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文化作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作文题目)

中国近代史文化作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作文题目)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03-02 03:05:05
中国近代史文化作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作文题目)

中国近代史文化作文【一】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文化作文【二】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中国近代史文化作文【三】

南浔古镇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有江南蚕丝名镇的美誉。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为34。27平方公里,古镇的旅游景点分为三大区块,第一块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其中内有张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几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

第二块景区——小莲庄面积为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家庙,从光绪十一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我们可以从外面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荷花池中的荷花很多,如同天上的星空皓月一般,那蓝天衬托着荷花池,给我一种画一般的美感。

富集区中的张氏故居被简洁的白墙包围着,没有一丝夸张,宅院面临着小河。走进张石故居的大门,吸引人的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完美的融合了中西文化,这座建筑物不仅有西方的浪漫情调,还融入了很多中华的雕刻技艺,有栩栩如生的砖雕门楼,房梁上的小动物,门窗上的人物,山水雕刻都那么栩栩欲活,令人叹为观止,久久沉醉于古人的情趣品味中。庭院中,耸立的假山,清澈的人造湖,安静的凉亭构成了一副朴实又毫无夸张的画面。最简单的绿植,却看起来是碧玉那么纯洁无瑕。小桥流水与大宅园交相辉映,呈现了人间仙境一般的景色。

最吸引我的是夏季古镇的夜景。去年的暑假,古镇是我们一家人每天晚上打卡的地方,我们一家还没有进古镇的大门就看见里面被一层烟雾和绿光笼罩。走进去,浔溪两旁冒出白色的烟雾,加上绿色的灯光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瑶池,河岸两边挤满了人都在分分拍照留念。我被一种动听的音乐吸引了,拉着爸爸妈妈往有音乐的地方走去,一会我们来到了一座石桥旁,见桥上帘子一样的东西,帘子里隐约能看到人,我们走到桥正前方的河岸仔细地看着,原来那帘子是水,帘子上所看到的人是投影。这种景象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妙不可言。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小莲庄外的小公园,这里景色更是迷人一棵棵绿色的大树,冒出白色的浓烟还有绿色的灯光再加上河里的景色,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景象我只正西游记里看到过,没有想到在南浔古镇也能看到,应该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南浔就像一幅画卷,只有慢慢地打开,才能感受到他独特的美。

中国近代史文化作文【四】

我在听完这一轮讲座之后,虽然是有懵懵懂懂的地方,但确实是有所收获的。这一次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的教授杜丽红老师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的制度构建与日常生活》。

首先,老师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就是我们最为平常不过的个体生命的出生与亡,衣食住行与吃喝拉撒,因为在面对这些时,我们可能是毫无意识的,或者是以文化观点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运行,而杜丽红老师所表述的是“这背后不仅是文化观念,更是制度和权利”,融入生活之中的规则,程序都在井然有序的运行当中,于是这就便涉及到我们该如何感受到这背后的制度与权利?杜老师以“水”为例,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来让我开始感受这背后的制作运行!

杜丽红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获得水?”,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要比我想像的更为复杂,因为这不是老百姓自己的问题,它涉及的主体包涵政府、水厂还有百姓,也有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从以前的井水到现在的自来水,水成为一项公用事项,买卖方式改变,消费方式改变。由老百姓对水的评判(干不干净到组织与制度评判的出现,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让科普机构去传播,于是成为了大家所接受的“常识”。这一点便很好的解释背后的制度和权力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我想那是知识的产生和制度的运行合二为一。

然后,老师从日常生活的制度化入手,即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被制度化了的。是由行动者制定和执行的。近代以来,国家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社会相关惯例到冲击,各个利益团体和组织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在国家介入的情况下保存自己的利益。国家从上而下的制定和推行,团体或组织从下而上为得到对制度的认可,因此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中,这个在国家与社会团体中各自满意的一种状态,这种互动,杜老师称之为“相互博弈”,也正是这种博弈,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杜老师提出了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特征,第一,全球化与在地化并存的过程;第二,制度的延续性和断裂性;第三,如何深入到技术原理层面。我理解于全球化是具有共性,在地化或是每个个体却又有自己的属性,(这里制度的延续性和断裂性并不是很能理解,而对于能错综复杂的现象提纲挚领,看清背后的实质,是一种不错的收获启发,技术原理便由此产生。

而对于制度的制度生活化,正如杜丽红老师所言:“制度虽是书本内容,但我们不仅是要认识书本的'知识,还需利用观念构建一套话语通过制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大家共同遵循的尝识性的知识”。语言系统的不同能够让新的常识性的事物适应于社会问题中,为人们所接受。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杜丽红老师强调的是,一个制度的运行并不是国家强制推行的。而其中包涵的一点是,在辽阔的地域,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涉及到我专业的讲座,不论是聆听老师的讲解,黄老师,徐老师的总结,还是同学们的提问,我明白的是,我需要学习的事情还有很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