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关于读书的感受收获和成长作文)

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关于读书的感受收获和成长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2-03-07 02:09:08
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关于读书的感受收获和成长作文)

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一】

最近因为看了朗读者。喜欢上了一个作家:刘震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他的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得往后过,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是啊。回味着这句话,我想起来难忘的20xx。在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恶性肿瘤亲吻。为了活着,切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术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时候,面对残缺的身体,我痛哭失声。我以后的路还应该怎样走。在亲人,医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童真的笑容。尽管以后还有5年的后续治疗,还要不停的顶起复查,但是,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的,生活还要往前走。不能因为一点坎坷就选择投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好多病友,她们大多多才多艺,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员阿姨:天伦,有瑜伽教练:爱的世界……她们的生活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又在间断了一个治疗时期后,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因为我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她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乐观了。

知道刘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总会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不能残疾。

日子总是要往后过的,是的,只要活着就充满了希望。

此写实小说,上半本讲杨百顺为生计颠沛流离,出去假找给自己戴了绿帽的老婆和奸夫,却丢了世上唯一说得来的养女,从而出走延津。下半本讲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假找给自己戴了绿帽的老婆和奸夫,却在找的过程中,借着妈妈临前未得的那句话的线索,找到了延津,赫然发现,这一找,心里实际是纠结着去寻找自己失去的那句话,那个女子。

看完后,觉得写实小说,看起来有点累,寓意深远,如果有共鸣,则会被深深打动,像我当年看那本写实的《平凡的世界》一样,现若再看,因心境不同,怕是感受也自然不同了。

这本书看完,还好,但也有一些体会,虽然晚了,还是写下来,怕像书中所说,有些话,热时还有,冷时已变味,或得不着了。

人是孤独的,在世上被许多事情牵扯着,实际上只是对付,寻得着说得着话的人,难之又难。而若一辈子没处说,却也憋得慌。相信许多人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憋屈。

这说得着话,却又跟夫妻、朋友没有直接关系,夫妻可以同床异梦,母女可以指鼻对骂,而30岁大人却可以跟5岁小孩天生说得来。这说得来,又不是非得每句话都掏心窝子,而是可以随便说说,说时整个人都换了,与平时不同,口吃的不口吃了,嘴笨的会接话了,双方都畅快,都没得遮掩,没得疙瘩。若离了说得着话的,纵是千山万水也寻,失了性命也寻,5岁活到50岁,还朝思梦想。

那些奸夫,平日跟自家人要么摔锅砸碗,要么像路人一样,偷偷在一起,倒是一夜可以说上一年的话,没了家,没了物质,流浪在外,依然甜甜蜜蜜、开心无比。倒让书中主人公事后憋见了,想人也抬不了手,只因心里怪不上人了。

书中私塾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都误读了,不是圣人开心,而是圣人悲怨。只有身边说得着话的实人不得,才会指望远方的虚人。

人有真心,被世事缠绕,不会轻易付出,又有真性,跟现实经常磕着碰着。偶尔碰上说得上话的,却又机缘不合,失去便失去了。书中最后牛爱国寻找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呢,并不重要。重要的这样的话跟谁说,精神的寄托、孤独的归宿,世人一生忙忙碌碌,都找到了能说那句话的对象了吗,还是每日仍旧跟形形色色的人说些废话瞎话,或不说话?

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二】

近来看了一部小说《小公主》,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萨拉生长于一个富有的军官家庭,与父亲一起生活,从小虽过着丰衣足食的富贵生活,可是小小年纪却心地善良,拥有慈悲之心,且因为母亲不在世而少年老成,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更加成熟,俨然一位小公主似的女孩。十一岁,面对父亲的亡,从一位在学校享受“特殊生”优越地位沦落为“小苦力”,受尽欺辱和苦难,境遇可想而知,多么让人绝望,可萨拉凭借自己把阁楼比作“巴士底监狱”,把坏的事物比作美好的的“假设”,不向困难低头,仍然保持公主纯真、仁慈的内心。

萨拉曾说过:“如果我是位穿着破衣烂衫的公主,那我是精神上的公主。穿金戴银时当公主固然轻而易举,但默默无闻时始终保持一颗公主的心难道不是更大的.胜利吗?”是啊,她说了并且这样做着。面对家境破败,世上再没有亲人,她没有哭,多么坚强的孩子,多么可怜的孩子。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的坚守公主的善良内心。面对小乞丐安妮,把手中的六个面包分给她五个,自己早已饥肠辘辘,这是何等的善良。她的爱心遍及小动物,给阁楼上的老鼠和小鸟面包屑吃,和它们进行不可名状的交流,竟达成共识有了他们的暗号。她处处彬彬有礼,从不因老师或其他人的刁难而生气,只是面无表情的承受着。我暗暗的想:虽无美的衣裳,可这不就是华丽的公主吗?

文中令我感动的是萨拉对待贝基——干粗活的小姑娘的态度,那牢固而纯真的友谊催人泪下,在落难之前萨拉会把贝基叫到自己的房间,给她讲好听的故事,塞给她好吃的东西,让她填饱肚子,过得好一些。虽然两人地位悬殊,可萨拉却没有架子,当她是自己的朋友对她好,照顾她。当萨拉成为“小苦力”后,两人同病相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不仅让我想起拜把子时的誓言:不求同年同于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萨拉挨了饿,没有怨言,当她听到贝基受到不公的打骂时,她哭了,不屈不挠的萨拉哭了,这意味着出现新情况——一种让人不曾理解的心态,她为贝基的遭遇而难受。这是什么样的友谊啊,多么让人感动!

原来的我,认为只有拥有美丽的头发,蕾丝装饰的衣服和头饰,和粉色的的房间的女孩才叫做公主,我错了,我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心,没有大度善良的内心,就算拥有那一切,也只是虚有其表罢了。

原来,内心美的女孩才配叫做公主!

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三】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吴摩西的当,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不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而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也不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是上了总理衙门的当。不管是上了谁的当,吴摩西成了吴摩西。”文章有很多这样的句型、段落,初读时一段话要看半天才能理顺,给人感觉就像在凑字数,不过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极了现实吵架中的理;再读时有点窥见其中的高明,通过否定后又确认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经历或心理活动,这样一来,人物之间那复杂又纠结的关系,读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岁的杨百顺要出杨家庄,出杨家庄是因为自己恨老杨,恨老杨是因为老杨把上学的机会给了杨百顺的弟弟,让自己磨豆腐。可磨豆腐也没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杨听了老马的话算计自己。可老马并不是故意要算计自己,老马是嫌老杨烦,随口说了个馊主意。可老马烦老杨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烦,而是老杨总想着听老马的主意,老马觉得老杨占了他便宜。于是当杨百顺情绪爆发要去人时,居然不知道该去谁,好像自己跟这庄上的人其实都有仇,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话不是一句话,一句话能绕出十句话,十句话能绕出一万句话,一个人和事绕出另一个人和事绕,而人和事绕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绕,是人和人互相绕。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个意思,讲出来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样,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个毛线团一样,弯弯绕绕,最终揉作一团。有一个人不绕,就是传教的老詹。他要教导别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让你明白,“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辈子只有八个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

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四】

文中的各种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猪的、打铁的、剃头的、卖馒头的、耍猴的、喊丧的、卖豆腐的、传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还原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精神世界,从底层民众的角度书写了一种平民的孤独。

孤独这一略显矫揉造作的词并不是知识分子、精英们的专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像杨百顺,为了逃避孤独,他不断的改名为杨摩西、吴摩西、直到罗长礼,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无奈,可以看作中国底层民众悲怆命运的缩影。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己伯乐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独——寻找一一寻不得一一孤独”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轮回,为了“说得着”,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却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独的深渊。他们不断寻找,想要跳出这个轮回,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最终却总也逃不过宿命的力量。“孤独”是引发寻找“说的着”的原因,而“说不着”又唤醒了内心的孤独,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这个圈中,拼命奔跑,却总也摆脱不掉,在寻找的过程中品味着人生的孤独。

书中精神世界最丰富的人可能就属传教的老詹,他没有妻儿,只有花费一辈子发展起来的八个半不诚心的教徒,但是至少他还有信念与执着。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伤痛无法抚慰,只能任由自己不爱该爱的人,压抑,沉默,爆发,再次压抑,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灭亡。

“出延津”与“回延津”之间历经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挣扎、寻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环。“一句话”是一个象征符号,一个需要解开的密码锁,为了摆脱孤独,吴摩西离开了这个地方,为了摆脱孤独,牛爱国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五】

在暮春之时,群贤会于山阴之兰亭,依靠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聆听着清流的清脆声与激湍奔腾的怒吼,在美丽的山水画中畅叙幽情,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然而在这俯仰之间,无限的欢乐也将衬托出几分惆怅。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明白“一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正因为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当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我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我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今日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我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我的精彩,去追求自我活着的意义……因为,仅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读书带来的收获作文【六】

我读了《小公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我记得最深刻的就是老国王的判断。国王老了,疲倦了,他感到生命要走到尽头了,他决定由谁来继承王位。老国王让六个王子和一个公主去找最珍贵的礼物送给他。结果大儿子拿了一张狮子皮;二儿子拿了一箱金子;三儿子拿了一本《万能百科全书》;四儿子拿了一条梦幻之毯;五儿子拿了一枚隐身戒指;六儿子拿了一把“雪刃”;小女儿乌玛拿了一条用痛苦的泪珠串成的项链。

我觉得老国王说得对:“有人动了机。”他瞪了一眼大儿子。“有人偷了强盗的东西。”他又瞪了二儿子一眼。“有人没明白我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该学的都学了。”他看了一眼三儿子。“有人没弄懂,在最后的时间里,我不想去任何地方。”他走过四儿子。“有人没理解,我现在立马就要消失了,我要隐身衣干什么?”他看向五儿子。“有人没弄清楚,我想立马亡,要这‘雪刃’干吗呢?”他把目光投向六儿子。“我最看重的礼物就是小女儿乌玛的泪珠项链,因为她带走了痛苦。”

我觉得这次寻宝让乌玛挑战了孤独和饥饿的时刻。我也决定要向乌玛学习勇敢、机智、不怕苦、有爱心,勇于挑战自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