热情奔放。它们香气沁人心肺,。在同一棵梅树上,可以看到各种梅花的姿态,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有的才含苞欲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梅花已盛开许久,粉红可爱。

在北风呼啸的时候,梅花却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梅花不屈不挠傲雪而放。

梅花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神为世人所尊重。梅花以它的坚强,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向上的精神。

啊!梅花我赞美你!

这么高洁的梅,当然!

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五】

小草,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顽强的小草。无论是在风尘弥漫的路旁,还是在荒凉贫瘠的山冈,甚至在窄小阴湿的石缝里,它都能顽强生长。

它虽然娇小,但是它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像较弱的含羞草一样的娇生惯养;也不像四邻的杨、柳一样贪图热闹。它只是在那儿过着自己应有的生活,与春天紧紧握手,与同伴们亲切地交谈。它真诚、纯朴,从不像桃树一样,动不动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它只是顽强地生长,从不需要人们的伺候、抚慰。

我家门前的河岸边就有一根孤立的小草,它很不幸,一出土看见的便是黑暗,那是因为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它的身上,使它不能自由舒展,但是它不屈向上,茁壮成长,使劲地往上钻,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石头如何重,石头与石头之间的距离距离如何狭窄,它总是要曲曲折折地,它的根往土里钻,芽往地面挺,慢慢地伸展,仿佛在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一种无可抵抗的力量,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掀翻。一根小草的力量如此之大,真是不可思议啊!

有一次,下起了倾盆大雨,小草独个儿立在那里,雨抽它,风摧它,雷电轰顶,但是它并没有屈服。那次,它仿佛在风雨中呐喊,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在这年秋天,小草渐渐的干枯了,但它这种顽强的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令我震惊,以后在学习上也要像小草一样,不屈向上!

用托物言志写景的作文700字【六】

在所有的花中,我做喜爱莲花。因为她向人们索取的并不多,但是她把她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

我平生第一次在曲江池大唐遗址公园见到荷花时,就深深地它吸引住了。当时,在一片宽阔的水面上,一朵朵嫩嫩的粉红色的荷花高高的、静静地站在笔直的茎上,亭亭玉立在水中央,显得十分娇媚,非常迷人,我一下子被她迷住了。

通过资料我后来知道,莲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花,她浑身都是宝。她的茎是一种中药材,可以止,消瘀;她的叶子可以亲热解毒;莲子是珍贵的滋补品食品;莲藕是珍贵的食材。

每次去欣赏荷花的时候,我都发现荷花的根深深扎在淤泥里,但她仍茁壮成长。她既不需要人施肥,又不需要人修剪,可谓对人索取的极少,却无私的把自己一切奉献给人类。我对她这种高贵的品质,感到无比的钦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荷花一样的人。比如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带领人民建设一个强盛的新中国,奋斗终身。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的家庭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而他的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在革命胜利后,能吃上一碗红烧肉。

今后我要学习莲花的这种高贵的品质,做一个对社会无私奉献的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