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优秀作文)

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优秀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03-31 15:53:19
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优秀作文)

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一】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多云还是晴天。小区商业街总能看见一个身穿橙灰相间的身影。

那是一位身板瘦小的环卫工人,由于常年室外工作,肤色已漆黑,双手也十分粗糙。他的表情也十分单板,似乎微笑被漫长的岁月打磨掉了,他就最普通的环卫工之一。

每天清晨上学的.路上,总能见到已完成清扫工作的他,汗流浃背地坐在延街店铺门前的屋檐下。趁着店铺还没开门前,依靠着干净明亮的玻璃窗,手里拿着一块发黄的面包,断断续续的啃着,享受属于他的幽静的早餐。

大雨倾盆的放学路上,在移动公司门前,常能看见他避雨时身影。边上放着他全部的劳动工具,身上却没有一件防雨装备。二眼望着天,期盼老天停雨帮帮他。

我想这是一个多么节约勤劳的人啊,甚至对自己吝啬到极致。面包吃发黄的,手机用老式的,工具带了一大堆却不为自己加把伞。靠着躲在屋檐下等,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有一次放学路上,我看见他正在哄一小孩,小男孩长的白白胖胖,个子也不高。哭的很大声,嘴里还不停的说着要枪枪,拽着环卫工人衣角缠烂打,要去晨光里买一把长枪,那架势就是不到黄河不心的。环卫工人就拖着孩子,往一辆老旧的脚踏的垃圾车走去,嘴里还嘀嘀咕咕的和孩子讲着道理。孩子可能小,体会不到父亲的艰辛,依旧使出了他的绝招,哇哇,哭个不停。

环卫工人实在不忍心看着他的小孩大哭,就一步化三步的走进了小店,过了一会儿就抱着小孩梦寐以求的玩具走了出来,孩子顿时破涕为笑,拿着长枪玩具高兴采烈的呵呵大笑,看着自己的儿子笑了环卫工人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环卫工人非常节俭,却为自己孩子的快乐,宁愿苦了自己也要满足孩子的快乐,真是"宁苦为子"啊。

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二】

夏天,炎热的太阳煎烤着大地,小鸟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植物都垂头丧气,显得毫无生气;知了在枝头不停地高叫着;大家纷纷躲进了空调房里避暑。

这时,只有环卫工人孤身一人在大街上清扫垃圾。她一个劲儿地扫起地上的灰尘,大豆般的汗水不住得往下流,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她也顾不得去擦一擦。头上原本是淡黄色的草帽被太阳晒成了深褐色,她一边扫,一边用袖口擦着额头上细密的汗珠。长期的日晒雨淋让她的皮肤失去了从前的光彩,她的额头上也显露出一条条讨厌的皱纹,这一条条皱纹上烙印了多少艰辛,多少疲劳,多少付出呀!看着她的样子,我忽然想起老师说过得一句话:“只要我们不乱丢垃圾,环卫工人就不用那么辛苦”。是呀,保护环境本来就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体谅那母亲一般的环卫工人呢?你想一想,如果我们这个城市没有了环卫工人,就没有了美丽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不是一个人见人厌的“垃圾城市”呢?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乱丢垃圾,是不是就不用环卫工人日夜操劳呢?

你是否想过,凌晨4点,当你正在甜美的梦乡时,你是否知道,清洁工人们已经起床,披星戴月出门清扫马路了;下午1点,当你在空调房里休息时,清洁工人们就开始工作了。其实他们日夜操劳不畏辛苦地工作,不求别的,只求城市的美丽。环卫工人,您真的好伟大!

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三】

大地叔叔像是惹怒了太阳公公,才使太阳公公这般用劲儿地灼烧大地。大家为了躲避大地与太阳公公之间的这场战争而把身体和脑袋遮得严严实实的。

暑假里的一天,我带着遮阳帽快速地在街道上走。街道上的人很少,偶尔看见几个人便都是带着墨镜和遮阳帽。我快速地向前走,接着便看见了低头扫地或者捡垃圾的环卫工人。街道很安静而我的心却怎么都平静不起来。在看到在烈日下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后,我的内心变得更为忐忑。

一位住户在五楼的窗台上,随手扔下了一袋黑乎乎、臭熏熏的垃圾,还险些砸到一个正在骑自行车的路人头上。这一幕被一位环保工人看见,只见他毫无怨言,还是带着微笑捡起那袋垃圾,放进了他的垃圾车里。

看着环卫工人那带着汗水的脸,看着面对路人批评也不屑一顾的住户,那袋黑乎乎、臭熏熏的垃圾似乎成为了一座城市的亮点,一座城市的警钟。一座城市虽然美丽,但是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心灵却十分丑陋、肮脏。

我觉得,为了劳动人民少挥洒些汗水,我们应该要为所能及去帮助他们;为了环卫工人少湾一次腰,我们应该主动把垃圾送进它们的家;为了一座城市的美丽,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四】

你可知道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一篇课文《邓稼先》吗?我们一共遇到过他三次。

自然与人类是相通的,有的人和有的物是那么相似。小学就学过一次《邓稼先》。那时是拓展阅读,应该是还小的原因,所以对邓稼先先生也没什么太大的印象,这是人的方面。在物的方面,什么石灰石,煤炭也是如此,独自在深山中经过了千万年的沉淀,一直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长期的寂寞,却不是为了自己。他们不会在时间的打磨中去,他们只是需要一把火,去温暖更多更多的人。

它们在等待去为人们做出贡献。在国庆时看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我多多少少了解到了,在邓稼先那段时间中科研工作者的勤劳与默默无闻。

他们埋着头奋斗,隐姓埋名,没人知道他们的艰辛,直到研究成功,画上圆满的句号,他们才回到了家人身边。也许,邓稼先只是一个缩影。这是我第二次了解他。

第三次,这一次也是最详尽的,邓稼先也到过国外留学,他的学业一成功就回到祖国,准备好大展宏图了。

现实告诉了我们,邓稼先是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他积极投入了工作,无畏一切艰难险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领头人。在他面前,他为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是民族。他隐姓埋名,变成了“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他在小学教材上是“默默无闻的,在中学教材上是“鲜为人知”的。

他们的成功不是捡来的。为此,它们付出的不只有青春和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还有他们从一开始就准备豁出去的精神。

在之后,邓稼先由于努力工作,在辐射极大的地方常年奔波,身患重病,离开了他心爱的祖国。“逝者如斯”,生命的离去,并没有让他不复存在。他的精神早已注入了人们的心中,现在人们一说到“邓稼先”都十分敬重,因为他的奉献是伟大的。

邓稼先只是每一个平凡人的缩影,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都是伟大的!

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五】

辛勤的环卫工人是无私的,是不知疲倦的。他们像城市的美容师,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现在住的城市不可能这么洁净、美丽。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护我们的家园环境,还有我们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

我认识一位环卫阿姨,她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乌黑的头发下面有一对细细的弯眉;高高的鼻梁周围,有一些清晰可见的皱纹;慈祥的脸上还长着厚厚的嘴唇。她天天穿着一件橙黄色的背心,上面还带着几条淡黄色的线条。大概是可以更醒目,以防止交通事故吧!

环卫阿姨每天都推着自行车,两边各有一个装着垃圾的袋子。还有一把大扫帚和一个垃圾铲。她常常用大扫帚把地上的垃圾扫到垃圾铲里,然后把垃圾铲里的垃圾倒进装垃圾的袋子里面。她头顶着火辣的太阳,脸上留着汗水,还不时地用拳头捶捶腰。

阿姨就像城市的美容师一样,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阿姨用她的大扫帚把城市的脸清洗得干干净净的,用她的夹子夹起一片片垃圾,好像是在修剪着城市的眉毛。当太阳升起时,城市干干净净地迎来了新的一天,阿姨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更应该注意环保,宣传环保了!

自从四川大地震发生以后,阿姨每次发工资后总是从她那微薄的工资里面拿出一些钱捐给灾区的孩子们。

有一次,我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还看见阿姨拖着疲惫的身躯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我急忙走上前去,对阿姨说:“阿姨,你休息一下,我来扶老奶奶过马路可以吗?”“可以”她微笑着说。我把老奶奶送过马路便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从这些事情当中,我更能感到阿姨的默默奉献和爱心了!

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事例作文【六】

什么是奉献,奉献就是不求回报的帮助别人。奉献的力量能化解灾难,抚慰心灵,鼓舞人心。

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虽然地震达到了8级,但是,我们还是挺了过来。因为人人都奉献了爱,全国各地都举行了捐款活动。在电视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在地震来临时,他并没有自己一个人逃跑,而是大声的对学生们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可是,还有四位学生来不及逃生,他立即把那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那四位学生。结果,那四位学生全都存活了下来,可他自己却牺牲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奉献。

在捐款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位六七十岁捡破烂儿的老爷爷,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走到了捐款箱前,捐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有一位上幼儿园的小妹妹也跑到捐款箱前,踮起脚,把几枚硬币一枚一枚的往里投,然后仰起红润的小脸用稚嫩的声音对收款阿姨说:“我也要献爱心。”

看到这一幕,我和妈妈都被感动了,一起捐了50元。

过了几天,我们学校也举行了捐款活动,我和同学们都捐出了我们零花钱。我们一个班就捐了将近400元。

没过多久,一位四川受灾的同学来到了我们学校,就在我们班学习。她刚来到学校,许多同学就送了她很多东西。有的送她书包,有的送她文具,还有的送她生活用品。我也送了一些学习用品。因为四川的教材和我们这儿的不一样。她的学习有许多困难。当她有题目做也不会做时,我就和她一起讨论,寻找解题的思路。双休日的时候,我还和同学们一起陪她做作业,玩游戏,逛公园……

我想,这就是奉献。

奉献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每个人都奉献了,那么,再大的灾难也能战胜。只要奉献了,生活就将更美好,世界将变得更和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