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作文高考与去年比难度(今年高考作文考生都写的怎么样)

今年作文高考与去年比难度(今年高考作文考生都写的怎么样)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06-23 01:24:02
今年作文高考与去年比难度(今年高考作文考生都写的怎么样)

今年作文高考与去年比难度【一】

曾几何时,开学典礼上,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响彻了整个中国。历史说,这就是个性。

汩罗江畔,风萧萧,一位老人迎风伫立江头,他宽大的衣襟在风中飘荡,凌乱的头发随风飘舞,他准备把社稷、苍生化作泪罗江边的绝唱。历史说,这也是个性。这种个性让“精忠报国”的信念深深地刻进历史的胸膛,让屈辱的泪水融入了祖国的山川。

“你们村里还有几个共党员?”“不知道!”“难道你就不怕吗?”“要要砍由你们,怕就不是共党员!”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她走向了冰冷的铡刀,走向了人生的辉煌。于是,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得光荣!”在这里,个性被刘胡兰演绎得气壮山河。在这里,历史告诉我们,个性原来是刘胡兰选择的革命事业,是她谱写的壮丽的人生乐章。

某班的班会上,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耐不住“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诱惑,总是想知道山的那边是否风萧萧,林的那头是否草青青。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仍旧“聊发少年狂”,趁着老师不在,他大踏步走上讲台,庄严宣告:“将来的我,能取代比尔·盖茨!”历史又说话了,听,这就是个性的宣告。什么是个性?也许我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不过,我知道,在我的词典里,痴迷不是个性,盲目更不是个性!个性应该是浩瀚海洋中的`航标灯,是漫漫长夜里被渴望的黎明,是洞察万物的理智,是一生一世的追求。个性,它能使司马迁将屈辱的泪水融进笔端,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它能使徐悲鸿挥笔画出《八骏图》;它能使一介匹夫执著追求,能使一代伟人奏出使民族昌盛的乐章。 个性,它跨越了时间、年龄的界限,它高扬理智、坚毅的大旗,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对于个性,我的思索便是如此。豁然间,我的心胸开朗了,原来我也有个性。

今年作文高考与去年比难度【二】

在我的观影史上,最好的电影都是西方的,后来韩国的一些电影不错,越来越好看,但自从我198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却是:还没有到能够看的程度。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小时候看过些描写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电影,比如《小兵张嘎》之类的(我们小学的一位长着娃娃脸的小女生还被选中在电影里出演一个群众演员——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电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个样板戏,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见过的奇观是:为了一个电影的评价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开会定夺(以大庆王进喜为原型的《创业》。你能想象美国总统副总统开会定夺一部好莱坞电影能不能上映吗?那个时候大家完全没有电影可看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改革开放之后我去了美国,回来后看到中国有电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传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国际电影节得奖了。我把近年来的获奖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的,一类是现实主义的,前一类如张艺谋的电影;后一类如贾樟柯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经达到了电影艺术的巅峰。然而,不客气地说,属于商业电影范畴的各种类型片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像郭敬明韩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专业导演做的,只能说是蹒跚学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锦华,问她对《小时代》的评价,她老实不客气地对我说:你别跟我提这个,那根本就不是电影。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类型片还没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来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剧片,票房动辄过亿的都是这类,中国观众对于宣传教育片的反弹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除了喜剧片,严肃一点的全都无法接受,没人看。记得《万箭穿心》上映前,营销忽发奇想,想让文化人来帮助宣传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后想句宣传词。我看后觉得非常好,想的宣传词是:这是曹禺《雷雨》之后最好的一个悲剧。没想到被他们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传语中出现“悲剧”二字,票房就完全没指望了。难道中国的观众已经完全受不了任何严肃和沉重的话题了?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严肃主题的现实主义影片还是在艰难地发展着,我们看到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绘了一个普通的人际关系,一个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过《七月与安生》之后,我欣慰地感到: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准了,而且已经相当好看了。影片描写的是两个女孩的友情,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以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悲欢离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验着她们的友情,她们的友情命运如何?是中断还是延续?最终是个什么结局?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带着这个悬念,从头到尾,不能释怀。一个剧,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这部电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节让人觉得合理、合适、合乎人物关系的逻辑。就像沈从文有一次所说的,写小说的秘诀就在于“合适”,这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国的电影观众除了被宣传受教育和无厘头搞笑之外,也会慢慢成熟起来,而成熟起来的观众需要思考,需要感动,不仅需要被逗笑,还需要跟着剧情流泪,需要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引起共鸣的作品。就像那些得奖影片可以被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一样,类型片中也有这样两类:在那些悬疑片、喜剧片中,其中的情节都是人一生也不会碰到的事,其中的人物也是人从来不会在现实中遇到的人,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电影。而我相信,人们绝对需要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经历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就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

所以我想在这里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的电影真的能看了。

今年作文高考与去年比难度【三】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看见那么多学生仍然在平时午睡的时间里临阵磨枪,心情颇为复杂.自己也经历过高考,也是从那座独木桥上闯过来的,当时的想法依然清晰:似乎是非过此桥不可,除此再别无选择.但现在看来......(嘿嘿坏笑一下,至于我在想什么,猜猜好了.

曾做过5年老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是祖国教育战线上的一名逃兵.也曾经为当初的逃离很是窃喜过一番.

虽然做学生、做老师的日子渐渐远了,但留下的后遗症是:时常梦到,很多题目做不出来,白花花地空了一大片,时间到,铃声大作,即从梦中惊醒。后来再碰到这样的梦,就提醒自己:在做梦,在做梦,考不出好成绩无所谓,但依然莫名其妙地担心、害怕……

我不知道和我有着同样经历的人有多少,但决定从人民教师的队伍里向左转或向右转既而悄然离开的时候,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充分的理由,那就是,尊严像粉笔一样一点点地消耗掉,那些飘落的白色粉尘,像是一场场雪,最初所认为的“意义”,在漫长的冬季里迷失。我发现我能教给学生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那些东西日渐苍白,我已经不适合再站在这个讲台上了。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国情的国家,高考只是古代科举的翻版。“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却也是现实。教育年年在改革,高考年年在考,学生们年年在拼命,家长们年年暴跳如雷。看着校园外那么多比自己的小孩还急的家长,我总在想,多年以后我会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会不会和自己的小孩一样在无休止的考试鏖战中夜夜惊魂。

没有请教过相关的权威人事,对于教育的状况略略地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西方的教育方式在于注重学生真实的素质培养,考试或测试的出发点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他们会让学生亲身去经营农场,在做中学,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庄稼成熟的同时,学生也在速度更快地成长。而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至于学生真正学到什么东西,有什么用等等,还是交给火星人去思考吧。在中国人的逻辑和判断里,考试能行=全部OK,全部OK的意思就是“完事大吉”。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考,家长只管催,典型的横向三段论。三部分人达成的共识是:100分万岁。如果达不到这一目标,老师难做,学生伤心,家长难过。至于高考成绩更是事关重大,比GDP权威,仿佛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其实细细想来,做中国学生很简单,只要记忆力好就成。记住老师的教诲,家长的叮咛,主要是记住乘法口诀表、元素周期表等一系列表格及一大堆公式、定理、公理;饭前背首唐诗,便后记几个单词;把历史事件、历史年代写额头上,洗脸的时候也能看两眼;把吃菜看成是化学方程式配平,偏食不行。还有看《西游记》的时候记得总结一下唐僧那段紧箍咒的段落大意;看《机器猫》的时候要刻骨铭心地记住,康夫被大熊痛殴,就是考试不及格的后果。

在我教过的学生当中还真不乏喜欢考试、心理健康的奇人,这就另当别论啦!

王小波先生讲过:“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还盼着变聪明。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顺着他的话说,我更反对在自己假装愚蠢(或者真的就不大聪明的情况下,去逼迫别人一起愚蠢,最后弄假成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