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雪花想象作文350字)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雪花想象作文350字)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2-10 15:49:01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雪花想象作文350字)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一】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我会恳求老天赶快把我释放出来,尽情感受天地的美!看一看人们的科技发达成什么样了。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我会好好享受这次旅行,被小朋友们抛得非常高,享受高飞是什么感觉。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想起我刚被释放出来时,那样的自在,那样的享受,我随风飘荡,享受天空中的美,落到地上,享受大地的舒适。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我会炫耀我是那样的洁白,虽然我很微小,一触即化,但我们成群结队在一起时,可以做成很美的雕塑,被大家欣赏。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我就会让大家知道我的重要性,要是没有我,世界就会减少许多乐趣,孩子们都不会打雪仗、堆雪人,奥运会就不会有滑雪类的比赛,现在大家知道我的重要性了吧!

啊!我是雪花,我愿为世界做出细微的奉献,添加一丝的美!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二】

冬天来了。假如我能幻化成一片雪花,是否就不会感受到这个冬天的冷?假如我是一片雪花,就是否还能够在这寒冷残酷的季节里飘舞,轻轻悠悠地坠落?请告诉我,这不是在梦中,宿命的美好是如此的眷顾于我。

我看到,一山的绿色被白雪覆盖,我看到,一条滚滚的长江被冰冻,不再流涌。我的心早已经结冰,仿佛已不为世事悲喜。但愿你不会说我无情,但愿你也曾在疲惫臃肿的人生羡慕过我的身轻。我不肯遭受人世的玷污,所以我选择在世界最寒冷的时候绽放,那时的人们早已素装紧裹,看不见历经世事的自己早已经遍体鳞伤。

我听着人们对我的褒奖与抨击,我无法为所有人的欣赏角度展现出一个完满的姿势。我无法让所有人都爱我,即使我洁白如初,恨我的人一定躲在某一个破烂不堪的角落冷得瑟瑟发抖,此时唯有人世的救助,才能将他救赎。我无能为力,虽然我爱极了她;纵然我爱她超过了爱自己,但我此生注定与心爱之人永不能亲近。

我是一片来自大山深处的雪花,落满了你的茅屋、田园、僻静的院子,我会在一夜的时间将整座高山换上我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衣裳,我会轻沾你的舞裙,像一只蝶儿迷恋你,在离开时掉一滴泪,落在你的衣裙。你不应当惊讶这个冬天的微凉,那是我唯一可以亲近你的理由,在你耳鬓双肩,恣意缱绻。我若是一颗滚烫的热泪,一定融化了你双鬓如霜的白雪。

我也是一片飘落于城市繁华里默默无闻的雪花,沾染了谁的窗,一盆发泄的脏水愤怒地倒下,我悄悄地融化。在默默无闻间,被你无数次踩在脚下,甚至车轮无数次重重的碾压,我从不曾怨恨,我在这个繁华匆忙的都市里悄悄坠下,然后偷偷的融化。我甚至不能侵扰一扇紧闭而坚固的铁窗,人世的城墙,有我不懂体会就与之擦肩而过的忧伤。

谁,在夜里哭了。房间里没有灯光,或许白天的世界让他受了太多的委屈,嘘,别打扰他,这么安静的夜,就让他尽情的哭吧。泪水流干之后,他会学会坚强,这个夜晚过后,没人会知道他曾经遍体鳞伤。岁月,将一切的伤口都愈合了,那时,不再有疼痛,那时,每个人都能好好的享受生活。

而我,只愿做我的雪花,一片快乐的'无忧无虑的雪花。哪怕在你的深心里也只是短暂的就融化了,那我也曾感受到温暖,为你抵挡过岁月的风沙。

冬天近了,近了,而我也离你近了,更近了。风声在寒冷的塞外呼呼伴唱,远行的归人,一壶温酒慰藉了所有的沧桑。且歌且舞,长亭自舞。假如此生遇见的你是一位诗人,我能否蜿蜒在你温柔而缠绵的诗行,我能否成为你一生所要滋养的字里行间的芬芳?悄悄的摘下一枚月亮,陪你在无数个孤独惆怅的深夜苦诉衷肠!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爱上我注定是一生的伤,在如此孤独而凄凉的寒夜,请暂时将我遗忘。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三】

我总想: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我应该随风起舞,

飞到每一个角落,

看透红尘琐事,

然后带着满身的遗憾和伤痛,

毅然扑向大地,

粉身碎骨,蒸发升空,

化虹化霓,无踪无迹。

而我留给你们的,

也只有翘首的叹息,

却再也没了守望的距离。

细碎的脚步压满相思的心路,

明亮的月夜诉说心灵的寂寞;

把朝阳的雨露洒在

瘦削的肩头

相望的眼睛化作满天的繁星。

把心灵的希冀

留在岁月的溪头

以后的日子,

在六月的雨雾里,

化作思念的天空。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四】

如果有人问我:

“你最想变成什么”?

我会不假思索的告诉他:

“我想变成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会拥有漫天的伙伴。

我们经常在天空中追逐、嬉戏、打闹,

有时我们会在天空中舞蹈,

看谁跳的最美;

有时我们会在天空比赛奔跑,

看谁最先跑到大地终点。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会和我的伙伴一起:

为大地铺上一层洁白的地毯,

为小树穿上白色的衣裳,

为房屋戴上白色的帽子。

如果有人再次问我,

你最想变成什么?

我还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

我最想变成一片雪花!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五】

我是一朵小雪花。我给冬爷爷带来寒意,我给大地披上银装,总之,我是冬天的象征。今天,我要远航旅行,旅行物品准备齐全,终于可以出发喽!

我坐上旅行板,旅行板就开始飞行了,一路上,我兴高采烈。咦,前方那白茫茫的是什么?我赶紧打开旅行包,从里面拿出了一个望远镜,仔细一看,原来是我那调皮的小伙伴们正在从天上纷纷飘下来,它们正依偎在大地母亲怀里,静静地沉睡着。天地之间瞬间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那么圣洁,那么安静......

再定睛一看,呀,小朋友们正拿着我的小伙伴们,捏雪人,滚雪球玩呢,他们神采飞扬,有的还在拿它们搭金字塔呢。孩子们的吵闹声、笑声响彻云霄。“哎,朋友,在想什么呢?”旁边一只自由遨翔的小鸟正和我打招呼。“虽然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雪花,但却能给孩子带来这么多欢乐。”“呵呵,小雪花,你在这儿是没有任何生存价值的,太阳一出来,你就会化的!”“我不信!”我反驳道。“朋友,到时候,你会相信的。”说着,小鸟拍拍翅膀飞走了。虽然那鸟儿那样说,但是,我仍不信。

飞了一段时间后,我又累又饿,于是,我便在一个雪人朋友的头上落脚了。“哎,雪人朋友,我能在这儿歇息一会儿吗?”我问道。“行啊。”雪人朋友面带微笑地回答道。我拿出一大堆丰盛的食物,准备开吃了,可是,又停住了:“朋友,你要吗?我可以分给你一点。”我询问道。“不用了,谢谢。”小雪人彬彬有礼地回答说。“那我就不客气了。”饱餐了一顿后,我趴在雪人的头上陪它聊起了天。“雪人儿,别人说我们在这儿是无价值的,太阳出来,我们就会化了,你信吗?”我望着雪人儿,期待着它的回答。“我......我信。”雪人儿无奈地回答。我气恼了,“你怎么,你怎么居然相信它们的话?”“雪花儿,面对现实吧,我也很无奈呀。”说着,雪人儿不再理我。“难道,难道我真得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吗?”我问自己。、

此时,已临近中午。这时,光芒万丈,顷刻间云消雾散,耀眼的光从枝叶间筛落下来,冰雪消融。“那是什么?”我问。“那是太阳。”雪人儿又无奈地说:“咱们的生命也该结束了。”“啊!”我惊叫了声,又后退了一步。此时的心,惊异、恐惧、不知所措,各种心情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我的心怦怦直跳,可是,这是无法挽回的了。

只听一阵旋风,把我卷在一起,迷得睁不开眼,迫使我漫天飞舞,原来,他们说的都是真的,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可是,我想,自己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给人间带来了多么圣洁的美啊,微笑爬上了我的额头。

“再见,明年这时候,我再来!”我的声音,在天地间回荡......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六】

“我是一片雪花,我要去旅行了。”冬爷爷微笑着,把我从它的“巴士”送了下来。现在,我要和伙伴们一起去旅行了。

跳着活泼的舞蹈,唱着欢快的歌曲,我和伙伴们玩得多开心呀!北风姐姐来了,她要和我们一起远游。伴着北风姐姐呼呼的歌声,我和小伙伴时而像一只高贵优雅的白天鹅,在空中无拘无束地舞蹈;时而像一只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仰天长啸一曲豪歌;时而像一位天真无邪的小公主,温柔地梳理着自己长发;时而像一朵朵浪花,顽强地向前拼搏……

过了好一会儿,北风姐姐把我们送到了雪地上。孩子们欢呼着跑来了,有的打雪仗,有的滚雪球,有的堆雪人。我和我的伙伴们被他们垒成一个大雪人,树枝是我们长长的手臂,胡萝卜是我们红红的鼻子,两颗小黑豆成了我们乌溜溜的黑眼睛,听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我们别提有多快乐啦!

这次的旅行可真有趣呀!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七】

假如我是一片小雪花,我要先离开云妈妈的怀抱,飘呀,飘呀,我要飘到公园的秋千上玩。

我飘到了公园的秋千上,北风呼呼地吹着,秋千有一点动了,我摇呀摇。玩够了,我要飘到房顶上,飘到了房顶上,大家把房顶上的雪给弄了下来,“哎呀”很疼的。我飘到了美丽的梅花上,睡了一觉,睡醒了。太阳出来了,我要回家了。

可惜我不是小雪花,不然,我一定要去更多的地方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作文【八】

《城市的形成》一书是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即城市如何及为何成为目前的样子。作者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并反复强调指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城市的形成——城市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The City Shaped—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一书由斯皮罗·科斯托夫(1936—1991年)所写,在本书中作者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根本问题——即城市如何及为何成为目前的样子。作者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并反复强调指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本书共包含352幅图片,其中39幅为彩图。原书由英国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发行。本次所读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发行的中译本,全书约50万字,由单皓所译。

按照本书封底的描述,斯皮罗·科斯托夫生前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历史学教授,他也曾经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赖斯大学任教。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他写这本书是想以一位建筑史学家的身份,通过阐述城市的形式和城市的进程,尤其是从历史的视点观察到的城市形式的某些模式和某些元素,给建筑师、城市设计师以及公众提供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一般经验。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是,城市如何及为什么会形成它们各自的相貌。也就是说,他研究的不是抽象的形式或者是从行为学可能性角度解释的形式,他关注的是作为“意义载体的形式”,而建筑的意义总是存在于历史和文化关系当中的。因此本篇读书笔记所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他通过列举的大量实例所叙述的历史,而更为侧重于他提出的几种城市模式与意义。

本书并不是像是一本通常的以历史时间顺序或是城市类型分类阐述的书,而更像是由对实例的理解开始,从城市设计而非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角度出发,探讨我们能从历史城市中学到什么的书。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却并没有采取编年史的写法,只在书中某些个别之处偶尔采用,作者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如果按照设计者的角度来写,也许会对设计者本身的理论更为关注而并非城市本身,而且会过多涉及到一些理想城市即从未实现的城市等等,这并不属于作者在本书中要重点讨论的范畴,因为比起这些,作者更为关注的是真正已经形成了的城市。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设计师只是城市形成的参与者,但并不是唯一的创造者,众多的其他因素会改变城市的面貌,并让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不断强调的城市是个综合体的概念,是由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而成。在这诸多力量当中,作者与传统历史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他把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等这些对整体城市形式产生影响的因素上面,而对于其他的方面很少涉及。

本书包括绪论在内一共六章。绪论中作者首先明确告知读者自己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城市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并非自然形成。只有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解读,地图史册的翻阅,文化背景的了解,并把各种资料汇聚在一起才能充分了解一个城市形成如今样貌的原因。而当开始了解城市起因问题时需要避免的是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因为各种元素的作用是交互的,并不是单一性地发挥作用。对于城市,作者给予了这样一个解释,也可以算作是接下来分章节进行详细论述的一个总括:城市是由建筑与人组成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中人们积极的发生着聚集行动,而城市具有的某种物质上的,或象征意义上的形态界限,使得城市性与非城市性结构区分开来。在城市里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和相对应的收益的获得。城市与乡村有着紧密的联系,互相提供着必要的服务与生活资料。城市必须依靠文字记录,同时带有某种形式的纪念寓意。

在绪论中作者已把最基本的问题交代清楚,让读者充分了解到了他的立场和观点,于是在接下来的五个章节中,作者的论述得以顺利地展开。

作者首先提到的是城市“有机”模式 的问题,在探讨有机模式之前,他首先对城市形式被归纳为规划与未经规划两个类别表示不赞同,在他看来,没有一个城市是仅仅由上述某种力量而来,两者是相互依存,之间的联系是紧密而复杂的。从而可以得出的是,没有经过规划的城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城市形式的演变体现了一个不断协调变化的过程,所以几乎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城市。作者在这里提到有机这个概念,是要借此对城市模式的形成做出论述,科斯托夫反对将“有机”城市形式比拟为一种所谓的生物体的说法,而更愿意将其归纳为对城市结构的一种方便的解释。这也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特点之一,将某个观点否定之后再树立自己的论点,并会做好相应的一系列陈述与铺垫工作。

既然城市模式并非自然生成,那必然会有它相应的形成因素,对于城市模式的演变原因,土地是首要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划分,村镇聚合等等。城市的选址与扩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土地的决定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城市的形状。除了对自然景观的利用,对其的改造也是相当普遍。为了创造一个壮丽的城市形象,人们会对山体,水流,及其平原进行改造,为的是造就按照人的意志而成的城市模式。这种规划不一定是严谨而规整的,会因不同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所有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都是城市形式在物质方面的决定因素。另外法律与社会秩序,属于社会结构方面的决定因素。这里作者以传统的伊斯兰城市为例,由于其以种族为基础的邻里结构相当牢固,因此会在城市秩序中表现出明显的私有化倾向。而这可以解释为“有机”模式的两个阶段,一是有意识的占据土地,二是体现出某种社会等级或者精神。到了设计的层面,作者对于花园式的有机城市表现得更为青睐,城市是建筑与人的集合,针对于街道布局的各种条例而形成的那种单调、笔直的城市大道,简短、宁静的花园式的邻里关系更具有特色,那是个丰富的,田园般的环境。而对于后来出现的现代主义的狂热浪潮,作者也明显表现出了反对,但并不是强烈憎恨的态度,也并不想就此找回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因为城市形式是历史的事件,我们建造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P91],只要考虑历史条件、地理因素和新时代的要求,并且承认“有机”是一种持久的思想原则,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谈论城市形式。

尽管作者表现出了对有机模式相当的偏好,但不可否认的是网格是至今为止城市规划中最常用的模式,因此在接下来的第二章,作者就论述了关于网格的问题。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土地划分的方式,网格是一种极具可塑性,多变的规划系统,没有其他办法优于网格。网格能满足当权者的象征需求,作者列举了中国唐代长安来说明这个问题,它是最严格的网格式城市之一。从历史上来看,作者把网格功能归纳为两种,一是帮助建立有秩序的城市形式,二是改造已有的不够条理的现状。科斯托夫认为正交是建立城市秩序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简单的城市设计模式,针对于不同的地形特点,它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平地上,网格也许是一种理性的土地划分方式,但是在山地上,或者是河流边,网格会有相应的顺应自然的妥协。另外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结构等非自然因素的影响,网格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的可适应性,最适合的是中等尺度的城市,对大都市的街区也可以承受。

除了网格,图形也是城市模式的一种,前面作者谈到的有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合乎情理的,适应地形、适应人们生活规律的秩序,而在网格中,我们了解到的是一种能够适应多样性的一种简单的几何模式。相比之下,这一部分要讨论的城市形式,则是由某个理想的运作方式形成的一种绝对独立的构想。因此这些城市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常常需要借助完整的几何形式,如圆形,方形等等,并且严格遵守着向心的原则。但作者在这里要研究的是理想城市而并非乌托邦,因为一个乌托邦并不一定是一座城市,过于空幻。这种理想城市往往作为权力的形象代表,被统治者用来塑造某种视觉上的首要地位,最有力的表现手法就是轴线和圆。轴线的出现往往有两种前提,一是宇宙观,二是文化表征。前者科斯托夫认为中国是最具探索的例子,在中国的宇宙观中,地是立方体,而天是圆形。空间被认为是一系列有规律重叠的方形,而这些方形的正中间是严格按照星象方位布置的都城。而另一种标记政治秩序的手法,是按重要性递减的趋势从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而不是让一条主轴线主导,包括向心和放射两种类型。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理想城市都不可能完全如它们所希望的那样被建造,现实往往会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干扰。

无论采取的是哪种形式,只要最终能形成风格辉煌而壮丽的城市,就会或多或少地跟政治集权联系在一起,巴洛克风格就是壮丽城市风格的代表,作者认为它的兴盛一方面是展现了现代性的城市意象,一方面又是展现了传统的国家成就。历史上在壮丽风格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是一些纪念性的物体的使用:如喷泉、方尖碑、凯旋门、纪功柱、雕像等等。它们都从某种意义上非常生动的展示着权力,在壮丽风格包装下的城市,权力会通过适当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

最后一章节,作者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城市形式——城市天际线进行了论述。在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天际线是天空与地面交接的线。在天际线这个概念出现之前首先出现的是摩天楼这个词汇,摩天楼从某种意义上主宰了城市的主要形象,摄影与绘画描述了这种城市形象,并使其更具有魅力,而高层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则是这其中最主要的主题之一。天际线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宣传,给到访该城市的人们的第一印象,也是当权者最喜爱向人民展示的城市形象。一个城市天际线的形成过程是漫长而谨慎的,当一个地区旧的建筑被拆除,而新的高楼则在原位拔地而起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城市形象的出场与退场顺序,城市的中心最终会高楼林立,城市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服从于权势者的自我宣传,在不断的妥协与交涉中,城市的天际线逐渐形成。但是天际线并非是绝对的需要,很多城市模式中至今仍维持的是一种平和的轮廓。

综观全书,虽然科斯托夫强调了自己撰写本书并不是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来进行,但在谈到各种模式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时候还是遵循了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中世纪的一个基本的历史过程。从全书结构来看,前三章即有机模式,网格及图形式城市,是对城市模式的探讨,而后两章节壮丽风格与城市天际线更像是对在前三种模式下产生的城市某种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此外,作者并没有采用新的理论或视角,他所做的更多的工作是证明或者说是论述发生的机制与原因——即城市是经由什么样的过程而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类似于一种总结分析式的撰写,这也许可以算作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抛开内容不谈,单凭图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说服力,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图片才使得作者尽量没有采用过于华丽的文字处理,只是平实地分析着和反映着这样的历史城市。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