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完美的自己600字作文(遇见最好的自己 600字优秀作文)

遇见更完美的自己600字作文(遇见最好的自己 600字优秀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2-06 10:41:14
遇见更完美的自己600字作文(遇见最好的自己 600字优秀作文)

遇见更完美的自己600字作文【一】

我一直觉得这本书的标题修改为《感谢不完美的自己》更好一些,因为我想可能是首先要感谢自己,其次是表达不完美。但读完这本书后才明白作者的苦心——先感谢不完美,再来感谢自己。这样的顺序到并无什么其他意思,就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完美的自己,听起来没有太大差别,但喜欢玩味文字的人总是能感受到不同。

书中讲述了很多个细小、平凡而不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的案例,这些案例或许你不做心理医生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在我读《疯子在右》的时候,就被那各种各样的“有问题、不正常”的人所折服,读完之后我还在想,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存在?过去这么多年,我还记得书中的故事和人,我还想不明白他们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这么一本书感动我这么多年,唯一的理由是这本书扩充了我对“人”这个种类的认知基础知识!而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则给了我一种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的感觉。书中没有太多的专业词汇,也没有那么多难记且生僻的外国名字,有的是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小故事,通过显而易见的道理告诉你很多个心理学的伟大道理。

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比较震撼我的是这样一个观点:不是去消除、压抑或克制人性中的恶,而是要转化这样的恶为一种善的动力和哲学。这个观点比较震撼我的是因为一般的心理学、成功学都会告诉你如何去避免失败、或在失败后如何走出压抑而悲伤的氛围…,这是个思路的转变。人的情绪和行为很多时候是非常特别而脆弱的,所以如果强力去压制某一种,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来观察,这种压制并不是有利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小家里穷吃不起饺子,现在自己参加工作了可以无限制的吃饺子了,于是很多山沟沟里出来的人有了一个特殊的爱好“吃饺子”,甚至遇到节假日都要以吃饺子为庆祝方式(因为穷人家是每年才吃一次饺子的。这就是因为“吃饺子”这样的一个不是被释放了,而是一直存在心理被压抑、压制了很多年,当你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是过量而且不当的。这也能很好的解释贪官的问题:因为从小穷怕了、三十几岁还穷的没有钱取媳妇,于是等到五十多岁突然有了很多钱、权,谁一下子有能力控制得住这个被压抑多年的呢?所以,这个的压抑、释放与转换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很有可能是一个社会学的难题。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还知道一点心理学常识,就是挖掘你产生这样的心理、行为的根源,才能解决你这个心理问题。一些书上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找到心桥”,就是在你心里面架起一座桥,让你走过桥的对岸,去看一看真实的你自己及发生事故的现场,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思路,其实还是在想办法完全解决你心里的问题,而很多时候压抑多年的心病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释放(当然,很多时候就是在一瞬之间释放的。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则提出了一个思路,通过转换(把愤怒转变成诉说,把诉说转变成倾诉,再把倾诉转变为交谈,把交谈转变为找寻问题,这样,找到问题接能解决问题从而解决心理的一些问题。这个思路非常不错,是因为很多时候一些压抑的事情无法释放,但大部分人都是有最喜欢和最讨厌的事情,这两者之间一定能互相转换的介质和可能。

国外很多研究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某杂志说,长期被某一件事情或者人压抑的话,一定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报复心理。而如何解决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报复心理,通过这个转换的思路,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这是一本心理学手册,很多小品文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解决了病人的问题,通常,也能解决我们思考不了的一些问题。这便是读书的意义之一,解决自己思考不了的问题!

遇见更完美的自己600字作文【二】

一直不太有兴趣去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教养书。跟周边很多升级的朋友们也聊过,大多都有同感。倒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家伙自信满满,自居“高竿”不想提升,其实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动不动就来句“你这当老爸(老妈)的也太不合格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话,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之所以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不喜欢此类书的“格调”,不喜欢它们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类书中,父母大都是高高在上教育者、管理者、财产所有人,孩子们自然成了学生、员工甚至是私有财产。想想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莫不如此,虽然不至于走极端自封“小白菜”,对这种方式有点反感也是在所难免有情可愿的。

我们心中的爱与怕很多年前读过纪伯伦的一首诗,至今仍念念不忘——“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其实,父母之于子女,本不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父母之于子女,更多的是“高年级路人甲”有幸遇上了“低年级路人乙”,应该珍惜和善待这种缘分。

近日,一位朋友送了一本名叫《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给我,书中的观点甚合我心。序言中有句话”今天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改变,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心中暗笑,是你们这些作者们经历了一些变化吧。

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真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

我去!我们心中对孩子满满的爱,怎么就变成怕了啊!?先忍忍,别着急反对,接着看他所谓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我们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点倾向,谁让我们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多多呢。

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最近闺女刚上一年级,我俩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幼儿园那样撒欢放羊了。下班回家就盯着写作业,背课文,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不好意思,因为正式上学了,上传时间提前至九点)。闺女一脸的不高兴,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

接下来观点更让人吃惊,“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原来,我们心中的“爱与怕”源自我们的不成熟。

遇见更完美的自己600字作文【三】

武志红的又一本书,这本书有个多么自恋的名字,所以春节前后我读完了,过了这么久才来写读书笔记,所以刚刚忍不住又翻了一遍。

发觉这本书是典型的案例书籍,就是通过武志红的咨询案例、社会热点案例来输出心理学常识和分析问题。这个也是我相当长时间比较推崇的一种说法,“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之前有很多人遇到过,有很多人研究过,有些人把结果写成了书”。这个就是书籍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这个估计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情绪有它的来处,这些都是人这个生灵自带的属性。不论悲伤、愤怒、内疚等等的情绪,都是能量流动的正常形式,我们要接纳这些情绪,就像接纳自己一样。他们就想吃饭、喝水一样必要,像呼吸一样必不可少。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如上所说,恐惧也是一种正常流动的情感。这个反向论证,让我们知道孰轻孰重。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所有的关系,甚至是冲突,都是照镜子,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有的时候是看到自己的想要和不想要,进一步的审视自己、理解自己。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学会接受自己、宽容自己和宽以待人。给自己一个接受的仪式,开始更懂自己、开始一段更为不同的人生。

遇见更完美的自己600字作文【四】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如此,大学毕业后,我便在现在的学校工作,接触过好上千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遇见更完美的自己600字作文【五】

你为什么对孩子发脾气?提到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家长都有很明确的理由:孩子实在是太调皮了,什么都跟我作对;我辛辛苦苦叠好一堆衣服,他一下子全搞乱了;每次吃饭都撒得到处都是,看着就生气······是呀,孩子的这些表现确实能点燃家长心中的那把怒火,尤其是整天忙里忙外、耗尽耐心的家长,根本来不及思考对孩子发脾气是否妥当,来不及思考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但是,发脾气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年龄太小的孩子面对满腔怒火的父母,可能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没有安全感。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更叛逆,甚至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此,学会控制脾气是父母的必修课。书中也给了一些如何控制脾气的'方法,其中有两点值得每个父母注意。

第一,专心倾听,不可妄下结论。面对孩子的一些“过分”行为,我们应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听一听孩子的内心所想。要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地板上有碎玻璃和果汁,也许只是孩子为了给下班后的妈妈倒一杯果汁,却不小心摔烂了杯子。如果妈妈不问缘由就骂孩子捣乱,那孩子该多难过?

第二,多考虑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我们千万不能用大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孩子总是与父母作对,也许只是因为他刚好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他需要通过“不”“不要”这种“叛逆”来显示自己的独立。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多多理解孩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