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作文写疫情(疫情为话题的作文)

感触作文写疫情(疫情为话题的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06-04 11:47:22
感触作文写疫情(疫情为话题的作文)

感触作文写疫情【一】

生命,就像一根蜡烛,你可以燃烧它,也可以熄灭它,你可以用生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光彩力。你也可以让生命白白流失,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就拿杏林子来说吧!杏林子她12岁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全身的关节不能动弹,不能走,不能跳。在她16岁时,杏林子悟出一个道理:难道我活下来就是让自己痛苦,让家人承受负担吗?不,我不能这样下去了,我要用快乐武装自己,与痛苦和平相处,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

从此以后,杏林子终于战胜了病魔,她靠着仅仅能够活动,能够写字的右手的两根手指夹着笔写下了几百万字,二十本的作品。她要把自己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白费。

在杏林子写作的过程中,她在腿上架一个木板,用两根手指头夹着笔巍巍颤颤地写作。每写一个字就像顶着千斤重,杏林子付出了许多的汗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杏林子正是凭着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的毅力,才创造了奇迹。看,文中的杏林子是一个残疾人,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的写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是啊,我们要向文中的杏林子学习。不要为自己有缺点而感到自卑,要相信生活,用微笑去对待它。读了杏林子的故事,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自己变得光彩有力。在一生中,我们必定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是,在困难与挫折中,我们不能屈服,要勇往直前。只要不在困难与挫折中倒下,就一定会成功。

感触作文写疫情【二】

看《看见》之前,我先看了本书的简介,当看到“自传性作品”时,我在内心已经把它定性为一个优秀记者的成长之路。等真正看完之后,才发现和我想象的还是有一些区别,这本书以柴静的采访作为线索,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的同时,自己也在一步步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到真正成熟的记者的转化,在她每次的自省当中,又一次次的升华自己。

“看见”,从镜头中看,从每一个人的眼里去看。当我们看到一些事件,往往已经定义上了善恶,往往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而柴静却能够通过镜头,告诉我事实真相并不是想象中的非黑即白,当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决定,在作出决定的背后又经历过什么,抽丝剥茧般的把真相展露出来。

当我看到非典那一章的时候,对我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心灵地震,我从未想过非典是那么的严重。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对非典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每天例行公事一样的探测体温,从来没有想过非典是这么的可怕,可以轻轻松松剥夺无数人的生命。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无数白衣天使站了出来,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阻止了非典的蔓延。

在汶川地震时,远在河北上初中的我都能感觉到震感,更不必说位于震源地区的汶川了,那是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的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在当时,无数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赶赴灾区,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支援灾区。地震灾民就算亲人在灾难中丧生,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

在每次的灾难面前,并不仅仅只有黑暗,在黑暗中,有那么一丝丝的希望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来,慢慢地扩大。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事,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在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上,我并没有对当今社会失望,相反,只有把这些阴暗面揭露出来,社会才会变得更好。我始终相信,什么东西都会慢慢变好的。

在看这本书时,经常能找到共鸣,许多观点直击内心。对人性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出的选择,都是符合自身的利益的。人并不是只有一面,也不可能只有一面,世界上并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在做事上,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下去,行百里路半九十,想要成功,就只有坚持这一条路。

感触作文写疫情【三】

对于柴静最早的结识不是《看见》,而是很多年前的一个演讲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其实这本书在我的书架已经沉睡了很久了,最近闲来无事,无意间在饭后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读完了这本书。

在读《看见》这本书之前,我对有关她的新闻接触甚少,只知道是一位央视的记者、主持人。当时看完这本书,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触动,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纪实类节目《新闻调查》和访谈类节目《看见》。她采访的多是边缘性、尖锐的、争议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语言平静理性但不失锐气,往往能一语中的,直入人心。

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那些当时我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轮廓,如今此书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让我对事件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看法。《看见》一书中叙述了十多件柴静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整本书内容人物鲜活,故事真实,一字一句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很平静的不带偏见的表述着新闻事件,就像一把尖锐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脏,带我们见到最深入最本质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心高高抛起,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新闻里到底是应该关注人还是关注事件本身也或者是事件的背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里非典期间随时面临着生命风险的第一线从医人员;“双城的创伤”里连续服毒自的孩子们;“沉默在尖叫”里长期遭受家暴后夫入狱的女人们;“无能的力量”里默默无闻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卢安克。勇于质疑、尽力挖掘真相,带着理解与尊重的将之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柴静在她的采访中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这个信息爆炸又繁杂的时代,她的新闻既保持着新闻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不带任何偏见的报道,没添加任何的个人主义色彩进去,却又偏偏充满了人味。

最后,我想说柴静是一位有良心,敢说真话的`新闻工作者,她有着犀利和敏锐双眼、坚定与坚持精神。她冷静客观,有着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不怕危险,不向恶势力妥协,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我们需要这样的新闻工作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