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与人性作文(关于数字化的议论文)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关于数字化的议论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1-19 13:27:14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关于数字化的议论文)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一】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安定和谐的日子里,大家都过着美好宁静的生活,人们似乎都很有爱心,都很善良。大家似乎都能做到和朋友一起享受丰收,然而能一同面对苦难与危机的人又有多少呢?在平静的时光里,人们似乎都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不畏惧亡”。那种大义凛然的气势如同一个伟岸的英雄,可当真正面对生的抉择之时,那些能慷慨面对亡的英雄是否存在?也许,只有在苦难下,人性本质上的善恶美丑才能挺拔而鲜明的凸现,那一切在平凡生活里所体现的人性都只是表面上的虚无,都只是遮盖人性本质的面纱,无法落实于生活,不能有益于生命。因为表面上所体现的人性,如同一个空空的壳囊,没有承载任何事物的重量,也没有任何事物主动检查它的真实性,而本质的人性是经过现实的考验才有所体现的,因此,只有透过现实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实与本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小酒店喝酒,聊起了他们的一个熟人,他们的这个熟人升官、发财、成名、留洋,应有尽有,还有一打左右的姑娘向他奉献了可疑的贞操和可靠的爱情,其中一个朋友啪的放下酒杯,激动的说:“为打心眼里蔑视这种人”接着有力的抨击了世风的败坏和人心的堕落,雄辩的论证了精神生活的高贵和身外之物的卑俗。最后,尽管他对命运的不公大表义愤,但仍以哲学家的风度宣布他爱他的贫困和寂寞的命运。这时,另一个朋友慢慢咽下杯里的酒,懒洋洋的问道:“可是,那个家伙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那个愤世不公,抨击世俗的人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但对于他的.心灵暗暗受着嫉妒的折磨,更使他的清高有了一种悲剧的色彩。尽管这是一种清高的嫉妒,但本质上仍是嫉妒,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只是换了一层更高贵华丽的面纱来掩饰心灵本质上的庸俗,人性亦如此。本质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只是人善于掩饰它,善于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但永远无法逃脱本质的束缚。正如有些人用恶毒的手段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嫉妒,而有些人用清高的风度来掩盖他的嫉妒,但林林总总的形式所反映的永远只是人性的嫉妒,由此可见,人性的表面千变万化,永恒不变的就是事实,就是本质。

《三字经》中云:“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云“人性本恶,须后天去雕饰也”。这似乎是矛盾的,但矛盾中也有着相通之处,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必定有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如果人性本身是善的,可为什么这世界上还有如此多的恶人。如果人性本身是恶的,可为什么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还有数不清的善男善女。因此,人性一定有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而推动变化的就是时间和岁月。在短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本性与内心世界,只有在不断相处与了解中才能发现人性的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原因了。时间与岁月是人性的见证者,正是因为有时间的蹉跎与岁月的流转,我们才能看清真实的,本质的人性。

人性隐藏在世界的最深处,只有透过无数层面纱,才能明白人性的菩提。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二】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小到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对服装款式的追求,大到人生观的提升,价值观的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一个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

无论恶人还是善人,来到人世时带来的都总是一颗纯洁的心,一张可爱的脸,一身“本善”的人性,那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美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在茫茫人海中如果不掌握好自己的“舵”,可能就会迷失自己。纯洁的心可能会变得肮脏,可爱的脸变得阴险,全身散发出的是野兽般的气息。但人的本性是不会泯灭的,“悬崖勒马”“浪子回头”的事不是经常发生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都是爱美的,爱美让人鄙弃丑恶,追求美好。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心情舒畅,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人们总是在追求美,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的是完美的胜利,演员刻苦练习为的是精美绝伦的演出,常人的付出则是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潜意识中有对美的渴望,希望美能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生一世,谁敢夸口自己不会犯错。恐怕那些所谓的“圣贤”也不敢吧。人的一生就是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人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完美的。只要我们能记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时刻提醒自己改掉毛病和错误,那么我们就能让自己散发出人性的魅力。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因为人有人性在支配。因此我们不能让人性泯灭,应该尽自己的可能让人性挥舞着翅膀腾飞起来。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三】

《人性的弱点》一书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它让我在能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特别是你在乎的人说的话,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你开心好几天,一句生气的话足于让你苦恼得没心情去做其他事情。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尤其是面对别人的过失时,更要懂得宽容。正如卡耐基所说的:“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所以,平时要学会真诚地赞赏朋友,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赞赏,在朋友取得成功时,给予真诚的赞赏,那是很让人感动的。

事实上,人性的弱点就像卡耐基所说的:“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

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我觉得,《人性的弱点》整本书的根本在于培养勇气和自信。要战胜自我,建立自信,首先必须超越自卑。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自卑的情形。自卑很明显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也有碍于我们与别人正常交往。我们害怕在人群前面讲话,害怕自己犯错,害怕被别人嘲笑,这些都是自备的表现。克服自备就要从心底明白别人不会在乎这些的,时刻告诉自己我能够做得好,我相信自己能行,即使不成功我也能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为下次的成功打下基础。要克服自卑就要克服恐惧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超越自我表现,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并敢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是有着重要前提的。为了让自己充满信心,就必须积累必要的知识: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我们必须掌握生活、工作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体系,又要熟知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必须掌握的专门知识,也要了解与职业相关的一些常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不断地完善自己。《人性的弱点》就是一面修正自己的镜子,有时间多看看这本书,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问问自己:“我克服了人性的弱点了吗?”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四】

用了近一周的时间,通读了卡耐基那部享誉世界的励志书籍《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

戴尔·卡耐基被誉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他所著的《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其思想精华和最触动人思想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本书自1937年问世以来,销量已达9000万册,被译成58种文字,成为全球最持久的畅销书之一,稳居成功励志类图书榜首。此书之所以永不过时,就在于卡耐基先生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它为根除人性的弱点所开出的有效处方。正如卡耐基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只要你不断反复研读,它必将助你获取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

看完此书你会发现,整篇没有一处是泛泛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折射出了人性在某些方面的共性,以帮助我们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的在生活中变得快乐、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等等。当我们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顺利成功。

本书共分七章对人性所存在的弱点进行了阐述:成功的秘诀、沟通的技巧、健全与独立的人格、做金钱的主人、战胜忧虑、成功快乐的生活、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应该怎样克服这些弱点呢?我想首先应该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得面对生命中的许多责任,绝不可在受难或跌倒的时候,孩子般地踢椅子出气。当然,责怪别人比自己承担责任要容易得多,我们很多人就是喜欢推卸责任,喜欢怨天忧人,责怪父母,老板,师长,丈夫,妻子或儿女,甚至喜欢责怪祖先,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对那些不成熟的人来说,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当然是外面环境的理由—-以解脱他们自身的某些缺点或不幸。对这些人来说,他们从没想到要去克服困难,而是先去找一只替罪羊羔。在我现在的工作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存在,工作上出现问题了,潜意识中先把自己保护起来,可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出现连锁性的反应:同事们一旦知道你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你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去安排?领导对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出现问题难免,是你的责任就要勇于承担起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尽量改善足已。

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弊端。记得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跌倒了,我们作家长的不是让孩子通过跌倒一事记住一些教训,而是先把责任推给绊倒他的东西,并叫他狠狠的跺几脚,就像卡耐基所说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多么的可怕啊!

第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得最好。

放在二十年以前,对于工作的选择我还是一片迷茫。那时的教师行业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是人人口中的铁饭碗,所以对于自己上师范,当时的乡里乡亲都以我为自豪。转眼间二十年的时光已匆匆而过,现在的教育形势受到各个前卫行业的挤兑,教师已成为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一种淡泊职业。在现在的这种形势之下,这就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因为每一个行业所需要的都是那些肯负责任、肯努力奋斗、有主张有见地的人。一个富有思想和判断力、具有创造力、能够吃苦耐劳的人,到处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在哪里都有希望。我们身边不是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吗?所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的不是自己有多光鲜,而是对得起那帮天真烂漫的孩子,对得起教师这个称谓。

第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通向成功的秘诀。

人从来就不是一种完美的动物,克服自身的弱点越多,拥有的优点也越多;人从来就不是一种个体动物,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越多,生存发展的天地也就越广阔。真正的良朋益友,可以在精神上慰藉我们,让我们的身心可以得到无比的快乐,勉励我们在道德上获得提升。了解“人性的弱点”,就获得了成功所必备的另外85%的能力。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口碑良好,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在书中提到良好人际交往的核心法则是:1、不过分责备别人,不要批评或抱怨别人;2、看到别人的优点,给予真挚诚恳的赞赏,使人心甘情愿;3、激发别人内心强渴望的需求;4、真诚的关心别人;5、发自内心的微笑。当然,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石是诚实和信任。“你如果关心别人,在两个月内所交的朋友,就比一个需要关心他自己的人,在两年之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这是《人性的弱点》中的一句话,也是我们人际交往的理想目标。

第四,家庭是生活长河中的船,美满是这只船上的帆。

家庭是幸福的摇篮,家庭幸福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所以,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是每一个为人父者、为人母者、为人子女者应共同奋斗的目标。在这一章节中,卡耐基先生用一些经典的案例给我们做出了警示:不停地唠叨就是在自掘婚姻的坟墓;不要做无用的批评;让过失看起来更容易改正……这一点在工作中也可以得到应用。如果你喜欢跟孩子、伴侣、同事说他或她对某件事显得很笨拙,很没有天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等于毁了他所有要求进步的心,但如果用相反的方法,宽容的鼓励他,让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做到,让他明白,你对他做这件事的能力有绝对的信心,他的才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他肯定会积极努力,并实现自我超越。

读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的时间不是很充分,因此对其的感悟也是很有限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了解了自己在人性上的一些弱点,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我将尽最大努力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去实践在书本中学到的一些处世原则和生存之道,将人生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五】

休谟在论述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到印象,将感觉印象解释为原始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将反省印象解释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类似情感的情绪组成。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pride对于自我便产生优越的情感,谦卑(humility便产生不够优越的情感。休谟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很注重同情的作用,并且通过想象而产生我们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间的推移。

在休谟看来,情感存在于两个观念之间,即呈现于心灵的第一个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原因和自我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对象。在原因当中又可区分出发生作用的性质和那种性质所寓存的主体(如,美的性质和美的所有者(p313,骄傲和谦卑是根据自然的原则而产生的,并且每个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借一个不同的原则适合于其情感的。骄傲和谦卑的每一个原因,并不是借着一种各别的、原始的性质适合于这些情感,而一定有或多或少的条件是这些情感所共有的,并且是它们的效能所依据的(p316。

要探究那些原因中的共同成分,休谟提出了三种对于知性和情感有巨大影响的特性:

1.观念的联结(当一个观念呈现于想象中时,其他相关观念也就随之进入心灵;

2.印象的联结(印象间也有和观念一样的联结,与观念的联结不同,只存在类似关系;

3.以上两种联结关系是十分互相协助、互相促进的,当会合于同一对象上,推移过程更容易完成。以上是休谟对于情感的发生机制的一个描述。紧接着,休谟提出,情感的两个特性:

1.对象----自我;

2.苦乐感觉。因此情感的原因也有两种假设的特性:

1.它们对自我的关系;

2.它们产生独立于情感之外的痛苦或快乐的倾向。休谟推理出自然对某些印象和观念赋予某种吸引作用,并且一经出现就自然的引起它的相关的印象或观念来。因此,他断言,凡与我们自己关联着的一切愉快的对象都借观念和印象的联结而产生骄傲,而反之则都产生谦卑(p325。同时他提出了5种限制,即:

1.凡与我们有关而产生苦乐的每样事物,也同样都产生骄傲和谦卑;

2.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对象,不但要与我们自己有密切关系,而且要为我们所特有,或者至少是我们少数人所共有的;

3.令人愉快或令人痛苦的对象,必须不但对我们,并且对其他人也都显而易见;

4.根据这些情感的原因的变化无常,以及这种原因和我们自己联系的时期的短暂得来的;

5.通则不但在其他一切情感上有极大的影响,就是对骄傲与谦卑也有极大影响。

与骄傲与谦卑不同,爱与恨的对象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起他的人,刺激起爱与恨情感的原因是复合原因,因此这个对象并不是这些情感的原因,并且单独也不足以刺激起这些情感。我们知道想象很容易由远及近,但不容易有近及远(比如,我们的想象可以很容易的由较小的对象转移到较大的对象---妻子、母亲转移到丈夫、父亲,但是反之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休谟认为爱与恨这类较远的情感转移到骄傲与谦卑这类较近的情感是比较容易的,反之则困难。通过这种想象,我们可以对我们对于富人的尊视做出解释----同情(一种心理上的分享,这与富人所拥有的所有物和我们希望沾到礼仪的心理,共同构成了其原因。想象和同情是人类感情产生和转移的重要概念。

爱与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灵魂中纯粹的情绪,即骄傲与谦卑;其二是爱与恨不自足的产物(有一个努力求达到的目的p404,即慈善与愤怒(通过心灵的原始结构与爱和恨结合。灵魂的原始性质分为:任何程度的完善性,即尊重;达不到完善的,残缺、拙劣的情感,即恶意(使我们在不受他人侮辱或侵害时,对于他人的苦难或不幸发生一种喜悦。在考察别人的品质和境况时,我们若是考察它们本来真实的样子,就产生爱和恨;把它们与我们自己的品质和境况相比,则产生谦卑和骄傲。这两种考虑结合起来便产生尊重和鄙视。

在论述完骄傲与谦卑、爱与恨之后,休谟开始阐述意志与直接情感。休谟将直接情感定义为:直接由祸、福、苦、乐所发生的印象。属于这一类的有和厌恶,悲伤和喜悦,希望和恐惧。意志(will便是苦乐的直接结果。意志只是指我们自觉地发动自己身体的任何一种新的运动、或自己心灵的任何一个新的知觉时、所感觉到和所意识到得那个内在印象(p437。考察意志,便自然的考察到自由(liberty和必然(necessity的问题。必然性的要素有恒常的结合和心灵的推断,前者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政府、生活状况和教育方法来考虑(一致性;后者表示心灵由恒常的结合形成原因和结果的观念,并借这个观念的影响感觉到必然性。物质的活动应当被认为是必然的活动的例子,并且一切在此方面与物质处于同一地位的东西,都必须被承认是必然的(p438。必然性被看作是构成因果关系的一个必要部分。

主导情感往往会吞噬微弱的情感,而习惯则是增加情感的手段。情感和感官对于时空点的报导产生了想象,远隔的效果空间比时间小得多。直接感情与间接感情的作用顺序如下:美的概念产生快乐的情感,从而产生直接感情、意志和的印象;又因美的寓存主体属于自己,因此产生骄傲的间接情感,回归到快乐,成为增强直接感情新的力量。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六】

盘古初开天辟地,世界不再混浊不堪,但仍是气沉沉。直到女娲娘娘创造了人这种生物,才变得绚丽多彩。人,这个独特的生物开始以最原始的方式统治世界,并以其特有的光辉润泽了每一片土地。

这特有的光辉就是人性的美丽。人性的美丽源自于人性的善,也能从人性的善中体现。

儿时还未踏入学堂,母亲就整天以《三字经》上的句子教导我,让我在懵懂间知晓了好多道理。母亲最常念叨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性的美丽也能从人性的善中体现出来,也源自于人性的善。年青军官孟祥斌勇救落水女子,却因体力不支溺水而亡。他去救落水女子,是出于人的本能反应,也就是人性的善。而他的举动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人们都称他为英雄,以他为榜样,他的举动彰显了人性的美丽,也让沉醉于金钱世界的人们传递着这人性的美丽,就像奥运火炬手一样,在每一个传递站点都有着不同的美丽,来自于同一光辉的美丽。

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就像二月的春风,吹绿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吹暖了人们的心房,吹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以忠诚感动中国的衡阳消防官兵,为救身陷火场中的人,二十个消防官兵牺牲,仅有一人幸存。英雄试飞员梁万俊,在飞机失去控制的危机关头,将个人生置之度外,以惊人的胆识操纵飞机安全降落,创造了世界奇迹。还有勇斗歹徒的女司机石东,杰出民警鞠俊瑞。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信仰,他们互不相识,却有着相同的品质。他们平凡,他们普通,但他们的行为所展现出的人性的美丽,却让人们知道了平凡而又普通的他们。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他们也无处不在。

我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整日听着母亲念诵《三字经》的孩童了。但我仍常念诵“人之初,性本善”。大概是想让人性的善,人性的美始终陪伴在我身边,让我自己在小事上尽显人性的美丽,即使那特有的光辉在我这儿是如此微弱。但我相信,万事积少成多,总有一天,我会拥有足够的光辉,去照亮每一个人,就像他们那样,让光辉照亮大地!

数字化与人性作文【七】

本卷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前面的文章的知性、情感可以说是道德的基础,为道德观奠定基础。下面就三章内容作简要介绍。

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区别来源问题?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标题: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我们看怎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作者反对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情感主义的道德观。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只是对理性的符合,道德和真理一样。这种观点错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属于人的实践活动部分,它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发生影响,单凭着理性不可能有那种影响,所以道德准则不可能从理性中来。道德实践应该是理性和情感共同的产物。

(二理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指依据事实的推理,在这个方面理性也不是区分道德善恶的根据。因为我们在看到一个现象和事实时,我们判断是德或者恶是根据内心的感受表达的赞成与否,而不是进行推理,所以道德是情感或者是情绪的,而不是理性的产物。

第二节: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立论的基础是:道德不是被判断出来的,而是被感觉出来的。当一种品格或者行为使我们快乐,它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我们这种快乐或者厌恶的原则是什么,作者称为道德感,为何道德感能让我们对一个行为产生快乐或者厌恶哪?这是道德哲学解决的问题。在第二章里面就论述了道德感的两种分类。

第二章的标题是论正义和非议。

第一节标题是:正义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的德。

(一从道德感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观察到某种品格或行为后自然而然出现于心中的,这是自然的德,休谟的观点应该是这种自然的德。另一类由人类为应付环境和需要而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所引起的,这是人为的德。正义是人为的德。举个例子,按劳分配就是为了维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人为设计的德即正义。

(二行为是动机产生,善良的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正义的行为不是有利己心,也不是公益心或慈善心。正义与非正义的感觉不是自然得来的,而是来自人为的教育和人类的协议。

第二节论正义与财产的起源。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正义的规则如何确立?另一个问题为何人为遵守正义的规则为德,违反正义的规则为恶?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正义规则是根据利益来确立的。这些规则与利益的联系有其特点,即正义的规则着眼于社会整体的利益,着眼于整个正义规则的体系对社会的益处。人人遵守正义规则将有利于社会,并最终有利于每个人的利益。

第二问题是为何人为遵守正义的规则为德,违法正义的规则为恶?人们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建立了正义的规则。在较大的社会中,人们不容易直接看到正义规则的遵守或者破坏给社会带来的利益或者损害,但是人们对非议给自己带来的损害时不会看不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看到别人受到伤害是痛苦,得到益处是快乐。所以社会中正义行为中使人快乐的事情称为德,非义行为带来了恶的感觉称为恶。

第三、四、五节分别讨论了正义的三个基本原则或者称为自然法则:第一条自然法就是第三节内容分别论述了现时占有占领实效占有添附占有继承等确定财产权的规则。第二条自然法则:为财产权发生调整和变化时确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同意之下的效用和利益。第三条自然法则是关于缔结协议后如何履行许诺的各种规定和形式,它们是为社会的方便和利益而作的一些人为的设计。

第六节的标题是正义与非义的进一步考虑。用一些论证证明正义是人为的德,而不是自然的德。在改节的结尾作了小结:正义和非以的区别以利益和道德为根据。人类自愿的协议和人为措施使人的最初利益得到确立,因此,正义的法则是人为的。对这些法则的遵守自然而然地产生道德感,这种道德感又可以通过教育等新的人为措施而得到加强。(573-574.

第七节论述了政府的起源。人们受利益的支配,并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依赖于遵守正义,但是人们仍然做违反自己利益的事,这是因为人们的情感有舍远求近的弱点,它使人们常常只顾眼前小利而牺牲长远的社会利益。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只有让少数人自己遵守正义的同时和执行正义作为他们的直接利益(即发给他们工资,并强制他人也遵守正义的法规,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的目的。这就是政府的起源,这些少数人就是政府的各级官员。

第八章的标题是忠顺的起源,对政府的服从是如何发生的。政府产生之前,正义的三个原则就已经存在了。在政府产生之后,人们根据履行许诺原则而服从它。这样,许诺就可以看成是对政府的服从义务的起源。起初,人们因为服从许诺而服从政府,服从政府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扎根以后,受人的情感的影响之后,产生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契约的原始的约束力。

第九节的标题是忠顺的限度,结论是:对于暴虐的政府可以拒绝服从或进行反抗。原因是:政府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利益而建立的,人们对政府的服从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人们的利益,人们的服从义务也就停止应该停止了。

第十节的标题忠顺的对象:政府。这一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对上一节的反抗学说作了一点补充,尽管理论上在某种情况下反对政府是正当的,但是实践上,这样做是十分有害的,因为会导致动乱和无政府状态。因此,对政府进行反抗应十分谨慎,只有在受到非常残酷的压迫下,才可以进行反抗。

第二,人们服从政府的权威性作了论证,人们在决定服从哪个政府或执政长官时,往往不是从自己的直接利益考虑,而是根据政府的权威,这种权威时通过政府的长期占有,现实占有,征服,继承和成文法所获得的。

第三,对英国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进行了辩护。感觉在论证的过程中先说反抗政府不好,又是对政府忠顺是被迫的。接着又举例说明英国推翻封建革命是正确的,论述跌宕起伏,总而言之,一个目的反抗政府是一个需要谨慎的事情。

第十一和十二章分别用前面的原理讨论了国际法和女性的贞操问题。

第三章标题是其他的德与恶,实际上讨论各种自然的'德。

自然的德来源于同情,立论的基础:道德善恶的区别依赖于人内心特殊的苦乐感,凡是使我们感到快乐的性质和行为是善的,凡是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性质和行为是恶的。人们可以借助同情有相似的感受,来判断是德的还是恶的。比如:人们可以借助对正义之德带来的利益的同情,产生了对正义的道德感。对于自然的德,同情也起同样作用。慈善,仁爱等都是自然的德,它们能够给其他人带来福利,人们由于同情受到慈善机构援助的福利,而使我们赞成这些德。

自然的德与人为的德的区别只在于:自然的德是由于带来的福利是来自个人的,并且针对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为的德是着眼于社会的。同情在自然的德方面比在同情的德方面更容易发挥作用。比如:汶川地震募捐有来自政府,集体,个人的等。

在道德上,能够产生快乐和痛苦的根源或品质有四种:对他人有用的品质,对自己有用的品质,对他人快乐的品质,对自己快乐的品质。这样分的。如何这样分,我也说不清楚。

第二,三节的标题是伟大的心情和仁善和慈善。

运用同情的原理,论述心灵的伟大时具体说明了上述能引起快乐和痛苦的四种品质的作用。

第四节的标题是自然才能。对人的自然才能与道德德性的异同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人的自然才能在能够引起快乐和受人尊重等方面与德是一致的。自然才能之所以受人尊重主要因为它们的有用性。

第五节具体分析了身体和财富方面的条件为什么会引起快乐和痛苦。

第六节是本卷的结论,分别对同情原理,道德的效用原理,道德感原理等作了简要的概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