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初二语文常考作文题(初一下册语文作文题目必考重庆)

沙坪坝区初二语文常考作文题(初一下册语文作文题目必考重庆)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1-21 10:52:01
沙坪坝区初二语文常考作文题(初一下册语文作文题目必考重庆)

沙坪坝区初二语文常考作文题【一】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严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摘自上海市初中语文补充教材《说疑》)

1.文中第一个”断言”的词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是不能改成”要敢于疑,也要善于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若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议论性文字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词汇的积累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断言”是动词,意为”给某件事物下结论”。

2.这道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在”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疑”,”学”是”疑”的基础和前提,改后,就成了”疑”为”学”的前提了,不符合实际。

3.这道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和句式的掌握,这个句子是个反问句,即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是个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若将其变成陈述句,应是肯定形式的陈述句,这样才不会改变原意,答案为: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

4.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论据的作用来认定中心论点,作者在文中举了若干事例,有一个事例详写,即伽利略通过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等例子写得简略,举这些例子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本文第一句话: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这句话即是本文的论点。

沙坪坝区初二语文常考作文题【二】

今天我和妈妈、哥哥去了樱桃沟烧烤。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用的是网名,妈妈叫无边落叶,她又临时给我们起了两个代号:哥哥叫大菠菜,我是小萝卜。妈妈说:“我们是快乐的驴子。”

一进樱桃沟,有一个长长的大下坡通向山谷中,我走着走着,觉得好象有人在推我,我就飞快的跑了下去,可好玩了。

树上挂满了樱桃,人们欢呼zhe冲了过去。我摘了一个就往嘴里塞,啊!酸了。原来低处的樱桃被摘过了,又黄又小,还不太熟。往上一看,高处的樱桃真大真红啊,就是够不着。怎么办呢?爬树!大菠菜和小萝卜争先恐后地爬上了樱桃树。我们摘一个吃一个,真甜。可是,我前面总是有更大更红的,怎么踮脚尖、伸胳膊都够不着,真可惜!一次,咔嚓一下,我踩断了一根树枝,差点掉下去。

等下了树,大菠菜把口袋里的樱桃拿出来一看,呀,都挤成稀汤了。我们觉着很好笑,但还是抢着吃了。

中午,吃烧烤。阿姨们烤的羊肉串前面都黑了,后面还不熟,我和大菠菜急得围着烤炉直转。我吃得嘴都黑了,落叶妈妈说我象花脸猫。

后来,有人居然还要烤樱桃。

这一天玩得可真好啊!

沙坪坝区初二语文常考作文题【三】

人生长途中,总会有一些难忘的风景,一段难忘的旅程,在我的记忆中,那次云南之行,让我刻骨铭心。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云南旅游,虽然太阳无比毒辣,而我却过得无比清爽。因为云南是高原地区,天气相对来说凉快一点。在我们佛山,很多人光着膀子,而在云南,人们都穿着长袖。

我们旅游的第一站是丽江古城。那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了,不仅有古香古色的建筑,还有特别的风土人情,街上的小精品,更是我的最爱了。到了那里,有大大小小的商铺,那里的铺子分为很多种,有的卖美食,有的卖衣服,有的卖乐器,我最爱逛精品店,怎么逛都不觉得累。大大小小的铺子聚集在一起,远看像密密麻麻的村庄,近看像高高低低的城堡。丽江古城的美食街也很多,隔着很远都能闻到扑面而来的香气,有鲜花饼,有腊排骨,还有烤串。有些店里架着油锅,滋滋的不知道在炸着什么。丽江居然有酥油茶,味道有点像奶茶,喝了很暖身子。

来到丽江的第二天,导游带我们去了玉龙雪山。他即是导游,又是司机,非常热心。玉龙雪山的海拔很高,气温很低。差不多零度以下,我们上山的时候,都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因为下着雨,有一条路不大好走。司机叔叔把我背了过去。我们带着氧气瓶,坐着缆车上到了山顶,山顶一片雪白,感觉像仙境一般。山顶还有一片草原,有羊群在吃草,风景美丽极了。

对了,说到司机,差不多是我们见过最有钱的司机了,他在丽江古城拥有一家客栈,在丽江市区还有一家宾馆。他带我们去了他的客栈参观,环境清雅,非常漂亮。听他和爸爸聊天,我才知道这位叔叔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曾经在云南省工艺美术学校读书,大学毕业后回到丽江工作,在丽江毛巾厂当设计师,后来辞职自己开店,现在还经营着一家围巾店。叔叔自豪的告诉我们,现在丽江市场上的围巾,百分之八十的图案都是他十年前设计的,我们在他的店里买了五条围巾。

我们还去了大理古城,和丽江相比,那里少了许多商铺,精品店也很少,满大街都是卖银器和鲜花饼的。大理风光如画,是个拍照的好地方,站在古城里,可以看到远山和宝塔,蓝天,白云,绿树,小溪,随便拍几张发在朋友圈里,都能引来一堆点赞。在大理古城闲逛的下午,被每个人温柔以待,无论是街头的文创设计者,还是餐厅服务的小哥哥小姐姐,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我们还参观了洱海,蝴蝶泉等一些地方,可惜要开学了,爸爸妈妈带着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云南,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美丽的云南经常会在我梦中出现,美丽的云南,真是让人难忘。

沙坪坝区初二语文常考作文题【四】

“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成若干音素,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所以才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办不到的。”

此段话出自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中“语言和文字”章节。这段话讲述了人类能够作为高等动物存在的特征之一。在此之前,我并不清楚语言的种种,甚至迷惑过,因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说话?这个问题在这个章节里给出了答案。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画画,也不是偶然为之,其原因有四:1.声音不受白天或夜晚的光线好坏限制,都可以发挥作用;2.声音传播的有效距离比手势要大得多;3.用嘴说话可以解放双手,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劳动;4.说话的速度比手势要快得多。

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论。我认为这就是自然选择让我们人类诞生了语言。语言是美好的。否则,若是人类世界全是静默的世界,那该是多么无聊无趣!

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家。近代汉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语文常谈》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其中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识见。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文字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文字与语言关系又极为紧密,正如作者所说:“需要强调的是,文字不能和语音分割,所以文字不能超越语言,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但是文字和语言又不完全一致,表现为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差异。”

一个字为什么是这个意思,而不是那个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书中所言,这基本上是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只不过这个约定俗成不是大家开会定的,而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致。

“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说话的人,尤其是写文章的人,要处处为听者和读者着想,竭力把话说清楚,不要让人家反复推敲。在听者和读者这方面,要用心体会,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断章取义”——意内而言外也。

“语言在不断地变化,文字自然也要跟着变化,可事实上文字的变化总是落后于语言,主要的原因有二:1.人们学习文字是对着书本学的,念的书往往是些经典,宗教的、历史的和文学的经典,它们的权威给文字很大的影响,使它趋于保守。2.文字是读书识字的人的交际工具,这种人古时候占极少数。所以,历史上甚至曾多次出现过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例如梵文。”——古今言殊。

“说到结构,必须先有大大小小的单位,没有不同的单位就谈不上什么结构。而对于语句的单位,一般人脑子里大概只有‘字’‘句’”,但其实古时候还有一个单位叫‘言’。但就现代汉语来说,最常见的单位还是字、词、句。

“‘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其实它有三层意思:专门指形体的时候,叫‘汉字’;专门指声音的时候,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叫‘语素’。汉字、音节和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

“对于‘句’,《文心雕龙》里说:‘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意思是说,把整段话分成若干片段,叫做句,句一方面是‘联字’,一方面又彼此‘分疆’。

“古时候所谓的‘词’是虚字的意思。用作语言的单位,却有争议,语法学家一直在寻找词的规定,但是一直没有找着。现在比较通行的标准是:

“1.可以独立运用。用来区别词和不成为词的语素。

“2.不能扩展。也就是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用来区别词和词组。”

这段文字出自“饶有趣味的字、词、句”一章。读来的确是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有生动活泼的趣味性。

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往对于语文的了解是多么的浅薄,让我明白了语文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语文是值得终身学习的。这是母语文化带给我们的天生印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