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像写作文的人(说话像作文的人)

说话像写作文的人(说话像作文的人)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4-16 19:18:16
说话像写作文的人(说话像作文的人)

说话像写作文的人【一】

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有的人把嘴巴的功能的次序颠倒了,嘴巴的第一功能本来应该是吃饭功能,然后才是说话功能,至于这两个功能的先后顺序我想是毫无疑问的,能有不吃饭而成天喋喋不休的人吗?没有;能有不吃饭就能侃侃而谈而且激情昂扬的人吗?没有;可见,吃饭是嘴巴的第一功能应该毫无疑问的了。然而,颠倒过来以后的嘴巴功能变成了什么,傻子都会明白,第一是说话,第二才是吃饭。颠倒过来的次序似乎有精神主义者的高尚之誉,不像我的观点容易落得个物质主义的庸俗之辈。然而我们都是容易上当的人,因为我们人类最大一个缺点就是虚荣心,这个虚荣心害人不浅。本来自己要活着,就先要吃饭,本来是个简单的问题,却因为有了虚荣心的支配容易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于是就有了大多数的共识:那就是说话在先,吃饭在后。对于这个问题,因此我们老祖先就留下很多:“祸从口出”,“静坐莫论他人非”,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就张贴着一幅“莫谈国事”的标语。可见,说话问题着实在先,因为你的嘴巴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吃饭问题。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也谈的是说话问题,故事讲得是一个富人家里添了孩子,满月之际,亲朋好友都拿着礼物前去祝贺,其间,大家都说了吉祥祝福的话,无非是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然而很不幸的是有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却说了一句:“这个孩子将来是要的。”结果就遭到了众人的谴责,主人也把他轰了出去。故事完了,鲁迅先生总结说:说孩子要的倒是真话,因为还从来没有见过不的人,倘若有,那地球上早都站满了人。而说孩子“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的虽然好听,但是就不一定说的是真话。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那样的好运。然而事实上说话的结果呢?说真话倒被赶出家门,没得吃上主人备上的宴席;而说假话的呢?却成为主人的座上客。这个故事倒是非常经典,也能够充分为人们说明嘴巴的功能:不能不是说话在先,吃饭在后,因为倘若不会说话,连得饭都吃不上。可见老祖先的经典言论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倘若为了吃饭而说话,说一些假话,奉承话,讨好话,谄媚话,动听话,这于听话的人而言,也就不见得有多受用,甚至还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被“捧”。《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大概连几岁的小孩都知道,狐狸说的话好听不好听,自然很好听;乌鸦的歌声美不美,自然不美;但是受骗的乌鸦还是喜欢听这样的话,结果他一张嘴巴,嘴里的.肉就掉到狐狸的嘴巴里了。这个故事讽喻的道理很浅显,讲假话的狐狸骗到了美味,喜欢听假话的乌鸦反而受到了愚弄。原来为了吃饭而说的话不见的都是“真话”,这于听着的乌鸦而言是有大教训的。如果乌鸦仅仅是只有一口肉,受到欺骗后也许就能马上明白狐狸的险恶用心,以后不再上当听狐狸的假话;然而倘若乌鸦有很多肉,就不一定在乎,说不定自己一高兴,还会专门到家里再衔来一口肉赏赐说假话的狐狸。可见,说假话终究是为了吃饭,而为了吃饭说的话就不一定是真话了。

然而我们终有不为吃饭而说假话的仁人志士,这些人为了自己国家的强大,为了自己民族的复兴,敢于趟真言,揭时弊,以笔为剑,直刺丑恶的咽喉。他们的文章或为匕首,或为投枪,或为手术刀,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他们无疑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他们,和那些说假话混饭吃或者只要不说话就能有饭吃的人像比较而言,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他们因为说真话不仅丢掉了饭碗,甚且有的丢掉了性命,但是他们为人民而言,为国家而言的精神却永远被人民深深地记住,他们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丰碑,成为民族的良心。

倘得社会的进步,就不能不说真话;倘得民族的振兴,就不能不听真话。还是回到开始的议题,嘴巴的功能就是一是吃饭,二是说话;而不是一是说话,二是吃饭。如果坚持一是说话,二是吃饭的认识,难免要惹上说话是为了吃饭的嫌疑的。倘若有的饭吃,有的话说,说了真话还受到欢迎,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好的社会了。

说话像写作文的人【二】

曹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留给我们一个红楼幻梦,而我在大观园里游荡、徘徊,空发出感叹,不为“宝钗合婚,黛玉归魂”的悲剧结局,不为金陵十二钗的悲惨下场,只为两个小人物的两种结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灵巧招人怨,寿夭皆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在大观园形形色色诸多人物中,晴雯虽着墨不多,出现时间不长,但她恐怕是不引人注目都不可能。作为宝玉房内四大丫环之一,她锋芒毕露,不仅因为她非同一般的美貌,更是她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小丫环偷东西,就连平儿这个不在宝玉房内的人也懂得息事宁人,照顾大家颜面,偏偏妥善处理后,尚处重病中的晴雯一得知,也不管任何人(包括宝玉的劝阻,坚持揭露并把小丫环赶走。有人说她刻薄,说她倚大欺小,但其实她只是恨铁不成钢啊!处在卑贱的地位,她却嫉恶如仇,她希望她的姐妹们能够洁身自好,不要落人话柄。她的本意是好的,只是采取如此极端偏激的方式,让自己病上加病,又平添园中多少双敌意的眼睛。

最后在大观园的检查中,不就有人在王夫人耳边多说几句,“就看不惯她那荡样”,“穿红抹绿,这是给谁看啊!”王夫人是以晴雯太过美丽、举止不端的罪名将她赶出园,但若不是她平时待人处世太过偏激,太过直接,不顾别人颜面对做法,又怎会招致最终落得个虚名悲惨去的结局?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同为宝玉房内四大丫环之一的袭人,与晴雯却是另一个极端。袭人做事举止得当,待人处事总是谦恭有分寸,无论对贾母,对宝玉,对园内众位小姐,甚至对下面的小丫环,她总是处处为别人考虑,因此就连王夫人也对她另眼相看,放心让她伺候宝玉。在那次大观园的抄检中,也正是她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她免遭。

只是,她谦卑太过以致没有自己的原则。宝玉出家后,她下定决心终身守节,却因没有名分而不能得偿如愿。她决意殉,念及贾府的恩情,她不想给贾府添乱;到哥哥家中,想到哥哥对自己的好,不忍添愁;等到嫁人后,又因在新婚之夜新郎对自己的好不忍让他人财两空。最后就这样过完一生。我不知她是否会幸福,是否会想起自己当日的誓言而痛心不已。

悲晴雯,待人太过尖锐以致丧命;叹袭人,待人太过圆滑以致失去自我。她们都没有把握好一个“分寸”,以让自己安然无事又能保持自我。这是两种不同的悲剧,其根源却是一样,让人叹惋,让人深思。

说话像写作文的人【三】

有一种分寸,需要我们把握,这种分寸来源于人类的道德,告戒我们不能触犯道德的底线;有一种分寸需要我们把握,这种分寸来源于国家法律的规范,规定我们不能触犯法律准则;有一种分寸需要我们把握,这种分寸来源于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把握分寸,就是要我们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思考社会,面对人生。

与他人相处,行事处世,要把握分寸,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当刘备寄于曹操篱下的时候,每天只是在菜园种菜,在田中小憩,给别人一种胸无大志碌碌无为的形象。这样,终于使曹操放松对他戒备。后来,刘备借口平定地方叛乱,请求曹操给他一支人马,趁机逃走。试想,如果刘备没有一定带兵打仗能力,曹操能给他军队吗?如果刘备不是隐藏了自己的大志向,曹操能放松对他的戒备吗?刘备正是把握好分寸,拿捏得当,时刻小心谨慎,才会有日后的的蜀国。反观关羽,心高气傲,在行事处世上把握不当,傲慢无礼,会见东吴使节竟然动了念,以至客观上破坏了孙留联盟,最后自己败走麦城,身人手,毁英名于一旦。所以,在分寸的把握上,需要时刻警惕,用心面队,认真把握。

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分寸,不能越过。一代名臣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压迫与利诱下,不能在百官面前揭露其篡改圣旨的阴谋,竟然与他同流合污,害忠良,自己最终也被处以腰斩。李斯的下场,正说明在原则和利益的面前,如果把握不住分寸,不仅仅害了自己,更能乱国害民。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金钱和美女面前,没有能把握分寸,贪污腐化,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见,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面前,我们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坠入万劫不覆的深渊之中。

做人难,处世难。可是,如果我们把握好分寸,不论和他人相处,还是自己独处,只要我们不因为强权压迫或者诱惑而失去分寸,不迷失自己,有自己的原则,有做人的底线,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么,做人处世何难之有哉?

把握分寸,将社会责任置于脑海中,勇敢地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

把握分寸,将法律铭记于心中,拒绝各种违法利益的诱惑。

把握分寸,将天地乾坤扛在肩头,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说话像写作文的人【四】

一进门,一股清新的空气,带着微笑迎面扑来,让人惬意。那一簇簇,一片片黄绿相间的花儿,散发着馨香。一路上,沉睡了一冬的小草娃娃摇晃着尖尖的,绿油油的身子,好奇地张望着,小草中间藏着的野花,仰着小脸儿,动情地望着这个世界。

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棵大树下。忽然,一只小鸟在树下“唧唧唧唧”地叫着,哦,原来是一只饿坏的小鸟。这时,太阳公公发出了刺眼的光芒,仿佛在提醒我:“快救救小鸟,快救救小鸟!”我小心翼翼捧起小鸟,把它轻轻放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我赶忙从书包里拿出我带的饼干和饮料,把饼干放在地下压碎,再把饮料水倒在瓶盖上,慢慢地我把饼干和饮料放在小鸟的旁边,小鸟可真有趣,吃一口饼干喝一口水,渐渐地小鸟把东西全吃完了。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开心地笑了。

小鸟吃完后,我小心地把小鸟捧在手中,把手轻轻地一放,小鸟便向天空轻快地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小鸟又飞回来了,在我的头顶上拍了拍翅膀,飞了一圈,最后,小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

我仰望着天空,天,仿佛更蓝了,云,仿佛更白了,太阳公公也仿佛在开怀大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