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言或收获作文(作文读书感悟和收获)

读书感言或收获作文(作文读书感悟和收获)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1-14 14:56:09
读书感言或收获作文(作文读书感悟和收获)

读书感言或收获作文【一】

读刘震云的长篇小说茅奖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舍不得放,读来读去,一直在读中不停咀嚼着什么,在这其中,生活的滋味乃至活着的滋味,便足足充斥并漫延到整个人生的磁场中了。

全书会让读者明显感到,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从出延津和入延津的过程中,让读者的情感陷在一个总是要找人“说说话”的氛围中,为了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杨百顺总是在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变换着赖以活着的“工作”,在不停地寻找着“能说得上话”的人的过程中,除了人性深处的难以描摹的孤独尽显之外,一种不懈地追逐着的坚强,也由一个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即生动又感人。全书没有打着官位厚禄的人物,没有富甲一方的人物,没有神通广大的人物,有的皆是弹棉花的,赶大车的,卖豆腐的,蒸馒头的,打铁的、剃头的,猪的,喊丧的等等生活劳作在与土地距离最近的中国大地上的、最普通的一群人。

生活的薄纱之下,一些看似表面的现象经作者的大笔轻轻勾勒,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便光怪陆离地呈现出来。开篇时,不能自理了的老杨自以为是因为自己对儿子说了实话,才吃上了烙饼,而给儿子送上十分虔诚的“讨好”的笑容。而儿子的家里,原本就是打算好了要吃烙饼的,这和说不说实话有什么关系呢?这和说不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当作者给了读者一个能行走到人心灵深处的密码时,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随着作者的笔墨,一路行走。缺耳垂被说成传成缺耳朵的秦曼卿,因为恨老杨而多给买家三两豆腐的杨百业,就在现实的泥浆中,和杨百业借来的那一身新郎衣服一样,和成了一个极不合身的婚姻。当改了姓的要入赘的“吴摩西”因为没了自己的原姓内心极为不快,却因另有人言及或认定他的敢作敢为,有了众多想不到的“尊贵客人”频频登门庆贺的场景,作者将一种“失了自我”和“增了脸面和热闹”的映衬和对比,非常巧妙地奉端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以供读得品咂。因为馒头被抢夺受了气,吴香香没一点好气地骂着丈夫吴摩西,要其去找人家算帐,骂他软气,难道只是为了顶住门户不再受人的气吗?一个被妻子逼着拿刀走出门的人,在庆幸所要的“仇家”不在家、了“仇家”的狗,提了人家的东西,浑身淋淋一脸英雄气地穿过街巷,赶到家时,妻子竟高兴地喊着他“我的亲人”时,令杨百顺感到这叫声里是真的“不亲”,一种酸楚与无奈在亲与不亲之间,令读者在文章与现实中,愁肠百转,思潮起伏。文中的巧玲,亲娘不喜不要,却得后爹吴摩西喜爱,和他最合得来,而吴摩西竟也因和一个亲娘不亲的孩子能用心地说说话,而觉得日子过得有牵有挂,过得高兴。当孩子在被拐走之后,那种寻找孩子时内心世界的苦累,更是让人觉得他在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实在是应该认真找的是一种缺了绝不可以的存在。全书中,不管是杨百顺、杨百利为了活着做工,还是为了“喷空”换工作,到牛爱国遇到情感上的是是非非,等等都是作者在有意构建一种现实存在孤独场,构建一种不会停止运行的精神场。看似笔调柔细婉转,实则气势磅礴地交相呼应了表象与实质的区别,“一句顶一万句”也在众溪归海的写作手法的烘托下,在情感洪流中的挟持中,实至名归。

活着的薄纱之下,即便是最卑微的人群,也要有说得上话的人,坐在一起说说话才是一天,才能驱赶生活中的孤独和劳累。吴香香跟银匠铺的老高跑了,本来一个和自己没了感情的人的跑,在改名叫做吴摩西的杨百顺看来,并不是迫切地要寻的。到后来寻吴香香,也不是他的本意,是因有人说,只有砸了老高的银匠铺,要找回吴香香,才能解口气,才能让人觉得自己不是个窝囊废。仿佛世上的事情本该就是这样的,有来就有回,是不知什么时候划好的轨道吗?找吴香香的过程中,丢了相依为命的巧玲。等找到了吴香香,看到她正和老高高兴地共享一食物时,他打消了念头,根本就没有露面。牛爱国、庞丽娜的爱情纠葛会让读者在生活中找到一大把的生活原型,而牛爱国做为男人内心世界里对变了心的妻子的心理的细致描写,在这本书中读到了,感受到了。遇了生活中的难题,牛爱国走几百里甚至于上千里地,只是为找人讨教一个问题,寻回一个主意,而这主意又是那么不确定地好或是不好,与现实符或是不符,仅是因为曾经的信任,因了灵魂深处那份久久得来的平静与踏实,一切的一切的出现,就不在乎跋山涉水了。牛爱国和章楚红,一对因为孤独相到过过一段偷偷摸摸日子的人,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在章楚红愤愤不平的叫骂声里,将现实重新进行了勾勒,进行了直白的还原。曹青娥一度翻山越岭,也只为了看看曾经相恋却不值得爱的人,现在在做什么?心里还有她吗?更是让世界原还了本来面目,这种寻找,与人和人之间的实际距离无关,与物质欲求无关,与时间无关,远远地看,是一种源于人类自身、类似于先天的存在。

读到心里了,想得多了。曹青娥(被丢掉的巧玲)临时说不出话时,还用力敲床,为是竟是让孩子们看看那封信,那封提起他的养父吴摩西的后人的信,那封提到她的信。这对曾经的并无缘关系的父女,虽说失散多年,却无一刻不在思念对方,一定是在思念苦难的日子里,曾经对孤独的补充和对孤独独特的诠释。一个是五岁被母亲扔给后爹的小女孩儿,一个是被妻子抛弃边并要妻子的孩子也要养的吴摩西,从针及眼,丝丝络络,虽说书后半部分没有多用笔墨提到巧玲和吴摩西,但在命运坎坷的曹青娥临时那一刻,不但全书串成了一部由孤独构成的整体,而且将人类执着的生命中的孤独,展示在了人性的高处。

读完,似看到:无垠的苍穹下,如流的人群不停行走,永不歇步。无论苦难还是欢笑,无论现实还是希望,交织绘就的是一幅无比宏大有力的精神画面,一半是为了活着,要活着。一伴是为了生活,要“有话说”的生活。一如在编者荐言中的读到的那句: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读书感言或收获作文【二】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文中塑造了许多平凡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人,找一个好朋友已经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起未必就能说得上话,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话找话,无法言传,像影子一样跟着人的苦闷和孤独。我们希望有人能说得上话,希望摆脱孤独,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与人的沟通、温暖的抚慰,都处在摆脱孤独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种虚假的响动和声音。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找可以说话的人,而自己身边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说话的人呢,父母不爱子女而爱养女,夫妻不爱彼此而出轨,逃避处理关系而去找其他的关系,可能和一个人能不能说得着不是给他天天做鱼,或是生过他养育过他,而是要注重人与人的交流、将心比心。

之所以不断的寻找说得着的人,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就开始寻求精神的愉悦,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质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种满足和愉悦的获得需要人与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能说得上话的'人的“一句话”。

读书感言或收获作文【三】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的

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