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作文素材(典籍里的中国作文素材第四期)

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作文素材(典籍里的中国作文素材第四期)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3-19 07:10:16
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作文素材(典籍里的中国作文素材第四期)

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作文素材【一】

??库里的争吵作文素材

“唉!”车库一角的摩托车叹气道,“现在我浑身积满了灰尘,又脏又旧,主人连看都不来看我了。”

一旁那辆崭新的汽车听了,得意洋洋地说:“就是嘛!你现在已经跟不上潮流了,不受主人的青睐了!你瞧,我的身体多大,多宽敞,可以坐上四、五个人呢!而你呢,顶多坐上三个人,现在又不允许三人同乘在一辆摩托车上,你还能派什么大用场呢?”说到这儿,汽车不由得得意地吹了一声口哨,继续说道:“要是遇上下雨天,主人骑着你,还不得淋得像只落汤鸡。坐在我身上就不一样了,主人一点儿雨也淋不到,还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呢!”

听了汽车的这番话,摩托车伤心地呜呜哭了起来。

电瓶车连忙劝他说:“老兄,不要伤心。我和你还不是一样的命运啊。想当年主人一年四季都骑着我去上班,没有我,主人寸步难移。可现在呢,我被丢在角落里已经多年了,主人瞅都不瞅我一眼。别看汽车现在这么神气活现,将来他也会被淘汰的.!”

汽车一听,不高兴了:“你,你算什么东西,敢来说我!”

“我怎么啦?我偏说!”电瓶车也火了。

正在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自行车爷爷捋了捋胡须,语重心长地说: “大家不要再争了,我们的退休,难道不是证明了社会在飞速发展吗?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啊。”

“是啊!”“是啊!”摩托车和电瓶车齐声赞同。

自行车爷爷又说:“摩托车、电瓶车你们不要难过,毕竟,咱们也为主人立下过汗马功劳嘛!”他停了停又对汽车说:“汽车你也不要太骄傲,聪明的人类正在不断地研究,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主人还会用上太阳能汽车呢!”

汽车听了这话,害羞地低下了头,说:“对不起,各位大哥,刚才我太骄傲了。请你们原谅!”

于是,汽车、电瓶车、摩托车握手言和。

车库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

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作文素材【二】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作文素材【三】

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1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就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讲学的过程中,轮流记录。看到这些材料以后,我们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实际上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来源。”

但凡读过《论语》,一定会对“子曰”印象深刻。透过那一个个“子曰”,今人能够感受到20xx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鲜明个性: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直爽而勇武,尽心尽力地保护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将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论语》中记录着颜回对夫子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