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故事作文

中医药的故事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03-26 03:45:47
中医药的故事作文

中医药的故事作文【一】

3.1中医内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元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前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分 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本学科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 20% ;课程结束时,实验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教学进 行评议,填写形成性评价教学反馈意见表(包括学生 对形成性评价教学的整体评价,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较,对形成性评价导师的专业水平的评价,对我科形 成性评价教学方法的其他建议和要求等)。期中和期 末,进行中医内科学书面理论,共占总成绩的 80%。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forW 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如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非正 态分布资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 用x2检验。

但同时也发现少数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负 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多年的应试教育使 得学生习惯于应付题海、书面笔试,学生对于大量的 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不强,劳于应对。但医学是关 于人的科学,医师的工作基础是信息的搜集与处理, 住院医师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医学知识的教育,还要 重视学习与医师职业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 会正确处理与各种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气 因此,在全面素质培养的基础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的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医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 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途径4]。形成性评价 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 探讨(反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鼓励是形 成性评价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中医内科学教 学进行了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及时评价和反馈,从以 上两份量表可以看出,实验组由于强化了目标教学 中的形成性评价,尤其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反 馈矫正,保证了目标达成度,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 性、态度方式、团队协作、人际沟通方面的统计结果 有显著差异,说明形成性评价对帮助教师完成中医 内科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有显著作用, 可在教学上推进使用。熊阳H等认为运用形成性评 价可丰富教学形式,鼓励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精神。 宋先璐等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 法,在612人问卷调查中,有86.2%的学生选择取得 了学习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医学院校教学要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 新能力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转变。只有加快这种 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也才能 体现科学发展观。形成性评价将“以人为本”贯彻得 更加切实,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上 的作用值得肯定。

中医药的故事作文【二】

2.1 医学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向能力培 养转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 习状况进行及时评估。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 实践性都很强的临床基础学科,其涉及的学科范围 广,理论抽象,逻辑性强,牵涉到各种中医基础理论 的综合理解和运用。2.1对象的选择与分类将选修中医内科学的04、6级中医临床专业学 生60人,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30人,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 30人,采用了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法,在反馈-矫正 的教学环节中,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法。

2.2中医内科学形成性评价法方案总体设计在形成性评价教学活动中,病案设计是关键。 病例的选择主要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病例前 后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或病情发展上的必然趋势、 或病机演变的过程符合辩证规律。教学活动共包括 2~3个病例,可由同一个患者病程组成,兼顾《中医 内科学》教材中的不同病症。任课教师在充分熟悉 所选病例和相关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每一个具 体病例提出结构性或非结构性问题,通常每一病例 包括10个问题,问题根据病例的辩证思路程序及复 杂性由浅入深进行设计。题目内容要精,简短易答, 难度适中,使之能够体现“三基”反馈重点、难点知 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理解、应用和知识迁移。

2.3中医内科学形成性评价法方案实施的过程设计形成性教学评价设计由病例设计、资料收集和 学习部分、课堂反馈、教师促进部分等四大部分组 成。

病例设计部分由教师按要求在课前两周把第一 份病例内容下发给学生,要生在一周内完成病 例后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完成后统一打印。

信息搜集和案例学习部分,学生可通过网络、期 刊等搜集资料、查找答案,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后以书 面作业的形式上交。经教师批阅后选8_10名学生 作为代表,并于课前5天,联系学生请其做好演讲准 备,演讲题材、角度不限。

课堂反馈部分则通过第二、第三份病例采取同 样的方法操作,但选择的学生不与前重复。在选择 学生时可参考以往的学习成绩,做到不同层次均有 列入,尽可能让中下游学生有发言机会。每一次教 学活动用时为3课时,其中1、课时由学生发言,第 3课时由教师进行点评,注重反馈、指导,并总结该 课时的主要知识点。课程结束前由学生进行自评、 互评,师生互评。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均安排10位 同学上台发言,发言过程中允许与台下的同学互动, 要求学生均能围绕每一病例的问题要点展开讨论,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讲解内容之丰富、文献检索质 量普遍较高。

教师促进部分,以同行、专家、领导相结合的形 式开展。同一专业的'教师进行旁听观摩,教学评议, 可以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方法的作用。组 织本学科专家、教育专家,进行横向教学质量评估检 查,可以提出建议,督促教学,推广成功。由教研 室、教务部门、学校领导组成评议小组,通过听课、检 查、同教师及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同时结合课 堂录像进行教师自我反思分析,帮助查找不足,促进 教师能力发展。

中医药的故事作文【三】

1967年美国著名评论学家斯克里芬最初在《评 价方法论》中提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 性评价不同,强调教师把从学生中采集到的一些数 据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针对反馈信息进行 分析,促使学生主动反思建构提高学习效果。

在这一理念下形成了形成性评价常用FED 口 诀[1] : (Feedback 为反馈,E (Encouragemen为鼓励, D (Direction为指导。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如果 上述3个方面都能做到,那么教学和学习均会取得 成功。H ancock等运用形成性反馈定量评测,通过对 学生自主演讲科目三阶段的评价及反馈,促进了其 学习责任感、思考严谨性、认知灵活性及职业素养和 沟通能力的形成E]。

中医药的故事作文【四】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看过《金匮要略》之后,第一个启示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养生观和“治未病”的思想。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他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就是说只要五脏个主要功能正常,五脏之间关系协调,五脏各属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机能就可以保持一种调畅的状态,就不容易感病或者内生疾病,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能“养慎”,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则即使患病,也不容易便为坏病,容易医治。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养生之道,人本与自然,之所以中药能够治病也就在于此,人和中药同属大自然的产物,本身属性就是形同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顺超自然的规律,才能不断逼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治未病”是有三从含义的:即未病先防、即病防传和后防复。在《金匮要略》中,她提到“夫治未病者,见杆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主要是在强调即病防传的中药性,已患肝病虚证,为防止金晦肝木,则要在治肝病的同时,补土制水以助火制金。这才是“上工”的境界。这种精神也在文中多处体现出来了,如在治疗风湿兼气虚是的防已黄氏汤中,“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在肾病传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心病传肺的百合地黄汤证,肺病传肝的“肝色青而反色白”,脾病传肾的干姜笭术汤证中也都有提及,故要严加防范,先安其未受邪、未受病之地。“治未病”思想贯穿全书始终,证明仲师认为“治未病”与治病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那《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看完《黄帝内经 》 ,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我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 说道: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应该像《黄帝内经 》 里说的一样: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

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方证很重要的,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其次是药量,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最后,煎煮法也很重要。《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中医药的故事作文【五】

最后一集有位老中医说道,我不能把国宝(中医扔了啊,放弃了(中医放弃了国宝,那我就是犯罪啊!就是历史的罪人,要受到历史的批判。我觉得老中医说的一点儿也不过分,中医的境况就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境况一样,它就像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国人对中医不自信,存在怀疑,同样也有人对中华文化,对我们自己的瑰宝不自信,不支持,这是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我们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NO.2,综合国力正以超过美国的速度增长,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了!我们没必要再夸张的将羡慕、迷恋的眼光投向外国、投向西方了,我们有自己更加优秀,更有智慧的文化。时代在进步,中国在进步,国人的思想也要进步,不要再拿旧时中国的传统观念束缚自己,要打开思想。欢喜主动地接受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体会领悟,传承发扬!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中国的国人一定会走更健康的道路,走向更辉煌的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我们作为中国人,中医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库,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如果上千年的文化在我们手中被毁掉,将会是多么沉重的一场灾难和打击。中医文化经历了千年的锤炼,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心中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西医的信任要远远大于中医,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衰落的根源吧,作为中国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文化,别人从何而信呢?民族文化自信要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

回眸中医一路走来的历程,可谓艰难万分。看完这五集,我觉得中医的发展过程很不容易,也看到了中国人缺少民族自信,这种现象令我非常担忧,但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在保护传承中医,这让我很感动。但在面临疾病的时候,绝大部分人还是选择相信西医,觉得西医见效快,宁肯多掏钱,也不愿腾出时间去把把脉喝几副中药,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传承下去,发展下去,让中医走向更光明的明天,自己要尽一份力。

这五个短片,讲述了中医一路走来的坎坷,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说中医治不好病。虽然历经磨难,但中医人还是坚持不懈地抓住机会,让世人认可。中医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世世代代被人们传承着,虽然传承的道路艰苦,但中医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勤奋、不认真,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相信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并发展它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使命。

看完这五个视频,明白中医近百年从不被重视,到现在大力发展中医,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在默默地付出?我们不能把对西医的意识带入对中医的认知中,如果还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那么永远不能在对中医的学习上奉献自己的力量,我自己要好好学习中医,我们也要传承中医的精神,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传承中医给予我们的智慧。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并不应该成为人们所遗弃的东西,中医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好好的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国人更加的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接受中医,我认为我们班级的人能聚到一起学习中医,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使命。未来中医的发展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和一代代中医人共同努力下,中医一定会走进大众,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医,老祖宗的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去传承,我们应该将它发扬光大!

由于历史的发展中医渐渐的被人们否认甚至遗忘,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对中医、对民族的'文化已没有信心,严重缺乏民族自信心,为了救亡图存,盲目地学习西方,全盘西化。中医也渐渐被西医所取代,但中医治病明显的疗效并没有被取代,未来的中医之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传承,传承我们的中医文化,树立起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中医从兴盛到衰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20xx年的非典中它再一次取得大家的信任,但人们还是认为中医疗效慢。对中医的不认可源自我们民族自信心的不断衰落,提升每个人的民族自信心是中医兴起的关键,所以我们学习中医,不但要学习中医知识,还要传播我们所学的中医知识,让每个人以中医为荣,让医道再次的发扬光大!

看了这五集视频,感觉到我们中医的发展太不容易了,即使再不容易中医也在那个年代救了许多人。古人给中医的穴位、脉络、起名时将人放在了大自然里,古人将人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学习中医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老师说:“学习《黄帝内针》,只要不出法理,行针是没有问题的。学习每一科也一样,心投入进去了,也就容易学通了。传承中医的使命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中医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未来的医学发展,还是要中西医结合的,我们要好好传承中医。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可中医的一些经典之作,竟然被一些中医类的高校当作了选修课程,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人寒心呢?中华文化的瑰宝,却被大家无情地忽视,这不仅仅是无知,也是对中医发展现状的讽刺。尽管中医的现状不尽人意,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它,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学习西医固然好,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去继承去发展,要让东方的雄狮永远地抬起高傲的头。

看完这五集,让我了解了中医经历的种种坎坷,中医真的很了不起,竟没有想到那时候还有人要废除中医,到最后还是要实行中医,这是中医的奇迹。虽说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也不去否认西医,因为中医现在还没有动手术开刀子缝针的技术,如果中西医结合,我想这样效果应该是最好的。中医是我国的瑰宝,作为一位学中医的学生,如果没有学完半途而废,那我们就是不负责任,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中医发展中医。

中医药的故事作文【六】

我来自比较贫穷的山区,小时候病了都是那些地方郎中给治的,而穷地方的老郎中基本都用草药,-小时候恨那些老郎中了,那些药苦得人眼泪直流啊。而学过中医基础知识后,却对中医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对还在家乡用廉价的草药为故乡人治病的慈祥的老郎中有种特别的感激。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 “气相”、“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最下层的乡下老郎中身上都会体现。现在如果你去医院对医生说你肚子痛,那么医生就会让你做什么检查,在给你开些治这个的药。但是记得小时候肚子痛,中医说法是上火,老郎中除了给吃良药后,还用计谋吓我们,让我们太阳很大的时候不敢去晒太阳了,不敢做在被太阳晒得烫烫的石头上了,然后肚子就会很久都不会痛了,所以对那个老头子是又恨又得听话啊。

还有,古代中医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医师诊断所有的疾病。这些都是中医抽象与综合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这在平时我们见过的中医治疗中是很常见的。一个老郎中,他可是集脑科骨科五官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于一身的,只要是病 ,不管什么病都是老郎中给治的,他是穷苦地方人们的神,而造就这样的神的,就是我们中医。

我们的审美其实在中医里都有体现的,“中医说,‘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上粉底把两腮衬托的白里透红,就是为证明我的心气是旺盛的。‘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涂指甲油把手指甲染成红色,就是要表示我的肝是充沛的。‘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打口红就是要表明我胃口好。‘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用润肤霜洗面奶把皮肤打理得光滑细嫩,就是要表明我的肺健康。‘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恰好说明我肾中阴阳的平衡。”1由此可知,中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审美,中医的理论已经深入到一个根本就不不知道中医 的人的意识中,人们都在以中医所建立的健康标准在要求自己,甚至就是说中医说的健康不健康就是日常生日经常说的美不美。中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

学问。“古时之人参,得天地轻灵之气,故既可补阴,又可补阳;今时之人参。得世俗之浊气,故性味多偏温燥”2。由于现在什么都在讲究产业化,中药也不例外,导致很中药的药中药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原材入药,在乡下,平常我们的小病就是家里 的草药都能对付过去,每个乡下人都是一个没入门的中医,对一些简单的头痛脑热的都能自己给治疗。但是有些药却也是有讲究的,对其生长环境,生长年份,制药过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煎药时候的火候,这是一个老中医的大性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已经没有药到病除的效果了。这也给否认中医的一个可谈之词。 1

2《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及中医的科学性》 《中国卫生产业》2007第九期 《中医医话》207.05

近几年来,中医这个几千年来给中国人们带来健康的医学却遭到非议,说它是伪科学。不错,中医很多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是不能解释的,可是这能说明它就是错误的吗?我是一个工科学生,我对人类历史上那些当时不能解释,而当新的对真理靠近了的理论出现后却都迎刃而解的事实有着很深的感触,有时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存在,才使得我们更靠近真理。现代科学不能解释而却实用有效的中医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

作为华夏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对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医学财富,我们应该以足够的重视,不但要继承,而且要把我们祖国的医学发扬光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