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四年级托物言志100个字作文)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四年级托物言志100个字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06-22 02:30:31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四年级托物言志100个字作文)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一】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

我见过雍容华贵的牡丹,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见过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也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

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难以忘记的却是这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秋高之时,它不是在暖房里开放,而是在秋风呼啸中怒放。迎接它出生的是寒冷的秋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滋润它成长的是秋日的水露,而不是贵如油的春雨。

它就是我们开封市的市花——菊花。

菊花是开封的魂。开封有城摞城的的美誉,有人会问,为什么开封的先人不在异地重建而在老城上建呢?那是因为开封的坚持。我们开封人身上有一种气质,那就是人定胜天,这也不是和菊花一样吗?谁说秋天不可以开花,我偏要和寒风对抗。相传在很久以前,花儿都是四季开放的,但有一天,天气大变,寒风呼啸,把所有的花儿都打了,年年如此,花儿便想到,不如我们不在那时候开了,只有菊花坚持下来了,年年同寒风斗争,终于战胜了风霜,在秋日独放。菊花的这一种坚持

菊花是开封的神。上帝在创造花儿时,给每一种花一个独特的颜色,但忘记菊花了,只给它最普通的黄色。在许多年后,菊花敢于斗争的

菊花是开封的根。有人说,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在于这个城市是否有一个团结的心,我认为,菊花就是开封的根,菊花就是开封的本。开封人的骨子里是菊花的脚踏实地。如果问什么花儿的根最大?毫无疑问是菊花。因为它要同寒风竞争,要让寒风屈服,没有强大的根本作为支撑是不行的。开封的兴起正是这样的脚踏实地,从创造省级文化名城到国家级书法名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从提升全民素质到文化建设,开封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文化奇迹,这是什么,这是我们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菊花是开封人心中的家园。我们

开封菊花引领我们飞过一道道坎坷,跨过一次次的困难。跃过一回回的危机。开封----你是我心中最美的城市,菊花,你是我心中最美的花儿。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

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秃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三】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

然而,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

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

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四】

羸弱的翅膀,枯叶般的身躯,却有不倒的信念,小小的翅膀,载着希望远航,枯叶蝶你真的还能飞翔?

——题记

秋!树叶飘落。星!微弱无光。灯!昏暗忧伤。我静静地走在路上,任凭黑暗和忧伤将我吞噬。这年,爷爷静静地走了,我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在我翅膀上有这么多忧伤,你让我如何飞翔!月光倾泻下来,好冷!枯黄的树沙沙作响,我好想哭,却无泪。

我凝望着天空,想起了爷爷,那与我朝夕相伴十五年的爷爷!你就这么无情地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你却无情,你走了,拿什么来润养我干涸的心啊!

风静静地吹,树沙沙作响!

我像是被世界抛弃的小鸟,剪去了希望的翅膀。忽然,我抬头望见一片枯叶从树上飘落了下来。我冷笑,那被树所抛弃的枯叶无力地飘零!我摊开了双手想接住这个与我一样的患难生命。

一阵风吹过,吹起了一片落叶,也吹走了那枯叶,它竟慢慢地飘上了天空!

枯叶蝶——

多熟悉的名字呀!这不正是爷爷走之前最后给我讲的故事吗?每当枯叶飘零时,只要枯叶有不倒的信念,它就会生出希望的翅膀,化作枯叶蝶,载着希望远航!它所到之处都充满希望。

我抬头仰望,那就是我所敬佩的枯叶蝶!美丽、轻柔,顷刻间,月亮的光芒被它所遮盖,星也变得明亮!风吹动满地落叶,我感到被希望所包围,有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我觉得背上长出了乐而忘返的翅膀,它鼓动着,要飞向蓝天,播撒希望。

我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飞得好高好高,飞得好轻好轻!

枯叶不是无情物,它一旦有情有了希望就会远航,我的爷爷不是无情,他给了我希望的翅膀,在干涸的田中播下希望之种!再羸弱的翅膀也能撑起一个人的希望。枯叶蝶能,我也能!用心的力量飞吧!用希望的翅膀飞翔。

枯叶不是无情物,化作蝴蝶撒希望!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五】

我喜爱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春天,尤其喜爱春天里那嫩嫩的,绿绿的,柔柔的小草,傲立的小草。

在我家门前有片绿色的草坪。这可是一片平凡的小草,它虽然没有茉莉那样芬芳,米兰那样高雅,玫瑰那样婀娜,松树那样挺拔,只不过是一片被人遗忘的不起眼的小草,但它却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春天来了,绿色的小草破土而出,嫩嫩的,柔柔的,撒遍了大地。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各种有生命的植物都怕狂风暴雨。有一天,一阵狂风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雨。风雨过后,我赶紧去看那些小草。呀!小草好象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我坚信,它们是不会在暴风雨下屈服的。果然,小草慢慢的又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它们好象在骄傲的说:“你看,我们是多么顽强!”这时,一股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小草使我想到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它们面对困难、挫折毫不在意,毅然重新划起生活的小船。小草蕴育着再生的力量,准备迎接来年的春天,再奉献给人们一片希望的绿色海洋。

小草是平凡的,但它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正是这重重阻挠,大自然的考验,才使它具有顽强的意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这首诗写的多好啊!是呀,严寒的冬天一过,小草又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

平凡,坚强不屈,这就是小草的品格,我怎能不喜欢它呢?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六】

闲来无事,便去自家菜园走走。

天气不错,太阳高高地挂着,洒下一片光辉,白云翻卷着,随风飘动,点缀着原本单调的苍穹,抬头凝望——没有尽头!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啊!

小菜园美极了。高高挂满在枝头的大黄瓜,一个个长着嫩刺儿,沾着露珠,在艳红的霞光下,格外悦目。密密麻麻的小辣椒,从上到下,挤满了那根纤细的枝条,一串串或红或绿的果实,斑斑驳驳。我细心欣赏着,满心欢喜。

突然,小辣椒下的一棵小草落入我的视线中。那棵小草很小,很细,只有我的手掌般高,叶边儿朝里卷着,有些枯黄,营养不良似的。叶柄上还挂着几只淡黄的小蚜虫,让人看了有点恶心。

我紧紧盯着那株小草,决定除去这大伤“风雅”的“不祥之物”。我转身回家,取了一支空笔芯,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向目的地。

俗话说得好,斩草要除根。我蹲下身子,用笔芯一点一点地挖着泥土。不一会儿,小草旁边出现了一个高高的土堆,可我觉得越来越不对劲:这草这么小,可怎么不见底部呢?它的根仿佛绵延无尽向下伸展,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头啊?我疑惑不已。

忽然,我想起自己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说小草根的长度是它在地面长度的七倍。一棵小草想要存活下去,它的根系必须逢水涉水,逢石踏石,让自己足够强壮。只有这样,才能汲取充足的营养,茁壮成长。如果根不够扎实,小草便会营养不良而枯萎亡。可人们只看到地面上渺小的小草,却不知道它在泥土深处的七倍付出。它默默无闻,努力着,生长着,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而是为自己扎下坚实的基础,铺设通向成功的台阶。

这是一株小草的哲学,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可令人悲哀的是,一些人,自诩为“最高等生物”的人,却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外人眼中,他们是高不可攀的大树,可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根扎的是多么肤浅,他们脚下的泥土是多么松动。总有一天,他们会被大风挂断,被大雨冲倒,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

挖草这件事情让我感叹不已,感叹虽渺小却坚持努力的小草,感叹华而不实,外强中干的高等生物。

我希望自己是一株小草。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七】

最喜欢的花儿就是那梅花,我尤其喜欢它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那天寒地冻的冬天里,百花凋谢,惟有梅花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开得那么鲜艳美丽,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大家都以梅花为题赞美她,如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身姿优美,香气袭人,花儿更是惹人喜爱,有的白里透红,犹如刚摘下来的苹果;有的白似瑞雪,就象少女的脸庞;有的红似火,热情奔放。它们香气沁人心肺,。在同一棵梅树上,可以看到各种梅花的姿态,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有的才含苞欲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梅花已盛开许久,粉红可爱。

在北风呼啸的时候,梅花却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梅花不屈不挠傲雪而放。

梅花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神为世人所尊重。梅花以它的坚强,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向上的精神。

啊!梅花我赞美你!

这么高洁的梅,当然!

托物言志100字小作文【八】

池塘边有一棵桃树,碗口来粗,丈半来高,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雨雪交加,她总是静静地,静静地站着。形单影只,没有同伴,没有朋友,没有鸟雀前来栖息,偶尔有几条游鱼,前来喷吐几个小泡,好似嘲讽,但她毫不在乎,依旧努力地生长着。因为她坚信,有朝一日她会得到赏识的。

春天,她总是第一个喷吐新芽,向人们报告春的喜讯,她蕴育了全身的力量,努力使自己开出最艳丽的花朵,沁脾的花香随风飘出数十里,但终究无一只蜂蝶闻香而来。

天渐渐热了,抱着无比遗憾换下了粉妆,但她没有失落,依旧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她又穿上了绿衣,她决定学习榕树大哥,拼命使自己长得茂盛,好给行人纳凉。这是一个僻远的地方,杳无人迹,尽管她枝覆数米,依旧如初。

她很伤心,天凉了,绿衣开始脱落,终于她精光了,光秃秃的树干映着灰凉凉的天空,苍白无力,她落泪了。

不久,在这僻远的地方来了一位砍柴老汉,他见这数米的桃枝欣喜若狂,随着雪亮的刀光,唰唰的锯声,她成了光干,茂盛没了,还剩下几个粗枝,她很痛苦,为自己无人赏识而痛苦,但她还是有点高兴的,因为终于有人来过问她了,她觉得光明正在逼近,希望就在前头,于是她又重振了信心……

冬天到了,天气严冷,但她满身热沸腾,在这毫无生气的季节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