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文关于英雄的(关于清明节纪念英雄的作文)

清明节作文关于英雄的(关于清明节纪念英雄的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04-20 10:26:07
清明节作文关于英雄的(关于清明节纪念英雄的作文)

清明节作文关于英雄的【一】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诗人的这首诗的时候就想到清明快要到了,清明节的脚步不远了。

清明节有个风俗,节日时要去扫墓,给逝去的故人祭奠,表示对他们的怀念

记得去年清明节,我们全家一起去给我的奶奶扫墓,我们准备了祭奠用的香烛和祭品,经过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墓前,几个姑姑已经在等待了,爸爸拿了一个铁锹,把已经买好的两棵柏树栽倒了墓两边,并用铁锹挖了一些土,给奶奶的墓前撒上一些,象征着全家来看望奶奶,几个姑姑把祭品摆好,把带来的纸钱点着,然后我们一起给奶奶墓前磕头,祭拜时姑姑悲从中来,不禁哭了出来,哀伤的气氛传播开来,大家都止不住悲哭出来,我一边流泪一边劝姑姑们不要哭了,渐渐地大家止住了悲痛,扫完墓,依依不舍得走了!

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祭祖的传统节日,这代表后辈对前辈的尊敬和孝心,是对去世的亲人的思念和奠怀。今年的清明节就要到了,我还会和父母一起去给敬爱的奶奶扫墓!

清明节作文关于英雄的【二】

4月5日,没错!就是清明节,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一家3口和表姐还有舅舅一起去乐清扫墓。

早上,当爸爸妈妈还在熟睡时,我早已无所事事的刷牙洗脸,穿衣服了,“唉!时间为什么过的这么慢呢?”我愁眉苦脸得躺在沙发上感叹道,“嘭!”的一声,原来是我最敬爱的爸爸妈妈啊!我在一旁默不作声,看着他们洗漱完毕,打了电话给姐姐和舅舅,便出发了!姐姐和舅舅上了我们的车,爸爸就开车使向了乐清,在车上我和姐姐边玩,边听歌:“moutaintop,就跟着一起来,没有什麽阻挡着未来。”车上回向起歌声。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乐清,可交通不顺畅,一路上到处都是汽笛声,喊叫声。终于到了山脚下,我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微笑,可在烧纸钱时我可怜的眼睛,一眨就是一滴泪,现在回想起来,眼角又会有几滴泪珠。

扫完墓后姐姐邀请我去她家玩小狗。天生爱狗的我,怎么可以错过这个大好的机会。姐姐和我一起抱下了小狗,来到了公园与小狗一起追逐打闹,嬉戏玩耍,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也抱着遗憾走了。

清明节作文关于英雄的【三】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插柳戴柳。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