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秀作文)

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秀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1-20 07:06:03
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秀作文)

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一】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大团圆月饼分成几块,分着吃。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围绕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这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描述了我此时的心情,不知她现在是否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已经消失了,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那天,相传,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二】

今天,是中秋节。

一大早,鸟儿就在枝头上讨论着有关中秋的事情。小鸟的叫声把我给叫醒了。

傍晚,月亮悄悄地在天边隐现,月亮在和我们捉迷藏。

夜晚到了,月亮出来了,它慢慢地出现在人们眼中,它皎洁的的身影时多么美丽啊!在夜色里,它显得多么的优雅和美丽。八月十五的月亮就像银白色的玉盘般,很圆很大。

接着,一声声的烟火声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烟火陆续的绽放着,烟火与月亮的出现没有产生不和谐的感觉,更显得出月亮的皎洁。

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三】

一年中秋又来临,撕着日历上的日子,我准备中秋的脚步加快了许多。中秋乃是明月高照阖家团员的日子,我要为父母买上年年花样翻新的各式月饼,还要为故去的姨夫买上并不愿吃的月饼,到坟前虔诚祭奠,来告慰抚养我的亲人和亲人的嘱托,以期得到心灵的慰藉。

中秋并不是姨夫的祭日,选择这一天祭奠是因为姨夫的缘故。离开我已18年了,姨夫与姨生活了不到十年姨因为病就离去了,因为姨有病不能生育,我便成了姨家的孩子,一直待到姨夫再娶成家。一手好农活的姨夫,每到中秋节前一个月就要到当地的公社去帮公家做月饼。那时还小的我就常常吃到新鲜的月饼,星期天为了能看到四五天不回家的姨夫,我便走着步行十里地就到了公社所在地。这样一来一是缓解了思念的痛苦,二是自己能随便挑拣月饼吃,三是看到了月饼制作的整个流程。吃多了吃腻了月饼,我更多的是关注月饼的配料调馅和装模,姨夫见我有兴趣就让我试着把包好馅的面团子装进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模,翻过来一扣月饼就出来了,放在很薄的铁皮上再放入煤炭烧烤的炉子里再出来就熟了,晾干后包装上市尔后进入千家万户。姨夫这样的年年中秋帮忙到我离开后也每停止,后来姨夫患病了就再也没去帮忙。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买了糕点白酒香烟去为姨夫拜年,已经不能下炕的姨夫硬撑着坐起来与我吃了一顿饭,期间姨夫问我最多的不是工作,而是问我小的时候还记得吃月饼的事吗?瞅着姨夫饱含深情地问话,我连连点头“记得,记得,什么时候也忘不了,到八月十五我再来,给您买月饼吃”,不知是已感来日无多,还是我说到了月饼姨夫竟像小孩子似地呜呜的哭了起来。看着姨夫流泪痛苦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地流下了没有让姨夫察觉的泪滴。我赶紧拿来毛巾为姨夫擦去泪滴,稍微平静些的姨夫看着窗外纷纷飘落的雪花,又叫表弟拿来一个过去做月饼的木制模,“外甥拿着它,记着就行了,每年八月十五给我买月饼吃”。

没有等到八月十五月饼的姨夫,于七月二十日就走了。为了姨夫的嘱托,此后每年中秋我都要回家与父母过节的当天,再骑车子到十几里外的姨夫坟前,摆上月饼、苹果、香烟等祭奠的供品。做了多半辈子月饼的姨夫与月饼结下了深情,却并不愿意吃月饼,生前每到中秋只是象征性地咬几口就给我吃。姨夫那句八月十五给我买月饼吃的话,现在想来只是姨夫的托词,言外之意就告诉我不要忘了中秋上坟。每年清明、七月十五上坟的日子外,我又增加了中秋祭奠,用烧纸燃烧我的思念之情。

中秋浓浓的氛围包围着我,闻着月饼块块飘来的芳香,默诵着王维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写出一段与中秋相关的不为人知的情感,权当自己对中秋的另一种纪念。

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四】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月饼的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五】

中秋节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事情估计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在中秋左右这段时间,农历8月份,我们家乡几乎每家每户的主妇们会去磨"八月米"——农历8月糯米参合着大米磨成的糯米粉。这种糯米粉是用来做汤圆的,这种磨出来的糯米粉和宁波水磨粉很不同,比宁波水磨粉比较粗,但是做汤圆时糯性已经足够,又不容易开裂,不容易变形,吃起来也不容易腻味。

很多人可能都吃过酒酿圆子,这个圆子就是典型的宁波水磨粉做成的。我觉得水磨粉做的汤圆不管是甜的还是咸的都容易腻,粘牙,吃不多。而且我们家乡的汤圆还有很不同的地方是,馅子不是芝麻的,也不是鲜肉的,而是由几种材料混合而成,荤素搭配,通常包括猪肉、豆腐、葱(我家通常是这些馅等剁碎了炒过才开始包,如果能够加上油渣子那么会更香更好吃。也有一些主妇不会做汤圆的,所以我妈有空时也会给她一些朋友做上一些送去,让他们自己汤里加点青菜煮了吃,据说每次都是大受欢迎。

家乡的中秋节中学生作文【六】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