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一个学生的作文(很喜欢一个朋友小作文)

很喜欢一个学生的作文(很喜欢一个朋友小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2-07 18:50:04
很喜欢一个学生的作文(很喜欢一个朋友小作文)

很喜欢一个学生的作文【一】

自古以来我们就赞美老师爱生如子,然而时至今日很多爱生如子的老师常常感叹:一腔爱心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不解与埋怨,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老师思考: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才更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告诉我我:老师仅仅热爱学生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对待,这样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他们喜欢的是尊重自己,了解自己需要,注意与自己交流感情的老师。

是呀,尊重是每个人渴望拥有的,学生亦然。尊重学生,正是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失掉自尊心的孩子,怎能达到自我实现,又更何谈竞争、创新?当老师们恨铁不成钢,便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时,不仅不能让孩子理解你的爱,触动他们的心灵,更有甚者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抹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不是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吗?老师啊,千万别用爱的名义行践踏学生之实。

有的老师为了保持师道尊严,居高临下不苟言笑,为了不让学生小瞧老师的能力,事无巨细全部包揽,容不得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有错,便使出“浑身解数”批评指责。然而管理效果却不理想,学生与老师心理距离拉大了,学生对老师虽有敬畏之心,却无亲近之情,更不敢吐露心声,班上气氛严肃有余,却无生动活泼之气。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的交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学生亲近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决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老师要放下身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对于班上的事,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老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的商量,允许学生中有与老师不同的声音。并且要重视学生的意见,为他们创造机会,巧妙的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班里有了问题、出了事情,也总是尊重学生自己以及班干部的意见,充分听取他们的申辩,然后再进行恰当的处理,有时还可以防患于未然。这样既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又能让学生更深的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期望,反过来他们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从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循环。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经历着由依附向自主急剧转变的过程,他们会对老师从早到晚过细的关心指导感到厌烦,他们更渴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感情。如果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将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心理伤害。常常提醒自己:让学生丢脸不是教育目的。如果教育方法是用伤害学生宝贵的自尊心为代价去惩罚学生,这还能达到教育目的吗?一个连自尊心都没有的人,能知错而改吗?难道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了吗?树有皮,人有脸,即使再差的学生,也需要老师呵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尊人者,人尊之,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学生才会更尊重、信赖、热爱老师,这样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尊重学生,老师要学会等待。陶行知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当年是你的小学生?。”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三四十个活生生的人,个体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的,又怎能一个样?面对认知不一的学生,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不闻不问,而是留心观察等待教育时机。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学困生会默默追赶,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违纪生会渐渐收敛,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优等生会发愤图强。在等待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

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重要。尊重产生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地把爱送到学生心中,落到教育目标上。而且尊重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获得学生的尊敬!

很喜欢一个学生的作文【二】

我们两个不算是朋友,但是我总是忘不掉他。

当时还是20XX年,我刚上研究生,心情比较烦闷,因为换了城市,人生地不熟,而且感觉新学校的人也很排外。我就经常和老学校考过来的几个兄弟聚聚。有个兄弟当时在西安英飞凌工作,他和很多人合租的房子。当时就在西电东区家属院。我们几个境遇相同,都挺郁闷的,就经常去他那聚聚。他们租的房子不到四十平米,里面住着四个人,有点像学校宿舍,其中几个人除了一个复习雅思出国,另外几个都在复习考研。

其中有个人,年龄很大,三十几岁岁,要考计算机专业的硕士。他和我说,他本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后做了小学老师。后来慢慢的觉得小学老师没有什么挑战性,就决定辞职进修了。他亲人对他不支持,不给他任何经济上的帮助,他本科所学的`技术又忘的差不多了。所以只能边做家教边复习,有时候遇到钱紧张或者要付房租的时候,吃饭都有问题。他的行李很少,就只有那几件衣服和一些考研方面的书,其中一本陈文灯的书,一看就知道是几年前的旧书。他考了两年都没考上,就一直坚持到现在。

后来研一下学期,我宿舍的人天天聊到凌晨三四点钟,我受无法忍受失眠,就在外面和别人合租了一套房子,有一次碰到了他,他说他现在在找房子,我想起我租的两室一厅有一个空的单间,就介绍他来。我每天十点多从实验室回来,大概一两个小时后,晚上十二点左右,他就背着书包回来了。几乎天天如此,冬天西安挺冷的,他穿的很单薄,但是还是坚持着去自习室,我问他为啥不在住的地方学,他说没气氛,自习室有一些一样考研的人,大家可以交流。然后问了我一些考研的问题。

后来研一考试,我紧张复习备考,他回来的时间也越来越晚,而且回到住的地方后,还要学上一段时间。他考研的时间和我们考试时间是同一天,考试结束后,我问他考的怎么样,他说太紧张了,还是没答好,肯定考不上。

结果出来成绩的时候,真的没考好,只能重新考,他笑笑说,无所谓,反正边做家教边复习吧。不过房子要退了,因为那个单间有点贵。再后来就没有他的消息了。

三年后,我硕士毕业,在这个城市找了工作,签了一家航天研究所。有一次在原来读硕士的校园闲逛,又碰到这个人。他很高兴,说是又考了三年,这次虽然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但是也考上了一个很不错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说打算这几天收拾收拾就去报道。我说恭喜你啦,他说还要开始准备找个对象结婚,反正现在是硕士了,虽然年龄大点,但是各方面都可以,找个对象也不难。

他后来没有和我再联系,直到现在。我们以前聊过人生的发展,我说你这样年年考,年年不中,会不会觉得很耽误青春。他说不会,他感觉以前的工作很压抑,一辈子做个小学老师,一眼就能够看到自己的一生,让人太郁闷了。还是继续进修好,找个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工作,再奋斗几年,买个房子,有个小家。

后来我经历了很多,也有过很多波折。但是我总想起这个人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笑容,和对很多事情都看的很淡的态度。在平淡之中隐藏着坚韧,很多人都可以为一个目标追求,但是对他的经历,总是有种莫名的感动。其实他的资历一般,无论学术还是能力,以及与人打交道的方法。只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不只有坚韧,还有其他的好的信念,但是这种信念又是如此简单。仿佛在他眼里,世界是简单的,安静的,只要一直慢慢向前走就是了。他的眼里永远没有浮华,永远把自己定位的很低,但是总是会有些追求,总是会改变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很累,就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太高了。我们总想着年轻就要怎样怎样,有些财富,有些机会,有些成功本来就应该属于我们,而并不会去在乎别人,也慢慢的造成了人与人的冷漠,以及浮华,浮躁,结果却失去了很多,后悔不及。

很喜欢一个学生的作文【三】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很喜欢一个学生的作文【四】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了这样的阅读学习和读书交流的平台和任务,我也才真正的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

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首先是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异常专注;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得啪啪响,教室里却曾经是孩子。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于老师的做法形象的称为 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它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娥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我好尺度,多换换角度思考,你的课堂定会收获别样的风景。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可能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可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读于老师的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有着像水一样温润、奉献、宽容、清洁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