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 迷恋 作文(回忆曾经的往事作文)

曾经的 迷恋 作文(回忆曾经的往事作文)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3-06 03:48:18
曾经的 迷恋 作文(回忆曾经的往事作文)

曾经的 迷恋 作文【一】

看着书中的每一页,在不知不觉中带你走进了“生命化教育”。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书中20位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用他们敏锐的触觉、细腻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发现。我可以很明确的说,读了《迷恋人的成长》,你心中就充满了对“生命化教育”的信仰。正如书中那句;“我们应该时时将自己置于生命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生命,为生命中的平凡而欢欣鼓舞,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用自己的率真、坦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书中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亲情作了大篇幅的诠释,比如对母爱的诠释“母爱,像一朵云,虽然离你很远,但却无形的守护着你的每一片天空;母爱是一排篱笆,虽有疏漏,但却无微不至地保护着你的一片土地;母爱,是含蓄的,是执著的,是浓于!”而这些都必须是真情的流露,正如“宁要缺陷的真实,不要虚假的完美。”道出了一切情感的真谛:真诚!

张文质老师在“生命化教育”中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1、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2、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3、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

4、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开始;

5、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开始;

6、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开始;

7、从期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开始。

轻轻的合上,而另一个教育世界却在我的世界打开。“生命化教育”留下的智慧不由的在我脑中激荡,从他们质朴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一个个对学生充满热爱,对教育充满热情,教学充满人性的教师;从他们身上,我那样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那样亲近地触摸到生命化教育的灵魂。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把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教材感悟如诉衷肠、妙语连珠、激扬动情地与学生的思想碰撞时,学生才会被教师的智慧吸引,被他的情趣感化;当学生情感波涛澎湃、按捺不住时,他就会变得聪慧、活跃、热情,就会因体验到学习成就而摆脱拘束尽展个性;学生自我个性的展示又给教师增添灵感。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学生的美好情感被调动起来,才会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才会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心社会,关心别人的美好愿望,去开创幸福的人生。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读这本书,读“生命化教育”,它会让我们又一次感到脉搏的有力搏击,感受到激情的涌动飞扬,感受到教育的希望与美好。那种对生命意识的尊重,会使你在潜移默化的被“生命化教育”感动,同时又悄然的把“生命化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信仰。

我们应该时时将自己置于生命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生命,为生命中的平凡而欢欣鼓舞,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自己的率真,坦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我们就会拥有更宽广敏锐的心灵。就会拥有生命的气息。而拥有了宽广敏锐的心灵,拥有了生命的气息,我们才能常常感动,常常饱含生活的热情。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点燃生命。

曾经的 迷恋 作文【二】

打开课本的第一页,我就被它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住了——《生命的作业》。我从来没有去想过什么是真正的生命,更不知道生命也可以是有作业的。我一口气读完全文,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化成了另外一种的色彩。

因为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当那位教师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拥抱你自己的父母,并说爱他们。全班65位学生只完成了5个。而我又何曾拥抱过自己的父母呢?我想起了自己踏上师范校门的那一日,是父亲提着那一大包又一大包的行装,骑着那辆跟随着父亲大半辈子的自行车送我到门口,我噙着泪,一句话也没有说。要说的好象很多,却找不出一句话来。哪怕是一句最简单的话也好啊!可是,我终究还是没有说。

作为一名教师,我又该给我的学生怎样的拥抱呢?那一日,一位学生因病请假了三天,我从来没有觉得少她一个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而我也从来没有表达过,也许是因为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吧。病痊愈后,她第一次出现在班级里,当看见她的第一眼,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兴奋,那时我才懂得拥有自己的学生其实就是一种幸福。我给了她一个深深的拥抱,告诉她我是那么的渴望她的到来。后来,她告诉我,我的这个拥抱令她终身难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自己的父母,难道不可以从爱自己的学生开始吗?当她不开心的时候,给她一个拥抱,与她共

同承担痛苦;当她开心的时候,给她一个拥抱,和她分享幸福的喜悦;当??

我放下手中的书本,因为我感到此时给我的妈妈一个拥抱,比任何一件事情来的更为重要。

曾经的 迷恋 作文【三】

《迷恋人的成长》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20位一线教师的课堂发现。质朴真实的文字里记下了人生中某些精彩的体验,有智慧,有激情;曾经历,曾感悟??捧起这本书,托起的不是几百页纸张的重量,而是一种生命厚重感的触动。

无论从哪一页打开,都充满了对人的成长秘密的感叹和眷恋。翻开第一页看到目录后,“生命·爱·幸福”这三个人人追求的字眼瞬时勾起了我的兴趣。带点好奇、带点兴奋的我翻到了92页开始欣赏起来。待我认认真真的将每一字读完之后,我能真切的感受到林老师从教十几年后的真情吐露。“理想的课堂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她左右。林老师分别从“真”、“善”、“美”这三点阐述着自己的亲历故事。

曾经的 迷恋 作文【四】

我的老家在福建,那里有个有名的地方叫武夷山,非常美丽,我去的多,渐渐在我眼里,只有它最美。

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很美,在暑假里,我和哥哥、妈妈、爸爸又一次来到武夷山完,一进门就呼吸到一阵清香,你看;小鸟在枝头歌唱,你看!蜗牛好像在比赛跑步,看起蜗牛慢吞吞的走着,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最喜欢的就是漂九曲溪了。十二时二十分,我们从二号码头上了竹排。九曲溪共有九曲十八弯,五曲和四曲之间有悬棺(本来,我以为悬棺是悬崖上有光芒,可笑把^_^)。主要景区有:“上下水龟”、“仙掌峰”、“大红袍”、“玉女峰”、“白云岩”、“仙钓台”、“并莲峰”、“玉柱峰”。

关于玉女峰有一个传说呢:玉皇大帝有三个女儿大姐爱漂亮,二姐爱苗条,三姐爱抱孩子,有一天大姐犯下了天条被贬下凡间。在贬下之后她碰到了一个大王,她就被那个大王迷上了,他们就产生爱情。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就造了个铁板怪,让他们永远见不到对方。有一天王母娘娘在南天门梳头,发现他俩生不如,她非常痛心,就把梳头的镜子扔了下去,变成了河流,让他们可以看到对方。

我们上了竹排马上穿好救生衣,排马上就前进了。我们边听着排公的讲解边欣赏两边的景色。来到五曲我仰望着悬崖峭壁,忽然,我发现有一堆烂木头在石壁的洞里,“妈妈,我看见悬棺了!”我急忙大叫起来,妈妈抬头一看,也发现了悬棺了。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我们马上就要到终点了!

曾经的 迷恋 作文【五】

拿到书,首先被标题所吸引,《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文章由一个个案例所组成,一个个质朴的文字记载这这二十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的感悟、惊喜、智慧与激情,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用心,我看到了他们的智慧,我看到了他们的机智;每每看到一段,总会不由自主地联系到自己的教学中,或为之惊叹,或产生共鸣。

文中曾多次提到“生命化教育”,初次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呢?从书中我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在文中,张文质主编对“生命化教育”一词做出了一个的解释,——“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他在“生命化教育”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2、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3、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

4、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开始;

5、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开始;

6、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开始;

7、从期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开始。

这本书中每个事例都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却,每个老师都对“生命化教育”一词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中的陈以婷老师在自己的“感受‘生命化教育’”中,做出了这样的感悟:真爱、尊重、关注、赏识、等待、宽容、机智、幸福……在等待这一小节中,她提到了:文中说“‘等待’意味着我们相信‘被等待着’一定会抵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觉醒的过程’,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等待。”另外,书中还以一名教师的示范课举例说明。

这个事例给自己的感受非常深刻,因为不论在小学时期,还是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体差异各不相同,这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宜淳是我们班上年龄偏小的小女孩,刚来班上的时候总是爱哭鼻子,胆子特别小,做任何事情都显得非常不自信;在小班的整个上学期,她一直都属于“默默无闻”型;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发现其实宜淳的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她的生活自理特别好,她的绘画能力特别强,做事情很细心等等,针对这些优点,我们给予及时的鼓励,给她自信,慢慢地,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她愿意主动跟小朋友交流了,她愿意把自己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了,上课的时候总是能看见她高高举起的小手。现在的她在班上可能干了,能做小老师了,她的作品还在我们班开过个人画展呢!所以,我们要及时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正如林美老师所说:“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是自由的、有活力的,生命是富有个性的。教师只有学会等待,坚信‘总有一天你会学会的’,才能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所以,不论发生什么事情,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等待可以让我们在变得更加成熟,等待是一种智慧,它会让我们在这条路上更专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