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2023年我作文(写给2024年的我作文结尾)

写给2023年我作文(写给2024年的我作文结尾)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04-17 02:43:40
写给2023年我作文(写给2024年的我作文结尾)

写给2023年我作文【一】

要想贴切地形容我对家乡龙南的感情,那就只有两个字——“喜欢”。

我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看小武当山99座石峰,这里如十里画卷。我喜欢走进九连山原始森林,这里奇峰连绵、溪径幽邃;山间,点缀着红红黄黄得鲜艳花朵,那大自然的美妙画卷令人流连。我喜欢县城里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建筑,它们带给人时尚的气息与奋进的动力。我喜欢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的龙翔广场,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在这里做操、跳舞、跑步……广场里有许许多多的雕像,它是一部客家人迁徒、奋斗的厚重史书,刻记着客家人历史的变迁与崛起;

我更喜欢家乡的人。清晨,快乐的鸟儿唱着歌,伴随着我一路走过洒满花香的小路。小路上,我喜欢看乡亲父老,彼此友好地招一招手,亲热地拍一拍背,亲切地问候两句;来到学校,走进洒满晨光的教室,我喜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与老师,大家享受着这最美好的时光。在家里,爸爸妈妈和我一起看电视时,我喜欢爸爸的左手妈妈的右手勾着我的双手组成了和睦的一家子,我们都在笑。

我喜欢我的家乡--龙南,更喜欢家乡的人。

写给2023年我作文【二】

一声响雷在恢弘天际中响起,

震撼着故乡沉睡已久的心灵。

故乡在幸福梦幻中惊醒,

吹散了朦胧迷茫的晨雾。

意气风发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高大宽敞的楼房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焕然一新的家具如同新装在房屋中闪亮登场。

人们骑着崭新的摩托,

奔驰在致富的道路上。

一座座厂房在平地中拔地而起,

隆隆的马达声为故乡的前进鼓足了劲。

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

宛若一条金色的丝带。

一头系着故乡,

一头连着未来,

老人们舒展了布满皱纹的脸庞,

大人们脸上泛起了兴奋的红光。

故乡的气息充满欢声笑语,

愉悦的歌声响彻在蔚蓝天空,

新建的学堂又传来琅琅书声。

凝望故乡的巨大变化,

一个疑问油然而生,

是谁改变了故乡的容貌?

是党,是改革开放,

把故乡打扮得如此多娇!

写给2023年我作文【三】

身边的人许许多多,形形色色。善良的、活泼的、孝顺的、勤劳的……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我的妈妈了吧!

妈妈是个勤劳的人。一大早就出去买菜了,妈妈说早点去买,菜新鲜而且还便宜,说完就骑着车出去了。回来后又忙着去打开水,不一会儿,滴、滴~的声音传来,我知道那是妈妈回来了,赶紧去帮她把开水放好。妈妈也没闲着,停好车就直奔厨房做饭去了。(我们家是做工程的,妈妈得在11点前做好饭洗菜、切菜、做饭,一气呵成。

妈妈很好学。中午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儿,妈妈又缠着我教她做xls工作表了。要么就是问我流程图怎么画、或者word文档里的表格怎么合并单元格。有时候妈妈遇到不会写的或者不认识的字总会来把它记下来问我,一股不弄懂誓不罢休的气势。

妈妈也很孝顺。买了什么东西回家首先让我给外公拿去,然后才会把剩下的给我们一家分着吃。外公听力不好,很寂寞,妈妈偶尔会抽出时间听他说话,减轻他的自卑感。

我爱我的妈妈,勤劳、好学又孝顺的妈妈

写给2023年我作文【四】

中国古代戏曲中“水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词”便是废话,《西厢记》中“开言有语叫张生”,“开言有语”便是水词,没了水词,音韵不谐,听着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经提出将水词编写整理成册,以供研究。

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从舜至成汤以来,强大的民族赋予了华夏子孙细细思考的能力,濡养出如同老者一样耐心的智慧。

从前啊,女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聚拢起花瓣,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其磨成细腻香甜的胭脂;母亲手中的青红翠绿金丝黑线细细缠绕,打出梅花结或是菱形络子;工匠们会为桃木的窗户、衣边的滚子设计上百种图案,只为保证一宅人、物的美。

对美的执着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国人从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华的文化亦是一脉相承,不似意大利,他们从罗马的废墟上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而语言文化却与罗马毫无关联,所以当他们自称为“罗马人”时,拉封丹的驴子笑了。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下的人们对那些细致且耐心的景象视而不见。木心先生在酒馆看见伙计往黄酒中加糖,便感叹江南不在。旧时黄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们已无耐心去细细品味酒中的苦涩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们只得称那些一笔一画勾勒出百子图和年画的人为“他们”时,又有何证据来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子孙?西塞罗说:“我喜欢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华夏的大地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而值此发展腾飞之际,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国,咱们慢慢来。

时下中国,百年来的自卑、自尊、憧憬与焦灼使人们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将到来的一派歌舞升平。我们似乎渐渐失去耐心,失去沉稳,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轮船、高铁、飞机,科技的进步使天涯比邻,经济的签约日益频繁,而谁又能保证,那些“合同”比孔子木车上的典籍更使人信赖?

我们是否还有耐心,冷静地对待发展,放缓“席不暇暖”的脚步,盘点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如果不能,来年祭扫时,牌位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蔼的老人,笑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中国,咱们慢慢来。

1.我眼中的新江苏书信

2.我眼中的新江苏书信范文

3.我眼中的新江苏书信作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