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作文放学的路上8百字)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作文放学的路上8百字)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2-02 07:44:10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作文放学的路上8百字)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一】

你有没有闭着眼睛走路的?小时候,我最喜欢做一些“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比如在放学途中,从校门口开始,专心踢一粒石子回家,或是计算火车进站的时间,远远地听到汽笛声一响,便开始从家门口“起跑”,看自己能不能在火车进站前赶上火车等等。

闭着眼睛走路,就是其中一种“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通常,我选择的是一条没有车也没有人的乡间小路,两旁都是稻田,“会动”的东西可能只有草丛里近视的大青蛙和神经质的、一碰就跳的蚱蜢,所以,绝对可以大胆地“瞎走”。

有一个暑假,我们每天上午都到学校补习——我们那时小学生的功课压力比现在还重!就拿暑假来说吧,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上午还得到学校上课,唯一的区别,就是可以不穿校服、鞋子,可以自由地穿便服和木屐。

我就是那个穿着木屐去学校补习的小学生。下课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把脚伸进校门边的小河里“荡一荡”,等经过景美戏院斜对面的那口井时,还要再继续用冰凉凉的井水把脚冲一冲,或者,干脆把自己弄得一头一脸一手的湿。

你一定能想象得到,那种感觉有多舒服!暖洋洋的太阳晒在湿湿的皮肤上,就像熨(yùn斗温柔地熨着一件皱皱的衣服,慢慢地,你可以感觉毛孔畅快地舒张了起来,水汽微微地蒸发了,身上散发着一股新鲜味儿。

我仰着脸,闭着眼,让太阳暖烘烘地晒着。这时候,眼前是一片猩红,而这一大片猩红里,又出现了一个会跑的小黑点。我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小黑点,小黑点开始逃走。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我觉得自己快要跌倒了,赶快睁开眼睛,哈!直直的一条路,被我走歪了。

太阳光使人成为发酵的面包,身体逐渐膨胀,光裸的手臂也微微发烫。我甚至觉得有点像过年喝了妈妈酿的葡萄酒,脑子里甜晕晕的。

我试着把手平平地向左右两边伸直,像马戏团里走钢索的小丑。马戏团里走钢索的小丑手里不是都有一根平衡杆吗?我假装自己正在走着高空钢索,钢索下面,一只披着乱发的大嘴狮子正张着嘴,等着我掉进它的嘴里,成为它美味的午餐……

我想得紧张悬疑。眼见大狮子吃不到又香又嫩的小人肉了,脚下忽然一阵踉跄,不好!我跌进了什么黑洞,怎么软绵绵湿答答的?

原来,我走进了一堆绿油油的秧田里!老天,我的木屐!我叫了起来,木屐陷进烂泥团里,失踪了!

我焦急地弯下身子用手去摸,水汪汪一片浑浊的泥水,摸了半天,什么也没有。

“你在这儿干什么?”农场的老何远远走来,朝着我喊。

“我,”我满脸尴尬地看着自己的一双泥手,“我在找我的木屐。” “你的木屐?怎么会掉在田里?”

“我……”唉,怎么说他才会相信,我是因为玩闭眼睛游戏,才走进了秧田里哪!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二】

施春宏老师:

从那天我在书店面里买了你的书《汉语基本知识语法篇》,我一直在看,我想与你谈谈读后感。

我是一位语言爱好者,尽管我是一位10年前工科毕业的博士。我比较精通英语,日语的书、法语书我也能读。从你的这本书中,我体会到语言的一些共同的东西,也认同施老师对语言的一些见解。

你的书编排得很好,错别字也特别少,文字通顺,言简意赅。初中我学语文时,语法就学得很好,但施老师的语法书唤醒和补充了我许多语法内容。或许有的句子的语法解释有多种,施老师的解释可谓简洁明了。

可惜你的个人网页我暂时不能访问。

待我看完这整本书后,再给你发感想或请教。

祝你女儿也成为像你一样的专家。

此致

敬礼!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三】

尊敬的家长朋友:

孩子成人成才是家庭和学校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孩子的安全则是各种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我校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学生安全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做到家校合作,分工明确,以达到预防事故,保护青少年的目的。恳请家长协同学校,做好对贵子女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以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工作的实施落实、很多问题的解决处理,需要我们双方达成共识,密切配合。为做好孩子的上学放学安全工作,特向您提出以下要求:

一、接、送孩子时尽量不要把车辆开到校门口,要在离学校20米外的宽阔地带下车步行到校。学生早晨到校一律不得早于7:30。

二、接孩子必须守时,在规定时间内(放学后20分钟)把孩子从学校接走。 上午:11:30 下午:16:30 (特别注意星期三、五 下午15:40 各季节有变动,具体见学校作息时间表)

三、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确保不出事故。自行包车接送孩子的家长,确保不乘“三无”车辆,督促驾驶员不准超载超速,不准酒驾,文明行车,确保学生安全万无一失。

以上规定可能会给您带来一些不便,但为了学校教育的有序、规范,为了孩子的.安全,敬请您理解、支持、配合!谢谢!

xxx

xxxx年xx月xx日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四】

有一次,爸爸骑摩托车载我去学校,我注意到前方有流浪狗在一家工厂前徘徊。其中一只目光凶恶的瞪着我,好像我跟牠有仇似的,让我心生恐惧。当我们骑经牠附近 时,牠一直追着我们,而且一路狂吠。爸爸看见那只狗在追我们,就加速前进。我紧紧的抱着爸爸,整颗心“噗通噗通”的跳着,直到那只狗越离越远,我才松了一 口气。不过这种恐怖的景象,仍然心有余悸。

还有一次,天气晴朗,清早的微风迎面吹来,令我觉得神清气爽。当我们经过途中的一座桥时,桥下的溪水“哗啦哗啦”的流动。溪水很清澈,可以清楚的'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还有一只白鹭鸶站在溪中的大石头上觅食,那优雅的姿态真可爱。

上学途中的大小事物,我都觉得很有趣,只要我们多多观察生活周遭的事物,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象,以及感兴趣的事情。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五】

人要回到人自身,回到本真的家园,这个目标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实现的,重返家园只有诗歌才能靠近。海德格尔用了“靠近”而不是用“抵达”进行描述,也就是表明永远都处于“在途中”的状态。叶世斌的诗集也叫《在途中》,这本诗集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起点上,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可能性意义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追问与探索,并完成了由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诗性哲学的嬗变,从而确立了一种不愿放弃终极的诗歌品质。

海德格尔把诗人看成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站在人和神之间的诗人,虽然看不到神,但能看到天空,诗歌是对天的仰望,在仰望中捕捉到了神的信息,概括地说来,由于诗是以个人化而非公众化的情感体验领悟着生存赋予人的痛苦、欢乐、收获、幻灭、光荣、耻辱等种种事实,由于诗的“非他人化”、“反推理性”、“拒绝真理过滤”,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吟咏,因而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悟到了神的喻示,呈现了本真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的隐藏的判断力是超越纯粹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后的审美和艺术经验,海德格尔的进一步总结认为就是诗。所以真正的“诗性”就是一种“神性”。

叶世斌的诗集《在途中》对生命、人格、尊严、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与存在主义哲学最先形成的是内在结构上的对称,这不是诗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精神上的默契。诗中的悬空、无根、沦陷、沉没、失踪、幻灭的意象密集地埋伏在稿纸上,反复引爆,开山凿石般地炸开前行的路。叶世斌“在途中”不只是为了抵达,而且是在途中不断寻找“路途”,在途中的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中一路跋涉,最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城垛上眺望家园和神的居所。

人之“在世”是因为“站出了自身”,“站出了自身”就是站出了动物性生存,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有了意义和终极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灾难。人之“在世”的方式注定了人必须面对两种存在可能:一个是本真的存在,一个是非本真的存在。然而人在本真和非本真的夹缝中却被剥夺了选择权,人的悲剧就在于你根本就不能超越力量强大的非本真生存,比如公众意志、日常行为、传统方式、流行观念是根本不让你超越的,而且是集体认同的真理。所以“此在”的人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把自己交给了“日常”,自己不再是自己,日常的自己是假冒的自己,是名誉的自己,海德格尔称做“日常自己”,或“他人化”的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买衣服逛商场并不是逛自己,而是逛别人能够接受的自己,说话做事的合理性是别人认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你自己的合理性,所以诗人为什么要眺望童年、湎怀丢失的时光与风景,因为那里保留着没有异化没有被分裂的本真,那里有着神性的光辉。

叶世斌的《在途中》与前两部诗集《门神》和《倾听与言说》有了很大的不同。高强度的情感爆发力和尖锐的感觉穿透力是叶世斌诗歌最显著的特质,而其诗歌的视点前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诗歌气质中流敞着尼采、叔本华的脉,用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着荒诞和荒谬的存在如何将“自己”挤压、异化、分裂,是由内向外的透视和撕裂,是内心演绎的存在,更多是臆想、放大、虚拟的存在;而《在途中》的相当一部分诗中,虽继续坚持着早期既有的对生命、对存在的性质认定,而视点却转换成由外向内的递进,即由客体的事实引发内心的自省与审判,“由我而事物”到“由事物而我”,这种转变在诗歌形式层面上几乎很难看出来,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昭示了诗人和诗歌更逼近形而下的存在,更强化了内心的质感和体验的具象,通俗地说,是具体的生活在诗歌中下沉,而不是用诗歌发酵一种臆想的生活。这样阐释是要说明叶世斌的《在途中》与荷尔德林的《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诗歌的哲学,一个是哲学的诗歌。从阅读对诗的期待来说,人们愿意读到诗歌中的哲学,而不愿意读到哲学中的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抒情的高贵性在于高端体验中翻译了不可言说的生存真相,唯有诗才能逼近本真的生命,这是诗人骄傲的根据所在。在全面技术化和物质化的时代,人被挤压到存在的边缘,人注解着物的存在,物是人的尺度,物本主义消解了人本主义,就像《鸽子一直传输和跟踪我》一样,物化了的手机屏上的“鸽子由来已久/一直传输跟踪我/悉知我的快乐,愤怒,恐惧/和鲜为人知的秘密”,“我不时地望着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不只是传输和跟踪,还有隐形的警告和随时发生的出卖。在《我是一个被雷击的人》中,“我”已被电控制了全部的行为,电成了另一种生存液,“电流,这个世界和我的液/输入我的每个细胞,纠缠/和捆缚我。”叶世斌以诗阐释了“人被物控制和制造”的悖反与荒谬,在人们集体被物征服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知道人实际上已成了“电源”的目的,人成了电源使用价值的一个目标,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意志一天天地在瓦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删除人的本真的天性,电源接通的时候,“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如同这个夜晚,被白炽灯/和取暖器瓦解,构建/生活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迎着光亮,成为/夜晚的一种温度”,那么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呢?叶世斌以诗歌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体验呈现了人的下沉和主体的失踪,不谋而合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是有待被制造的人料”这一颠覆性的人的定义。人被逐渐纳入到科技体系内,科技的力量就重新塑造了人,人的自然性(本真性)遭遇了根本上的破坏,人异化成了物的零件。叶世斌有不少诗歌揭示了这种混淆和异化以及目的的被篡改,《花摊》一诗中,“这些争相购花的人/早已被花朵收购”,在不停追问与领悟中的诗人,极其准确地为当下的人进行了定位,这就是“客居”,当“自己”和“本真”消失的时候,人与“在世”的关系就是租赁关系,《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中我和这个城市以及一盆竹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客居者,是租赁在这块有限土地上的客居者,这里不是对生存形态的一种探究,而是对生存事实的确认。没有家园而在途中,没有本真而被悬空,所以城市、我、竹子“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正如《我不知道所有的租金是否偿还》中所说的,“租赁的事物令人疑心/所有成果变得沉重而残忍”,当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建立在一种租借程序中时,“客居的虚伪把我熄灭”就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之后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客居”和“租赁”,“客居”、“租赁”下的是本真生存的“虚悬”和“失踪”,《手执火把的人》无法照亮夜晚,只能照见黑暗,“手执火把的人/被自己举着”,却“无法执掌/自己。风在火焰上摇摆/给他火势,那就是他忽然/被吹熄,或被火卷走的时候”,手执火把的`姿势成为一种虚悬和危险,就像《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椅子、桂花、阳光甚至院子毫不相干,人在失去本真后成为院子里的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亦如高天《流云》,“天空回到它的本义/还有什么比流云更缺乏根据/这悲壮的一刻不停的流云呵/匆促的无可挽回的流云/不是一场风鞭子似的/跟在它的后面,而是隐蔽在/天空深处的虚无,那永恒的/虚无驱赶着它们!已来的/未来的都将带着我们的/泪光,赶向虚无”。《找不到落点的蜻蜓一直飘着》中,蜻蜓触碰的都是“不踏实的事物”,“三十个夏天/过去,池塘和垂柳都已/枯。那只张着翅膀的/蜻蜓,找不到落点。”没有“落点”的“虚悬”是追求终极和还原本真全面失败后的人类的共同的隐喻。现代物质挤压下的“无根”性是人类的集体困境,病毒一样的四处漫延。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是极其悲观的,叔本华把人生过程看成是一次自的慢动作演示,叶世斌的诗歌在另一个层面上将“自”与“他”纠缠着解释和体验异化与分裂所造成的生存伤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活埋”的意象。在一首《这条临时的即将的闪电》的诗中,“摇摆的槐花,宿命的槐花/一生完成一次下落一生都在/一刻不停一去不回地抵达”,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抵达,所有的美丽与喧哗都是瞬间的闪电,如同亡不可替代一样。在叶世斌早期的诗中,他计较着精神和灵魂失踪后的“敌人”和“对手”,并表现出了不瞑目的愤怒与抗议,而《在途中》的存在体验虽然有着类似的哲学背景,却在诗的形态上已经表现为沧桑际遇后的从容和淡定,并且冷静地审视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压迫与窒息,在《平静和亮得看不见的玻璃》、《这个夏天被堵得严严实实》等诗中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强大的承受力和直面的勇气。这一系列诗中,诗人的表达与言说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领悟。诗的境界明显得到了强力提升。诗歌之于哲学正在于体验和领悟,是体验领悟后的呈现,而不是实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性。应该说,《在途中》更逼近诗性的哲学,而不是定义的哲学。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孤独,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在罪过与信仰,绝望与激情,生存与亡,教堂和墓地之间,人的最大的孤独在于精神的孤独,心灵的孤独,那就是“失踪”与“虚悬”后的无话可说与无处可说,即丧家之犬的事实。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孤独和绝望都有力量决定着你视线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路上你将何为。二十世纪神学家卡尔。巴尔特说“人类被拯救的时刻是这一时刻,只有被逼到悬崖上走投无路不得不跳下无底的深渊,这瞬间他才获得了拯救,上帝托住了他。”叶世斌《在途中》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拯救的愿望与意志,因为他知道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破产是在绝望中放弃自我拯救。上帝拯救的是那些一路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的朝圣者。

存在的失真造成了距离神圣越来越远,表现在《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而美丽》这首诗中是人与雾的关系,世界是一个迷惘无边的雾境,“历史和未来,所有的事物/被雾裹着。一部分文字/拂去雾,把我们带进/更深的雾里。我们的目光/被雾围困,目光敏锐而收缩”,雾里事实是不可翻译和言说的事实,是接近了最本真的事实,用诗来表达就是“美丽”的事实。日常的生存被公众理性、传统世俗、集体规则反复过滤和篡改,这使我们遗忘了自身的由来和出处,“因为什么,我把/绝世的真情/谋?遗忘抽象着往昔/橡皮一样慢慢擦去/疼痛,罪恶和灾难”(《遗忘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能力》)遗忘的过程是失真的过程,也是自的过程,诗人不能容忍底线失守,于是自省、自审、自救就成了叶世斌诗歌的重要方向。

“走近上帝的是/是哪一种鞋码?它怎样/错开车辆,蚁虫和自己”(《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面对这不可救药的生存事实,叶世斌以诗的方式表达着找回本真,重返家园的努力。这是一次蜕化变质后的出发,是一次诗性哲学的转向。叶世斌以宗教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开始了他的灵魂救亡的诗歌之旅,用笃定、沉稳的视角反省人被异化的灾情,以一种强烈的忏悔与救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被异化分裂的苦痛,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本真的丧失,除了物质和世俗力量的摧残,人自身的妥协甚至是合作加快了灵魂异化与精神分裂的速度和效率,《在生命形态的完成》中石头被塑造和雕凿的过程,就是石头被异已化的过程,“我就是一条河豚,以毒性?和自虐为生,不可救药”(《自虐的河豚》),人在很多时候,是靠繁衍毒素为生的,而不是靠信仰和神圣活着的,比如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还,以牙还牙,仇恨和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质地,这使得人不仅自己远离了神圣,而且还制造了“在世”的焦虑与恐惧。物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对神是有罪的,对自己也是有罪的。叶世斌诗中以“故居”的意象表达了原初纯净的家园,表达了失落和丢失“故居”的愧悔,那不只是追忆,而是在追忆中的精神重返。“故居”保留着岁月的真相,“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出门后的人注定了像兔子一样穿行,焦虑、恐惧、紧张、分裂、异化不属于故居台阶上的“我们”,我们努力地与这个虚假的世界进行合作,同台表演,当我们被雕塑成形的时候,那就是本真之我的“活埋”。叶世斌当意识到客居在世的时候,便无法宽恕自己的合作和自我出卖,于是他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一些丧失把我们变成神/正如一些获得把我们变成鬼”,“我们获得很多,是因为失去更多”,在《这是木鱼》的声音中,诗人开始忏悔,“我的一生多少罪孽/如同我的心里多少泪泣/垂直的雷霆在我耳际沉默/我连自己的哭声都无法听见”,如同一只焦虑的兔子,“多少年,我面不改色/在心里流汗,在原地逃窜/偷取的自由到底多大面积/是否一片蓖叶就能覆盖我的安全”,(《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诗人在忏悔与自审中决绝而坦诚,公开承认“我的命运人迹罕至”。在巨大的孤独和遥遥无期的途中,诗人内心压抑着一场揪心的泪水,如芭蕉上的雨,足以使整个夜晚泪流满面,而在归家的途中,不必倾诉与宣泄,重要的是内心修炼与皈依,修炼神性,皈依神圣,那样才会让内心安静详和。在第二辑《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中,诗人的宗教情结和人道主义理想旗帜鲜明,并成为《在途中》诗性哲学的终点。这一辑中对生命的关怀、对脆弱的悲悯、对亡的宽容、对亲情的珍惜,都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形而下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立场,《千佛洞》、《济南的佛》、《这是木鱼》、《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是《在途中》真正能够打动人、震撼人的诗作,诗人的忏悔、悲悯、拯救、普渡众生的情感虔诚而洁净,毫无杂质,只有聆听了神的声音,才会有与神交流的可能,这不是权力,而是心力。“我跪拜而来,满含泪水/佛呵,我的心早已千刀万剐/我的一生罪孽无数。请将绝世的/磨难累赐于我以至万劫不复/但我的祈祷声声啼:请你饶恕”(《济南的佛》),“香炷的火向下走,接近/人间。香炷的烟向上升/指向天堂。我的手抓住他的/体香,一次次被灼痛”,“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随烟升起,在天外/把人世的真相撕破/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当我满含热泪,我知道/我救回了苦难和慈悲/我坐在天堂最后一级台阶上/瞑目悔悟,像在瞌睡”(《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至此诗人已经完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意义的最后的领悟与体验。在“救我”和“救世”的双重理想中抵达到了人道主义中心高地。

保罗蒂利希说,“人对宗教的追求并非出自天性,一开始出自于困境,追求宗教信仰的前提是人生的无意义”,叶世斌的诗性哲学并不奔向宗教神学,而是弥漫着宗教情结,真正构成叶世斌诗性哲学基础的证据是,诗人从没有停止过意义追问和终极梦想。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视点,更多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真正契合叶世斌精神内核的是人道主义诗性哲学,悲悯、恻隐、忏悔、赎罪的精神指向直接抵达其诗歌的核心价值区域。即使诗歌呈现出的是“救世”的徒劳,但灵魂“自救”的愿望最起码在诗歌中表达或实现了,况且诗人一直还在途中,一生的努力和修炼足以使本真的家园越来越近。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六】

记忆在缱绻,我紧紧地握住这份记忆,勾起翻涌着的思绪,流淌在知识的河流,释然着自己的成长。

——始终还是无法忘却那一次的放学“上学记”。

教室的采光悄悄地落在我得身上,窗外飘来的香味轻轻地嗅进我的鼻腔,“滴答滴答”的钟声轻轻楚楚地响着,响着,那是时针分针秒针在一起转动。我的耳朵,显得格外悦耳。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在预示着什么。到底在预示着什么呢?哦,是的,黄昏一到,鸟儿已归,校已放学,早已人去楼空,而我,仍呆在教室里,快速转动着笔尖,一会沉思,一会忧虑,一会开心。

时间不早,我怀念家里饭菜的香味了,我不想让爸妈担心我的去踪了,所以,我恋恋不舍地盖上了课本,吸收了满满的知识。开始拖着疲惫的身子缓缓地向大门方向驶去,前头似乎有千万双质疑与迷惑的目光交错在一起,关门的老奶奶奶正大声地责怪着:”怎么等到现在才回家?这都几点了?你爸妈不会担心吗?”我的心开始慌乱起来,继而,迅速用600多度的近视镜瞄到了在楼梯间狂奔的女生,是的,人在急不可耐的情况下;最容易激发自己的潜能。

即使我是个重度近视者,在“无路可逃无话可答无人可帮”的情况下,也能够看清自己的“救命恩人。”我紧皱着的眉头立即舒展开了,我尽量掩饰这那惶恐不安的心,假装毫不在意的打趣道;“那个女孩不也一样没回家么?”老奶奶见状,又立即反驳道:“那个女孩是回来取东西的,要不是她,你可能早就被关在大门里出不来了。”即使老奶奶是刀子嘴豆腐心,即使老奶奶是真的为我着想,怕我出事;可是此刻,我似乎并不能从她老天从他的目光中看出那深情的关怀,一点儿都不能。我所认为的,只有因我而不得不把值日工作拖晚的抱怨。哼,老天!你怎能如此待我?连一个放过我的机会都不给?哼,老奶!你怎能如此刻薄?连一个令我喘息的机会都不给?你就不能对我态度温和一些吗?只要一些,我就能心满意足。

听完老奶奶的“冷对白,”我刚才全身溢满的满足感顿时全没了。哎、天色已暗,人群已散,独留我一人,还如何来面对这赤裸裸的讯问。我该怎么回答?我又怎能回答?难道我能趾高气扬,扬眉吐气地说:“我是因为留在班上学习了很久,觉得门应该未关,小孩应该还在校园嬉闹,所有才造成如此模样的吗?”不,我不能这样说,因为别人怎会相信,即使相信,也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要的,只不过是一条静谧的街道,一路怡然的景色,一个自得的自己。那种场景,是多么温馨。我可以细细回想着自己刚才在班上奋笔疾书的劲儿,慢慢聆听着隔壁办公室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英语录音,深深品味着沁人的书香,老师的暗香。

我可以轻飘飘的徜徉在回家的这条路上,为刚才自己的勤奋而欣慰,为刚才老师的敬业而感动,然后,沉着地去拾起今天平平凡凡的幸福,让自己再“幸福”一次,争取这次的回味能幸得到下一次的.再次幸福;冷静地去罗列今天深深浅浅的错误,让自己再“错误”一次,争取这次的反省能幸获到下一次的不再错误。而且,在班上学习的这一个钟头,若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定能提高我的学习成绩,避免我在家里抵不住电脑,电视的诱惑,把这一个钟头玩个尽兴。可到最后,只能挥霍了自己的时间,重复了一天又一天的后悔莫及。所以我才打起了这个放学“上学”记,说白了吧!就是当所有同学放学后都背起书包回家的这段时间,我留下来,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一个钟头。好好利用这个时间,以防止自己对时间的“慢性自”!

可是,又怎会有那么多人能够真正理解我这复杂却无做作的心理?我并不想让别人一个个的为在我身旁,无心或有心地问着“你怎么这么晚回家?”真情或假意地说着“你学习怎么这么认真啊?”对不起,我不要这些,我不需要别人口中的啧啧赞叹,也不要别人心里的滚滚做作!我就是我,我需要一方清净的土地。我是否认真,是否勤奋,是否做作,我问心无愧,不需要别人来问来议来说,有我自己明白,就已足够。我对着老奶奶,有的,只是强颜欢笑,无言以对。不是我不会说理由,而是,你们知道的——我不想说。没什么好说的,懂者,不说亦明,不懂者,说多无用。老奶奶却似乎明白了我做的事情,但语气仍不屑地继续说着;“是在班上努力学习吗?”她那锐利的目光散发出可怕的光,不是温柔地疑问,而是确切的反问,让我措不及防,直击我毫无防备的心。呵,这道光线,冷酷而无情,刺痛了我的心,刺疼了我的眼。

她并不喜欢不相信我这种行为是出自真心,我知道。她肯定会在心里嘀咕:“为何你放学后非要在班里学习,在家里不能写吗?真是太打扰我锁门了。”呵,她的话有一种让我无言以驳,必须承认的重力。但是,没关系,但丁不是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吗?当我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当你看到了以后的辉煌,你今天的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只是以后,我会准时在你下班之前就学习完,提前回家,这也可能是我为了学习给他做出的最大让步。所以,我最后,我倔强地选择了无语。继续走在在路上,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人异样的目光,好奇的询问。我已不再像刚才那般在在乎,不会再担心别人的问东问西,也不会因为惧怕别人的问东问西而轻易放弃了自己的放学“上学”记。

是的,路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别人的话语与行动“阻挠”并不会影响我前进的脚步。而且,以后的日子里,我仍会像今天一样,背着沉重的书包,记着饱满的知识,带着无限的希望,去考出我的成绩,拥抱我的美好未来!哦,家到了,门开了,饭香了。我的心,是真正的点亮了。我的放学“上学记”,是真正的成功了。我的记忆之梦,是真正的睡醒了。

初一:行里看风

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作文【七】

说起放学回家的路,我十分惭愧,自从入学以来,都是爸爸妈妈开车接送,直到五年级偶尔才一两次和同学一起走回家。而有一次却让我难以忘怀,面红耳赤。

每到放学的时候,校门口的小路就立即沸腾起来,许多叔叔、阿姨在发传单、广告单,有些同学们把刚发到手里的广告宣传单撕成碎片,猛地往空中一抛,来了个“天女散花”。我看后,觉得好玩,便也把传单撕成碎片,撒向空中,来了个“超级天女散花”。可就在这时,我冷不防的一瞥,看到终生难忘的一幕:一位老奶奶正提着个大蛇皮袋弯着腰捡拾被我们撕的粉碎的纸片,有几片碎纸被同学们吐的口香糖给粘住了,老奶奶费劲地用指甲把纸片一片一片地抠起来。纸片飞到水沟里,老奶奶不顾水沟的污浊,伸出手捞起水沟里的纸片……

这位老奶奶虽然看上去已经头发发白,年过六旬,但她却仍然满面红光,步伐充满着活力,和其他老人大不相同。我十分好奇,又感到疑惑,便走前一步,问道:"老奶奶,您为什么要捡这些没用的纸片呢?"老奶奶叹了一口气,缓缓地说:“哎,现在的孩子养尊处优惯了,都不知道爱护公共环境了,这纸片怎能往地下扔呢?要扔到垃圾箱里。这么热的天气,清洁工人扫大街是多么辛苦呀!我呢?在家里也闲不住,就到学校门口捡碎纸和传单,一来可以美化环境,再就是有些纸张还可以订起来给我孙子当草稿纸用,二来可以当作是在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听了老奶奶的话,我惭愧地点了点头,一朵红云不知不觉浮上了脸颊,“我踏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回家的.路。”

是的,同学们,我们要尽自己的所能来保护公共环境,因为“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在这里,我要呼呼大家: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