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种树如育人的作文(种树作文大全800字)

关于种树如育人的作文(种树作文大全800字)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3-19 01:57:44
关于种树如育人的作文(种树作文大全800字)

关于种树如育人的作文【一】

通过转换视角和地位来思考问题,凡事先问一下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样,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领悟对方的思想与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关于种树如育人的作文【二】

在与家长接触中可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情况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会不会听,能不能听,直接决定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老师的反应。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学生话语的意义,才能适时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师生间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关于种树如育人的作文【三】

欣赏表达是沟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只有与学生对准了音调,他们才会与你沟通,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通过表达来实现的。在与学生表达交流时要充满真情实感,教师可借助“形体语言”,如一个鼓励性的点头,一个赞许的微笑,翘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头表示对学生的爱,这些都能优化交往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和交往。会欣赏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计交往话题,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缚。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沟通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反馈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集体都是由几十个性格不同的孩子组成,每个学生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尤其是班中的后进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厌烦情绪。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个体,既尊重个性发展,又注重集体教育,寓个性发展于集体教育之中,用个体的健康发展带动集体的成长。

关于种树如育人的作文【四】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品格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3)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关于种树如育人的作文【五】

一只铁棒,换了一整片森林。或许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这都称得上是一项奇迹,可是对于牧羊人来说,这就是他用他手中的铁棒一日一日换来的,三十七年的每一天里,他都种下一百棵树,这对于他来说,就像每一天都要吃饭一样平常。

人是有劣根性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自私,之所以人们把这片森林当做奇迹,就是因为自己做不到,用自己的自私,来想象世人都是同自己一样的。因为自己没有三十七年如一日的坚持,所以别人有了,那便是奇迹;因为自己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别人有了,那便是壮举。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们设想着牧羊人遇到了多少多少的困难,我们设想着他为了这份“事业”经历了如何如何的艰辛,可是于他而言呢,他是否真的将种树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呢。我想不是的,种树不是他经历了多少挣扎做出的决定,所以即使跪着也要走完,也不是他克服了多少困难之后坚持的信仰,就算千辛万苦也要支撑。种树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理所当然的行为,他只是选择了以这种方式来继续他无奈无望的生活,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儿,带着孤独绝望的情绪来到一片荒凉的土地,或许他内心深处需要的只是一片生机,一种希望,他只是为了自己在种树,而不是为了三十七年后到来的.陌生人。

世人习惯将孤独和寂寞当做消磨人的利器,所以也自然而然的将牧羊人的孤独当做是他遇到的困难之一,当做是消磨他信心和渴望的利刃。确实,当我们的努力地获得成功后,总是希望能有人与我们一起分享。但是对于牧羊人来说,或许他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他只是在一片不知归属的土地上种着树,他只是日复一日的做着自己的事,不为功成名就,也不为谁的赞扬,世人喜也好,乐也罢,又与他何干,对于他来说,自始至终他为之付出的和他所拥有的,都只是一片森林,而不是森林里的人和森林旁的村庄。他从来孤独,但也正是这份孤独,给予了他一片森林。试想如果他的妻儿在世,即便世道再艰再难,他也能有所依傍,有所牵挂,又如何做到每日与树为伴。以一个不畏孤独,坚持为了世的幸福生活的种树人的身份去崇拜他,才真的是玷污了满山满谷的翠云绿浪。

他只是一个牧羊人,一个将种树当做生活一部分的牧羊人,他是自信的,他自信他能够让这片荒凉干燥的土地生机盎然,同时他也是自负的,他自负的不屑于任何人的认可和赞美。“一片自然生成的森林”是他听过最天真的笑话,或许并不是因为他为世人带来生机而世人却狂妄自大,而是因为在世人的眼里,森林就仅仅只是森林,仅仅只是一种环境,仅仅代表了生机和希望,可是森林对于他来说,却是生活,是情绪,是三十七年的分分秒秒。世人的自私,将一片森林仅看做自己生活的空间,仅当做房屋的天然屏障,世人的自私,将他用一只铁棒换来的整片森林,仅当做“自然”给予的馈赠,仅当做因他们而存在的环境,这才是最天真的笑话。

牧羊人用一只铁棒换一整片森林,世人用一整片森林换一处生存空间,这不是奇迹,这是个笑话。何苦自以为是的用已然自私的想法去揣测他人理所应当的行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