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妈妈作文(优秀英语作文我的妈妈五年级)

卡夫卡妈妈作文(优秀英语作文我的妈妈五年级)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3-13 17:58:59
卡夫卡妈妈作文(优秀英语作文我的妈妈五年级)

卡夫卡妈妈作文【一】

这是一本以“孤独”为主题的国外文学选集。

本书精选收录了尼采、黑塞、梭罗、歌德、卡夫卡、叔本华、泰戈尔等二十六位东西传世名家的“孤独”之作。选文体裁多样,不拘一格;文风斑斓绚烂,或简洁洗练,或晦涩怪诞,或朴实随性,或铿锵激昂。在这里,孤独是求而不得,是永失所爱,是身处异乡,是卸下伪装;形形色色的孤独,既可怕,又可敬,既可憎,又可亲。每一种,皆源自作者独特的视野;字里行间,尽显数世纪理想知识分子对“独”的无畏探求和对“我”的不朽应答。

孤独的路上,可以孤单漫长,也可以装点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安静而孤独。

黑塞说“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孤独,是哲人们共同的感悟,唯叔本华将其阐述最为精炼、深透。于我凡人者,喜欢,则享受之;恐惧,则避免之,但孤独最终是所有老去之人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真实的自我,实实在在的做着自己,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也许内心忧郁却并不空虚,是一种自我和本我的狂欢;而空虚的人,害怕孤独,一刻也静不下来,只得在与人的交往和‘狂欢’中忘却自我,麻痹自己,使自己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感受和体会内心的空虚,可是一旦安静下来,顿时空虚无比,倍感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如果爱自由定喜孤独。因任何一个不论大小的集会都需要么去克制、要么去迁就、要么去忍耐,固自由消失。

阅读一个个关于孤独的故事,或是诗歌,内心无比平和,好像回到了那时再看瓦尔登湖的心境。喜欢孤独的原因,多为寻求灵魂的自由——唯有独处时,方能回归最真的本我。于独处中汲取的快乐,无关他人,却通向幸福之路,愿你享受孤独带来的盛宴。

孤独的人未必伟大,伟大的人大多孤独。

当开始享受孤独,内心一定很强大。

卡夫卡妈妈作文【二】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把《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看完,很有感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围绕如何面对孤独、找回自我而展开思考的书,采用实虚两条线交织写作,现实与虚幻相结合。有些章节看不大懂,可不管如何,该书主人公15岁找回了自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书中对图书馆的描述、音乐的诠释和对自然的向往,是我尤其喜欢的。作者花了一些笔墨写图书馆,那真是令人向往的地方,那么静谧。我想像中的图书馆就是这样的美好,也是我长期寻求的场所。看到这段描述后,我居然做梦也去了这样的地方,徜徉在村上所描述的图书馆中,时而看书,时而弹钢琴,时而喝喝咖啡……

作者对音乐的诠释也是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如写到贝多芬的巅峰之作《大公三重奏》,据说该曲子是当年贝多芬为自己的挚友而作。书中的小人物星野,一个无所世事不求上进的小青年偶然听到这首曲子,给他一生带来很大影响,从此决定洗心革面,找回自我,足见音乐的力量相当强大。

最想提及的是,15岁的少年田君卡夫卡,很坚强很勇敢。虽是离家出走,但终归还是找到自我,追求到自己所想要的强壮——那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不是用于反击外力的强壮,而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和悲伤等等种.种情况的强壮。而我在这点上是相当欠缺的,也是需要好好培养、历炼。

卡夫卡妈妈作文【三】

昨天,我观看了今年《变形记》的第一期节目——《山路弯弯》,故事的讲述了在城市里生活的少年李锦鉴不爱学习,因上课看漫画书不服从管教打伤老师,回家后玩游戏,妈妈为保护他的视力关了电源,他又把妈妈打到,看到妹妹不顺眼,又把妹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真是一个人见人烦的小霸王!而生活在广西山村的韦志忠兄妹生活虽然贫困,但是他们互相关爱、互相照顾,非常懂事。

《变形记》栏目组决定把李锦鉴和韦志忠兄妹互换,让他们到对方的学校和家庭体验生活。

就这样,李锦鉴来到了韦志忠兄妹上学的上镇小学,这里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孩子们上完课得自己做饭,吃饭还是三四个人一个饭盒,为了照顾李锦鉴,校长特地给他准备了一个新饭盒。还是因为不服从老师管教,李锦鉴掀翻了课桌,扔了饭盒,还打倒了好奇的低年级同学,他在上镇小学的第一个朋友“小绿”都被他骂哭了。放假回到韦志忠的家里,李锦鉴拒绝了韦爸爸特意为他准备的晚饭,自己搭帐篷睡在了外面,韦志忠的哥哥韦志升为了照顾他,只好在外边陪了他一宿。但李锦鉴意外从韦志忠的伯伯那里得知韦爸爸可能患有白病时,他很焦虑:为什么不去医院看病?工作人员告诉他看病需要钱,而韦家哪里能拿出看病的钱?就这样韦爸爸每天一强忍疼痛支撑这个缺少母爱的家,三个孩子吃、穿、上学都需要用钱……就是这个身心交瘁的爸爸,给他买药、买那里最好的凉鞋,看着这个衣着破烂的爸爸,李锦鉴被深深地打动了。

后来,李锦鉴到“小绿”家里作客,看到“小绿”的外公和村里老人们在开山修路,但得知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时”,李锦鉴彻底转变了,他加入了修路的队伍。

再次回到学校,李锦鉴甚至担任了学前班的老师,教孩子们唱歌,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耐心的照顾哭泣的小朋友,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李锦鉴——李锦鉴变形成功了——在最后离开时,他跪求韦爸爸和他一起去医院看病,并确诊韦爸爸没有患白病。

现在想想我自己,和所有小朋友一样爱玩游戏,一玩就天昏地暗,不愿意停下来,遇到不高兴的事就大发脾气,甚至骂人打人,在学校门口我也见过许多小朋友跟家长大喊大叫发脾气的,这是我们身上的“魔”,我想我一定能够战胜它,像李锦鉴一样变好,做一个懂得爱和责任的好少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变形”吗?

卡夫卡妈妈作文【四】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若是在上高中之前,看到这样的开篇,我定会觉得作者开门见山的手法的确留下了不少悬念。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总认为它有些突兀和荒诞了。

就是从这天马行空的文字中,我读出了人性的懦弱、变质的亲情和惨淡现实的社会。当变成甲虫后,格里高尔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样子是否能被他人接受,不是自己的生活会不会发生变化,而是该怎样起床去上班、该怎样向上级解释迟到的原因、会不会因为下岗而影响到父亲的债务。

失业在家,格里高尔过着甲虫生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他的善良让人感动的同时,也令人同情。要受过怎样压迫的人,骨子里才会有如此懦弱的性子?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里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内,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耐心,他痛苦、无助、迷茫、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了。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

格里高尔的无疑是一种解脱。他的家人“得救”了,他们再也不会看到这只可怕的甲虫。而他自己也不用再为妹妹的梦想、父亲的债务和一家人的生活内疚。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家人们为了庆祝他的而出门旅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卡夫卡妈妈作文【五】

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

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两点。

第一,人是自私的。但很多时候的自私都是单纯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这一家人的联系程度在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也慢慢疏远,主要体现在对格雷高尔还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犹豫上,当家庭的顶梁柱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后——

父亲:从回家后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自己的儿子由可以说是家庭的骄傲变成了一只可笑的甲壳虫后,他是生气的,甚至用苹果扔他,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舍,所以没有主动说放弃他,从本质上,他对家庭的爱是霸道的,一些情况看还是有限的。

母亲: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爱自己的儿子,而且不愿放弃,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没有主见,而且她的这种爱中更多带有一些无知,是她没有像格雷高尔的父亲和妹妹一样认为他永远是只虫子了,她还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再变回人类,所以说她的这种所谓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认为格雷高尔有可能变回人类他们还有可能变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础上的。

妹妹:这是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尔变成虫子后她是最关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她内心也许挣扎没几天后就认定格雷高尔就是一只虫子了,而她照顾格雷高尔出于自己内心的一是她觉得该照顾他,二是她觉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担起一部分责任,她的这种照顾并不是纯粹的对哥哥的爱,某个角度看是参杂着自私,从文中家里来了房客在听她拉小提琴的时候格雷高尔跑出来了,她委屈夹杂着愤怒,并且第一个提出放弃对格雷高尔的照顾中就可以看出。

我想这三个形象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中的形象了,这三种自私也是最常见也最不被人当作自私的自私了,这些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无害的,但是又都是那么的伤害人——在格雷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

第二,爱到底存不存在。

格雷高尔是很爱自己妹妹的,包括要为她提供高昂的学费去音乐学院,包括其实她的小提琴拉的并不好但是他却觉得很好听并且很陶醉,妹妹对他也是最照顾的,从他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便每天给他吃的,帮他打扫房间,他为了不吓到她便用毯子裹住自己的身体,起初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副温馨又悲惨的故事。

可是谁也想不到最后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的正是妹妹,让格雷高尔放弃活下去的想法的也是妹妹。我觉得卡夫卡并没有想表达一种真正的爱该是怎么样,而是告诉我们这种我们平时见到的爱,在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会毁掉一些东西。

我觉得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人性有很多缺陷,尽管我们抱有美好的幻想,但当现实出现,也不要轻易去责怪和赞美它。

卡夫卡妈妈作文【六】

暑假里的一天我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束,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动弹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发下,动弹不得。

《变形记》,以一种绝望的笔调开头。主人公哥里高尔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还不够绝望吗?我以为这就是最绝望的事。不单单如此,绝望之中还有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一家人的惶恐。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接受。习惯了就好。到这里,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感到了一阵阵的温暖。哥里高尔也很了解自己的情况,默契的配合着。全书开始时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片面,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不过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终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比如他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大甲虫,开始喜欢吃一些腐烂的事物——绝望终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又对曾经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现在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从结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种感情。哥里高尔在挣扎中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哥里高尔妹妹的跳跃中,哥里高尔被忘记了。不,这个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启发。使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人性的险恶,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会是一生的,希望自己能够多读些这样的好书。

卡夫卡妈妈作文【七】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尤其写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结尾格里高尔在挣扎中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格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在读完了《变形记》之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亲情的力量远远不如利益的驱使下人性的各种需求大。且不说格里高尔刚变成甲虫时父亲的憎恨和母亲的冷淡,因为在那时他还有小妹的关心和照拂。这无疑是他所忍受着的充斥着非人的待遇和歧视的悲惨生活中唯一一抹足以支撑他挺下去的温暖阳光。格里高尔无疑是一个有极大责任感和包容心的人。他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却因为变成甲虫而受到一系列他所珍爱和呵护的家人加诸于自身的苦痛。但他却依然设生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寻找让自己可以宽恕的理由。但那弥足珍贵的兄妹情却在妹妹的自私和时间的催磨中渐渐变味,最后消失殆尽。他的世界从此再也没有可以支撑下去的信念,于是他了,如秋雨后零落成泥的枯叶。

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全面的。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锐、彻底。正如中国的俗话所说:久病无孝子。而变形记的成就则更是因为它所体现的时代意义。

在卡夫卡冷漠的笔下所呈现的灰黑色的世界里,资本主义腐朽的精神内核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人性的各个角落。它从表现这一个方面来说,没有《欧也妮。葛朗台》如此鲜活的辛辣讽刺,却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隐晦又“随风潜入夜”般的丝丝透入骨髓。格里高尔深沉的哀怨凝结在他们最后发现它时眼前干瘪的甲虫尸体,又在文末“他的妹妹第一个跳起来,舒展她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中化为一声无声的太息。

人性的扭曲和分崩离析由于想象而有了成长的空间。这部象征主义的小说构得相当完美。读完《变形记》,心情有难以抑制的压抑,但却没有喷薄而出的怒意。它透过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只属于卡夫卡的精神内核,让我们更深的了解到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更清晰的剥离出人性的复杂。

卡夫卡妈妈作文【八】

其实写读后感这个念头是从看《百年孤独》开始的,但是无奈实在没能看明白那本书。单单是无穷无尽的阿尔卡迪亚和奥利雷亚诺们就已经让我绞尽脑汁,更别提其中对我完全不了解的拉美历史文化的种种象征了。

《海边的卡夫卡》的情况也并不好到哪里去。虽然对整个故事的脉络大体还是明晰的,却还是感觉什么也没看懂。书里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充斥着隐喻,但翻来翻去也没能理解隐喻的究竟是什么。

即算如此,至少读完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舒服意味着有所感触。

村上春树的书在高三到大一期间看的比较多。对他的小说不是太有感觉,剧情也好,措辞也好,总是有些晦涩了。他的小说里总是充斥着露骨的情爱描写,直接但不色情,似乎每一个行为举止都有其情感上的必要性,哪怕不得不说这类文段总是最抓人眼球的。我偏爱他的杂文,从《村上朝日堂》到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都能感受到他别致的想法思路和复古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正因为他那些有趣而古怪的想法,我对他的文章们也是爱恨分明。

即便是看不太明白,即便是理不清他的隐喻,即便更多的理解可能需要看别人的书评来体会,《海边的卡夫卡》依旧能给我一些触动。触动大多来自于村上春树的文风。我是一个容易受到别人文风影响的人。比如读鲁迅时可能写文章就会偏尖酸刻薄,而看林语堂那段时期也写过一些侧重生活情趣的小品杂文。村上春树最吸引我的,是对话。

在我看来,小说里的对话大致是小说家们自己的内心碰撞,提问,和回答。村上春树的书里,对话往往节奏紧凑,内容直白而深刻。不大像人们真正交流时会有的问答,否则难免引起摩擦。不论是田村卡夫卡对大岛、对佐伯,还是中田对星野,对话里总有一些过分直接的不流畅,和略带玄妙的莫名其妙。这类对话像极了自问自答,乃至于我也会习惯性地以强烈而快速的问答来自我剖析。书里的乌鸦是主角田村卡夫卡的另一个人格,平时指引着他亦或者回答着他的疑惑。但其实里面每一个角色的对话都如同乌鸦和卡夫卡的对话一样,目的都是直指困扰和矛盾。

当然还是得大方坦承地承认,我的资格与阅历确实没让能我读懂这本书。不过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还是能铭记在心:“你是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