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将友谊写进作文的句子)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将友谊写进作文的句子)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06-02 22:52:09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将友谊写进作文的句子)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一】

11月份我们的共读书目是《是我把你蠢哭吗》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有趣的书名所吸引。

作者是迪安.伯内特是一名神经科学家,供职于英国卡迪夫大学心理医学和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同时还是一名单口喜剧演员。

在我们的认知中,科学是高大上的,科学应该是崇高的,严肃的,同时也将大脑视为一种界限模糊的构造。即使联通人力经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可亵渎的谬误。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大脑,虽复杂难懂,但也非常的有趣。

书中写了很多大脑如何经常犯错的糗事,会因在重要场合想不起来好友的名字而尴尬不已,会因为一段伤痛而心情低落,作者用轻松易懂的笔调将神经科学与普通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

同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断在纠正我以前的认知,比如说当书中讲到记忆系统的自我中心偏差,讲到如何大脑处理,人的记忆并不是像输液那样的静态内容或记录,而是经常会有改动或调整,以迎合大脑根据我们的需求做出的判断。令人惊讶的是,记忆有很强的可塑性,能以各种方式被改变、抑制或曲解,即所谓的记忆偏差。而记忆偏差往往受到自我的驱动,有些人的自我极其强大,强大到让一般人忍不住幻想,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倒也确实非常值得纪念。不过,大多数人虽然没有那么的惊人的自我,但毕竟也是有的,并且对记忆的本质特点和具体内容造成了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大脑人们了解到,意识根植于脑,这些问题就一直让思想家苦苦思索。自由意志和人类追求更高境界的能力意味着什么呢?古人曾经相信心是一时的根基,而脑只是记起冷却或过滤液之类的平台功能。这种想法延续了数个世纪。但是,一言以蔽之,科学解释和科学证据充分说明,正是脑的各种处理过程支撑起了人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关的一切。你的一切都是由你的大脑造就。因此,大脑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使你看起来和感觉起来尽可能好。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是。

这里的我指的是“大脑”。

书中将大脑分为两部分,维持生命、操控心理的是爬行脑,掌握意识注意感知推理等高级能力的是新皮层。

新皮层自以为是,爬行脑固守成规,两个脑天天吵架。所以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或别人做了什么蠢事,要学会理解并原谅。因为都是大脑惹的.祸。

像晕车、晕船等晕动症的出现都是爬行脑的错,爬行脑认为身体中毒了,需要呕吐排出毒素;再来一口甜点和厌食症都是新皮层的错,新皮层认为甜点的甜是对自己的奖励,食物与厌恶刺激联系起来那就一起排斥。

人的视网膜检测到光,将信号传给大脑中的腺体——松果体,松果体释放褪黑激素让人放松和困倦,所以人工照明也会影响人的睡眠规律。

睡眠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1期、2期、3期。每个人睡觉的反应不同,非REM反映了三种熟睡人的不同睡眠程度,而REM期则是人睡着之后,大脑还处于活跃状态,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现象REM肌肉麻痹,像入睡抽动、梦游都是它的表现。

关于睡眠还有很多理论,睡眠与记忆、幼儿神经发育、梦等的关系,但归根究底大脑只要功能正常就离不开睡眠,所以假如你看一本书时碰巧开始打瞌睡,不是书无聊,而是有疗效!

大脑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作为预设方案,所以逃跑是人的本能。如果一个人特别胆小,对害怕的事物反应比较大,出现“战或逃”反应,我们要学会理解,他大概是杏仁核和交感神经系统发育较好,所以对外界刺激反应大。

我们经常在在某一个瞬间忘记自己想要做什么,这是因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小到只有四个组块。米勒定律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加减2个组块,而作者的观点则是四个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小,所以一心不能二用是真理。而那些专业翻译工作时也显然是长期记忆在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短期记忆用处不大,要更多重视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发挥作用需要三个阶段:产生记忆、有效存储和提取。

第一步,我们想要记忆某些东西,必须要编码,即在脑细胞或神经细胞(神经元)之间形成一道狭窄空隙(突触),建立起长期记忆的过程,用更简单的话说就是在大脑里建房子储存记忆。

第二步,我们的大脑不是电脑内存,第一章也说了大脑好像有病,你永远猜不准你记忆的东西,提取出来是什么样子。那怎样保证自己记忆的精准度呢?或者说怎样有效存储?这时候海马体就发挥作用了。海马体就像推箱子的小人不断编制新记忆,将前面的记忆推进大脑皮质,以此达到记忆巩固的效果。

第三步,记忆的提取,我们将自己的记忆存储在小房间里,如果没有钥匙,和不存在没什么区别。所以记忆的提取很重要,也就是记忆的触发器很重要。

你有没有认识一个人的脸,但是想不起他的名字,大脑告诉我们名字比脸难记太多了。如果别人不小心叫错了你的名字,你要知道并非他的本意,都是大脑在捣乱。

酒精有助于记忆,大部分情况下喝酒不好。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状态特异性回忆”,在你出于一种微醺的状态时记住了某种重要的东西,大脑会将这种微醺的状态作为记忆触发器,有助于回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第一章中提到过大脑总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总在增加我们的担忧,让我们时刻出于焦虑之中。

出门的时候总感觉忘记带东西;女生害怕走夜路,总感觉是不是有人在跟踪……各种迷信、阴谋论、恐惧、社交焦虑的事情,都是数据真理妄想。大脑将并无实际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制造虚假警报。

人脑为何如此特殊?因为人脑让我们拥有智力!智力反映了大脑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人群的平均智商总是100,没有例外。但100的智商究竟代表多少智力则是可变的。对于没有实体的智力,我们掌握了大致的测量方法,测出来的结果却不一定那么精确。

智力有高有低,从而出现了聪明人和蠢人。聪明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聪明的吗?不一定。相反,越是聪明人越容易干蠢事。并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他们太过于关注自己的领域而不关注其他方面。

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智力的体现之一。

为什么你和根本不如你懂得多的人争论,却偏偏争不过人家?

为什么你明明认得那女人,

却偏偏想不起她的名字?

为什么你上次分手后,一连几天蜷在沙发里,除了胡乱抹鼻涕擦眼泪外一动也不想动?

为什么?因为大脑蠢啊!

人们都以为这东西是聪慧和进步的演化产物,可实际上它又混乱无序又容易犯错。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二】

1.时间不可管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直流逝的,我们能够管理的使我们自己。

2.必须开启心智,明白问题出自自己身上,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积累。

3.元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就是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4.多学点技能总归是用得上的。永远不要停止学习。

5.拒绝浮躁。浮躁的原因:期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以及不懂有些事情的阶段是无法跨越的(比如十月怀胎)

6.大部分事情速成是不可能的。人们需要速成的根源:无限,要完成的事情太多,另一方面对自己满意度不断下降。解决方法:接受事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来改变。

7.想要什么东西,需要用我有的.东西去“换”,很多人浮躁因为他们想要的太多,而拥有的太少,积累不足而且没有经验和方法,没有能用来交换“我要的”的“我有的”东西。于是“我有的”东西又有限,又不能换取“我要的”,如此恶性循环。

跳出去的方法:一张纸,左边写“我有的”右边写“我要的”,看看“我有的”东西能不能换取我要的,如果不能就去积累去努力去拼,有什么就用好什么去换取“我要的”。从而有更多“我有的”东西能够去交换更多“我要的”的东西。

辅助方法: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花3倍时间去想想“我有什么”,会瞬间让你脚踏实地。

8.在未知中前行,不要因此而焦虑,焦虑于事无补平添烦恼。解决策略: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暂时记下来,而继续前行。

9.进入自己梦想职业都是成本高昂的一件事,心怀“梦想”时间越长他的沉没成本越高,很多时候梦想就是一个陷阱,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往往是一个陷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好用好。专注做事心无旁骛。

10.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判断是不是对的事的标准:看它是否现实。先要做对的事然后才是把事情做对。资源是稀缺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所有愿望,所以百分百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接受。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三】

《把时间当作朋友》里的困境描写的简直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临近或者工作任务要学习一本书,翻开看了几行字突然想到别的事,拿起手机搜索,微信有新消息,朋友圈有更新提醒依依点开看完,和朋友你一句我一句聊着……..也许几个小时过去了,书还是最开始的`那一页,于是懊恼浪费时间。也许几天之后,书已经看了几页,但是时间紧迫,想要全部看一遍是不可能了,想到这事就紧张,无形给自己造成了压力,这个压力导致我们非常勤奋,实则是在寻找捷径,自己并不去思考。书中将此称为“即勤奋又懒惰” ,“勤奋”的假象。最后还要把书没看完、考试没过、工作任务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时间太少”。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每个人都是24小时。几年前我尝试去学习一些文章中提到的管理时间,可是都以失败告终,我没有正视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总认为是每天日程排的太多才没办法完成,甚至有时候一天的任务一个都没做,却花了所有的空闲时间玩游戏,追剧等等。《把》书中强调“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需要开启心智,心智与智商不同”,我理解的心智应该是面对自己的时候的“情商”吧!就是要能控制住自己大脑。例如,早起和熬夜——每个人都有一个会困的时候,不管早晚都会想睡觉,可是这个点正好在看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或者游戏任务没跑完,我会忍住“困”这个感觉继续熬下去;早上呢打算早起去跑步或者看书学习,最后没起来,就是控制不住脑中“想睡”的这个念头。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大脑左右,从不让自己过的辛苦难受。

人人都有,少数人为了马上被满足而摧毁,如酗酒、吸毒、赌博等;还有人利用广大群众的盈利,如各种减肥药、速成培训班、银行等;大多数人就是寻找捷径满足,“勤奋又懒惰”地生活。例如很多人刚才说要减肥,狂吃完了擦擦嘴说“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吃完才有力气减”。《把》书总结“一方面是自己的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读书笔记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不会减少只会增加,可是我们也要面对现实,不面对现实会产生焦虑、浮躁,进而导致浪费时间,最后一事无成。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只能脚踏实地慢慢实现。

曾看过的一段话:“奋斗就是每天都很艰难,可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比一年难。怕吃苦的人吃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吃苦一阵子”。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四】

第一次听说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在20xx年9月份,开通了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课程,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乍一看这个名字会觉得它讲的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说句实话,我对这类时间管理的书不是很感兴趣,第一再好的方法少了做的这一环都是苍白无力的,第二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都是无效的、老生常谈。今年真正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与时间有关,却不是单单只讲时间管理,如果用一句贴切的话来说:它讲的是思维模式,升级的是我们的大脑操作系统。

通读完整本书,我开始思考我整个读书过程的变化。26岁之前读书,真的只是读书,会选择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情感类、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去读,首先这些书没有经过筛选和甄别,也许存在很多误导性的观念;其次读完就是读完了,没有去辩证性思考这本书带给自己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哪些观念是真正值得推敲的,哪些观念是误导性的,更别说读完之后再总结性的回头反思。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很容易误导自己的思维。

现在再读书会很慎重,那些没有经过甄别和筛选的书不急于去读,真的对哪类书籍感兴趣会仔细研究之后,再选择好书去仔细研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也讲到了这样的观念,同时也根据作者自己的实际感悟提炼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原则思维方式,我们常常被一些看似玄玄乎乎的事物所迷惑、吸引、盲从,但真正朴素的道理才能去执行坚守,坚守到质变,就是巨大的改变。那些看似高深的观念并不一定正确,就算正确也不一定易于执行,无法执行的道理,就像漂亮的海市蜃楼,除了观赏没有实用价值。

整本书里有大量的这种朴素的观念,大部分是经过作者亲身验证的,读完一遍在某种程度上会打通我们的一些思维,再配合上长期的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认为读完此书对人的心态也是有所助益的,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不一样的,没有通适的法则,无需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和别人进行比较,若真要比较那就和自己比较,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有所进步,在思维上在生活能力上在感情处理上在工作处理上等,也同样需要明白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那又怎么样呢?人走一遭,去体验去经历去做去修行,便是圆满,对“知足常乐”这句话我是有保留意见的,整体方向上我们应该有个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但在对待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应该投入100%的热情认真,特别是那些对你非常有意义重要的事情。不要把知足常乐作为糊弄自己,糊弄人生的借口。

整本书通俗易懂,观念朴素不华丽,但是在动不动就要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华丽化的当代,很值得一读,读完再细细对照自己,会发现很多自己可以改进做的更好的地方,相信这本书我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五】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六】

我时常思考有什么是每一个人共同拥有的,并且是人人平等的,无论是嗷嗷待哺的幼儿还是日薄西山的老者。我想那就只有时间了,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受到任何的影响,并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我们时常感觉不到时间的平等,并会埋怨时间过的真快。

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书中李笑来老师一篇篇的分享自己对人生的追求、时间、学习和成长等主题的思考。其中很多道理在其他的关于时间的书籍上都有叙述,但是李老师都把这些道理反刍出来再加以论述,所以让文章很多道理浅显易懂,很多问题或许自己也曾意识到,却总有着自己独特的认定和解读。但是正如那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心智的成长只靠阅读书籍,与人交谈,欣赏作品等简洁的方式获得,那只是别人想你陈述自己的观念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思考。书中关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李老师在遇到某一件事后就会进入思考,在经过摸索和思考之后,领悟到自己一起心智上的误区,从而纠正误区使自己变得更好。异于其他书籍的是,作者不会搬出某些人来论证,而是现身说法,以自己真实的经历向大家分享感悟。

书中李笑来老师反复强调了一个观念——心智。“心智”指的就是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而时间管理就是一个“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过程。相信大家都清楚人是不可能去管理时间的,而时间流逝是永恒不变的,它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流逝。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一厢情愿罢了。由此看来真正需要管理的就是我们自己了。管理时间只是一个方法,而心智是人的思想与灵魂。无论是处于什么环境什么年龄段的自己都会给自己定下很多计划,心里想要如何如何执行它,但是实际与想象总是相反的。时间不仅仅是用长短来衡量的,还有深浅、广窄和高低,因此与自己交朋友,与自己交谈,把学习、工作、生活安排的有条有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心智作为人的思想和灵魂,没有什么是比培养、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缺陷,那么我们就会因为丢失灵魂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么我们就会因此而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心智的完善成为我们当务之急的大事。

书中李笑来老师指出所有人共同的弱点就是“懒惰”。诚然,我自己也有并且无法克服,我在学习生活中因为懒惰而无法完成计划的例子俯拾皆是。但是我又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去安慰自己,原谅自己。在自己安慰自己,原谅自己的过程中,其实就为我自己埋下了病根并越陷越深。李笑来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那我们就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克服这些困难。一旦我们给自己制定了目标那么我们就要付诸实践坚持到底。不能再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去原谅自己了。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是李笑来老师父亲对他说的话,它有着一种力量助力我们前行,它时刻告诉你,在困难面前还有一个人陪着你,和你一起去承担,一起克服。

真正的心智是植根于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是一个灵魂的力量和生气。我们要正确运用心智的力量尽量减少自己的错误,毕竟今天的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被无穷放大。

读过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做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这本书后,不免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把你当作兄弟作文句子【七】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不仅有趣,还很实在,作者李笑来曾在新东方当过老师,现在在做留学的事情。

时间管理不是一种技巧,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人生管理。而人生是可以管理的吗?这大概也是个很诡异的命题。作者提到的“心智”跟《少有人走的路》中的观念如出一辙,根本上来说,要开始管理时间其实就是向自己的根本心理弱点开炮,挑战那些未知的区域,去面对乃至习惯自己的恐惧。

就我个人来说,自己也有很多次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得更有效率,因为总是有如此多的事情在做:读书、上网、运动、练习音乐、社交……有时候兴致勃勃的制定了一堆计划,执行了不到一两个星期又扔下来了,最后不得不感叹“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在不甘于承认自己不是个男人的同时,又安慰自己说,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而这些心理过程,在作者的案例中都有很清晰的展现。同时又清晰的和心智成长的命题练习起来,因而说从阐述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因为那些讨论时间管理的,往往倾向于在技术层面上打转:如何列表,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授权……

作者对于很多常人思维出现的偏差做了一些分析,是些挺有趣的闪光。比如,“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与“别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的组合;“实际上正确和实际上不正确”与“以为正确和以为不正确”的组合;“真的重要和真的不重要”与“显得重要和显得不重要”的.组合;“出色否”与“有无理想”的组合……凡此种种,都在平常的思维里,使用矩阵组合的方式,把思考前进了一小步,而带来的启发确是巨大的,这恐怕也是作者自己展示的心智力量吧。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在书中多次出现,大概最能安慰人了,当我们惊诧的发现自己很多奇怪的可羞的心理习惯和弱点在书中被清楚的表明,不免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过关键是这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要走出一些误区,仍然需要我们付出心智的成长和努力。书中关于懒惰的分析多少都说中你我的软肋,我也是一次次在问别人问题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懒惰;然后又在别人发问的时候对别人的懒惰而无语。不过作者传递的态度来说,也不过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可狂妄自大。关键在于行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