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作文认识自己的素材和主题)

了解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作文认识自己的素材和主题)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4-12 01:51:45
了解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作文认识自己的素材和主题)

了解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一】

??论文话题素材正确认识自己

1、奥托·瓦拉郝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就极富传奇色彩。瓦拉郝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瓦拉郝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课瓦拉郝既不善于构图,又不是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用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郝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2、美国参议员艾摩·汤姆斯16岁时,长得很高,但很瘦弱,别的小男孩都喊他"瘦竹竿",他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在为自己那高瘦虚弱的身材发愁。后来的一次演讲比赛,使他发生了大的转机。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花了很多功夫进行演讲准备,他把讲稿全部背出来,然后对着牛羊和树木练了不下100遍,终于得了第一名。听众向他欢呼,讥笑他的那些男孩羡慕不已。从此他的信心增加了万千倍,逐步走向成功的大门。他在回忆往事时说:"想当初,当我穿着父亲的旧衣服,以及那双几乎要脱落的大鞋子时,那种烦恼、羞怯、自卑几乎毁了我。"至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认识自我"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改变自我"是成功人生的敲门砖,只要敢于突破自己那颗脆弱的心,拿出行动,你就能超越自我。"丑小鸭"就会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人。

3、有一天,大哲学家叔本华在街边的花园中散步,一个花匠看到这个表情古怪的人一会儿俯下身去低声与灌木丛交谈,一会儿又侧头凝神屏气地把耳朵帖向飘落在他肩上的花瓣。花匠担心这位行为怪诞的年轻人可能精神有毛病。就问他是谁。叔本华扬起头,满脸困惑地盯着那个花匠,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会十分感激你的。’当那个花匠惊愕得目瞪口呆时,叔本华已经匆匆走开了。

4、美国人安德森,他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学大师,他的《小城畸人》在中国早已有出版。他年青时创业,中年时,成为一家钢铁公司的大老板。要知道那年月在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前景多么被看好,你就会知道他的事业有多么成功。有一天,他正对他的秘书口授着一份文件,突然,他好像想起来一件事情,他匆匆地离去,他走出了工厂,他再有没回来。他来到了欧洲,他学习写作,他要写出他心中的心声,为了这个心声,他选择了另一种人生。安德森在世界范围内的名声显然不如高更(虽然他俩一个是半路出家的画家,一个是半路出家的作家),可是,他这样一个大资本家,却敢于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呼声。

5、据传女祭司皮提亚就是坐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脚祭坛上传布阿波罗的神谕,并预言凶吉的。在古希腊众多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神谕中,“认识自己”和“过犹不及”两条最为突出,因而被镌刻在神庙的门楣上,似乎包含了阿波罗对人类的全部教导。神谕完全是古人的迷信,今人大可不必认真。但是,像“认识自己”这样明确而又具体的劝世良言,无疑已经超越了纯粹迷信的范畴,应该是包含古希腊人对人类和世界的睿智的看法。

6、相传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富智慧的人,人们尊他为“众师之师”。他的弟子们曾专门去询问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皮提亚,是否还有比苏格拉底更富智慧的人。神的答复是否定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他极力赞颂那句“认识自己”的箴言,认为它包含着无限深奥、无比丰富的哲理,还毅然地把它引为自己的座右铭。

7、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个伟大的哲人和智者,虽然在人的问题上他同苏格拉底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也常常用这句箴言劝勉世人,并说出了“做你的事和认识你自己”的道理。另外,即使不是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而是站在宇宙论的角度看世界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

8、两个人同时出发,第一个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于是朝着自己的方向走,尽管前面有很多坎坷荆棘,但始终保持前进;第二个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于是随便选了一个方向,看似走得很快,但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走错了,于是又折回来,再一次选了一个方向,走了一段发觉仍然不对,于是又回到原点。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第一个人已经走到了终点,第二个人还在原地打转,甚至还后退了几步。所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对人生、对成功至关重要。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人。为此,他的弟子专门跑去问德尔斐神庙的女预言家皮提亚,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富有智慧,神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有一次,他去考察那些自信在某一方面很有智慧的人,不久他就发现他本人至少有一点是超过他们的,即他不为自己的愚昧所蒙蔽,知道自己的“无知”。他明白神的意思是能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10、李小双曾两次被国家队拒之门外。从专业角度来看,他体型并不理想,且力量也不足,而美和力是选拔体操苗子的基本条件。但小双并没有向定论低头,没有向权威让步。他凭借对自己优势的分析和判断,迎难而上。他认识到自己气质好、训练刻苦、意志坚强,相信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过艰苦训练,小双终于用实力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李小双高质量地完成“团身后空翻三周”这一高难动作,成为当之无愧的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金牌得主。

11、一位实习生(这位实习生叫史蒂芬,当时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到一家钢铁公司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在打扫卫生时,发现很多炼铁的矿石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冶炼,一些矿石中还残留着没有被冶炼好的铁。他想,这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于是他找到负责技术的工程师,说了自己看到的现象。工程师很自信地说,我们的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不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史蒂芬找到公司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这一问题得到了关注。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检测机器的某个零件出现了问题,导致冶炼的不充分,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员工做事不到位。公司总经理知道这件事后,不但奖励了史蒂芬,而且还晋升他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

了解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二】

关于孝顺名言1、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2、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弟子规》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5、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6、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7、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8、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10、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1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清)李毓秀《弟子规》

1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13、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14、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15、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1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8、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19、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0、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21、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22、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23、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25、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26、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2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9、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30、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了解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三】

高中生下跪喂父母吃饭引议

近日,新洲城关高中100个学生跪着给父母喂了一顿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本来是为了培养孩子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但是,由学校组织的这种“孝心教育”却引来各方议论。

新洲城关高中校长杜金甫说,“感恩宴”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孝顺,下跪喂饭只是形式。孩子给父母喂饭是反哺,互换角色可以让两代人多一个沟通的渠道,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

俗话说“百行孝为先”,但如何培养出有孝心的孩子?不少教育专家认为,组织集体尽孝活动并不是个好办法。

“孝道不应流于形式,更不应该把成年人想要的一种尽孝仪式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省礼仪协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李荣建直言,想让孩子怀有孝心,内心感恩,并非一朝一夕一个举动就能达到,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华师一附中心理学老师蔡群认为,感恩教育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送和表达出来,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以免让孩子误以为亲情和孝心流于形式之上。

关于孝顺名言

1、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2、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弟子规》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5、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6、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增广贤文》

7、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8、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10、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1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清)李毓秀《弟子规》

1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13、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14、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15、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1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8、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19、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0、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21、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22、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23、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25、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26、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2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9、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30、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了解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四】

近日,新洲城关高中100个学生跪着给父母喂了一顿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本来是为了培养孩子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但是,由学校组织的这种孝心教育却引来各方议论。

新洲城关高中校长杜金甫说,感恩宴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孝顺,下跪喂饭只是形式。孩子给父母喂饭是反哺,互换角色可以让两代人多一个沟通的渠道,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

俗话说百行孝为先,但如何培养出有孝心的孩子?不少教育专家认为,组织集体尽孝活动并不是个好办法。

孝道不应流于形式,更不应该把成年人想要的一种尽孝仪式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省礼仪协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李荣建直言,想让孩子怀有孝心,内心感恩,并非一朝一夕一个举动就能达到,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华师一附中心理学老师蔡群认为,感恩教育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送和表达出来,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以免让孩子误以为亲情和孝心流于形式之上。

了解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五】

你还能陪父母多久?

日前,一道“亲情计算题”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约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这样的答案让人感觉残酷,又如此现实。

尽管这样的计算结果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但不容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目前正处于而且还将长久处于这种与父母分居两地的状态。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长大成人,离开父母外出学习、工作和打拼,“空巢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处于“空巢”状态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子女对他们的赡养,尤其是精神赡养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突出。

我们首先得承认,“亲情计算题”算出来的答案虽然很残酷,但是它的背后也有现实无奈的一面,有客观原因的限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便现在还没有条件和能力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尽精神赡养的责任和义务。

说到底,“亲情计算题”的背后有无奈,也有提醒,但最关键的还是看我们如何行动。也许对很多现代人来说,困难的不是能不能做到多回家,多打电话,而是心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实际行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