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刚非你莫属作文满分完整视频(非你莫属张绍刚20181121完整版)

张绍刚非你莫属作文满分完整视频(非你莫属张绍刚20181121完整版)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6-16 16:00:42
张绍刚非你莫属作文满分完整视频(非你莫属张绍刚20181121完整版)

张绍刚非你莫属作文满分完整视频【一】

我今天收看了大型互动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中国传媒大学专场。

有一位应聘者叫梁硕,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实验专业。她长得胖乎乎的,很可爱,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她语言幽默,表达能力好,看的出她来应聘的目的很明确。她有爱心,心地善良,很关心奶奶的身体健康,感觉学医很神圣,所以选择医学专业。

她的课外生活很丰富。她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娱乐活动斗地主比赛,荣获第一名,她还参加过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等。她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打工,参加了业余班培训。丰富了她的职场销售经验。

她总结了自己的三个优点:首先天天开心,身体健康是工作的前提。然后对自己选择的职业非常感兴趣。最后以非常诚恳的态度来面试。

梁硕非常有亲和力,很聪明,而且还有很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被老板团称为“校园奇葩”。

质朴的梁硕不是貌美如仙,却赢得全场老板的青睐。梁硕并不是以北大的招牌来面试,却应聘成功了总裁助理的职位。她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诚恳的态度。

梁硕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张绍刚非你莫属作文满分完整视频【二】

《非你莫属》节目我只看了两期,只能简单谈谈我对这档节目的感受。

虽然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在“粥多人少”、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求职者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更多的时候是用人单位选求职者,只有具有优秀特质的求职者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么什么才可以视作具有优秀特质的求职者呢?在这个节目中,根据求职者的表现和老板的点评,我总结了三点:第一,求职者要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这个“表达”不仅仅表现在求职者表达观点的时候语言的流畅度、仪态的得体度,更体现在他的观点的思想上。如果他表达观点时有内容有重点,总能吸引到用人单位的注意,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可以较轻松地获得用人单位的欣赏。用人单位特别不喜欢讲话毫无逻辑、毫无重点的求职者,因为用人单位连你最起码的求职意图也了解不了;第二,求职者要有较丰富的经验,这个经验不管是实习经验也好还是社团经验也好,统统可以算作的他的一个经历,这是谈资的基础,我刚才说的第一点就是建立在这一点上的。有了这些经验,求职者至少可以证明你的某些能力得到过锻炼,同时也说明你是一个敢于尝试不断挑战的人,是个行动派。这些经验中至少有两三件是成功的,如果都是失败的,恐怕用人单位也没兴趣继续听下去;第三,求职者身上其他某一点或几点较好的潜质,比如说求职者表现得很有亲和力,就算他的其他能力不算突出,但亲和力这一点也为他增了分,说明他未来能在公司的团队里与员工相处得很融洽,又或者说求职者是一个思维清晰但节奏很快的人,用人单位很可能将你挖来,作为“以快打快”销售的新尝试。

当然,对用人单位而言,这些优秀特质只能作为招聘求职者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充分,用人单位还需要继续考察求职者的态度,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求职者是否是个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办事的人,用人单位拒绝那些总是空谈大道理却不能具体到公司实务的人,在我看到的节目的其中一期中,有一个工人出身却来招聘企业总顾问的人,张口上来就谈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之类的理论,虽然很同情他因为知识有限而造成的.眼界狭隘,但不得不说这样的人是无法胜任企业总顾问的,更别谈都没这样的一个职位,还不如从工人岗位一点点踏实干起慢慢往上升,收获更多;第二,用人单位总是喜欢听话的、忠诚的员工。对求职者来讲,就需要他向用人单位表现出他应聘岗位的真诚。同时,对求职者来讲,表现他真实的性格及真正的能力更有利于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以上的“三个特质,两个态度”只是我在看节目时对未来求职的一些思考罢了,根据各人求职的实际情况,还有其他的一些能力和素质值得注意。并且如果你雄心勃勃,想要自己创业,大可不必遵循这些条条框框,承受风险却不必迎合用人单位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不管我们的未来想做什么,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蓄积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奋力一击。

张绍刚非你莫属作文满分完整视频【三】

相信除夕夜,大家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2013春节联欢晚会》了吧。其中,有个很搞笑的小品《你摊上事儿了》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来为大家讲讲这小品的内容吧!

有一个写字楼的保安在执行“凭证进楼”的任务。突然,三楼赵总因忘了带证被堵在门外,后来,是班长让保安放她进的。不久又来了男不男女不女的送钱的,也没带证。就在他和保安争执的时候,来了一位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好心的保安将自己的证借给了农民工,让她进去找赵总要钱。这时,赵总出来了,她将拖欠的工资还给了农民工,并请了那位保安到三楼工作。

虽然剧情很搞笑,但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尤其是保安说的一句话:“我告诉你,你这些钱拿得下一个贪官,却拿不下一个正直的保安!”和“你不用贿赂我,反腐从保安做起!”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严重性,如果那些农民工没拿到工资,他们怎样才能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呢?

最后,我要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人说:“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

张绍刚非你莫属作文满分完整视频【四】

今天看了《非你莫属》这个求职节目。这个节目显然很火,点击率一直很高,我也很喜欢看众 Boss掐架 .但是今天这一场( 9.19期)我感觉有一些Boss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某种情况下会对求职者产生严重心理障碍。

今天有一位特殊的求职者,他的特殊在于他是一位【北大生物学系】的肄业学生,本来可以硕博连读,但大三就肄业了。为何选择了肄业站在了这个舞台?据求职者自己说是为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同时又为了了解社会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最后毅然放弃了多数人羡慕的很好的学习机会辗转职场挣扎。

他的故事有些离奇,公开表露的信息又很难令人用通常的思维去理解,因为在中国多数人眼里,北大还是有极大光环的。尽管北大已经不是当年的北大,但硕博连读又不用交学费,而且未来【正常】情况下还会有很好的高薪的工作可以谋得。在一个\"公考\"都吃香无比的社会,这是颠覆性的决定。

为此,职场的Boss们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指责其行为草率,更有人要他回学校上课,还有一位嘉宾更狠,说他这么做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好为人师者,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居高临下用通用的价值观来评判人的言行,用道德的说教美化自己的价值观,这有没有问题?

中国的学生为何缺少创意,缺少创新精神,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熏陶所致。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的掌控者其实是40岁左右学历为大专的一群人,在各个行业里都差不多。本科和硕士这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人,博士现在多了,但是在70年代那批人里面极少。今天的很多博士都是在工作之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文凭,其中不乏类似唐骏这样的机会主义者。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文凭买卖交易市场就很兴盛了。

中国社会究竟还是一个注重学历而轻视能力的国家,大学的宽进严出状态并没有使大学生脱离最初价值观的束缚变得视野更宽广,所以要求求职者与Boss有相同的价值观并认为那样的\'求职者才是可用之才,这是一种苛求的状态。我记得网上有一篇报道说清华有不少高材生去了寺庙修行,被痛批浪费了人才。我又同时在思考美国人的思维逻辑。因为今天的微软创办人当年本科也没有毕业,但是他创造的社会财富要比很多人多得多,比尔盖茨的经历和故事是否适合这个社会,还是它本来就是个案?

我同时又听到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玩物丧失的故事,大学成为泡妞和玩乐的天地,学业倒成为副业,因为即使从名校出来的学生也很难看出任何不一样的闪光点,专业技术能力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现实存在很多错误的理解,更有很多大学生哀叹,大学四年根本没学到有用的东西。一进入社会立刻茫然。

如果一味的指责学生恐怕是容易的,因为总可以找到经过学习后成才的例子,然后告诫他是因为你努力不够。但是同时可能这种指责也必然忽视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功利性教育的普遍存在。因为即使学可能也糟粕太多。

接受正规的教育当然是好的,在一个学费高昂很多人还上不起大学和没机会上大学的现实里,谁也不能说读大学受教育没有价值,关键在于怎么样教育!也不能说学习没有意义,关键是如何学习和明确学什么?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善于学习总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更大的角度讲,一个人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一直到老都需要学习。

按照通常的理解,这位北大生物学学生选择肄业是错的,同理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的北大高材生柳志宇的选择是错的,哈尔滨医科大的正阳的选择也是错的,进入【北京龙泉寺】的诸多天之骄子都是错的;北大毕业生选择回家养猪更是错的;选择应聘做清洁工的大学生也是错的,连韩寒也应该是错的,因为韩寒高中都没毕业就离校了。因为他们都是在毕业后离开普通人的价值理解范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区别只是比尔盖世和韩寒成功了。而他们还在路上。

那么读大学——毕业——找到一份理想职业——成功,这之间的逻辑一定成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读了大学不一定成功,也不是当了官发了财就是成功】【读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成功人士对这几句总是认同的,但是对于与众不同的职业之路的选择为何就不能认同?这是价值观的矛盾。

在另一个求职节目里我看到这样的现场,一个当过保安家境贫寒只有初中学历的男人求一份创意策划的工作,所有的达人嘉宾都说他没有教育背景是不可能做策划工作的。更有人认为他来错了地方。难道他应聘做保安才是正道?其实今天中国做策划做得最好的那批人没几个是专业出身。一如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当年的马云其实对网络还一无所知,而且学的也不是计算机。

总有一些人对人生的理解与众不同,但是生在中国,年轻人面临的中国式说教是最多的。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欧洲北美教育发达的国家,这几乎又不存在问题。因为几乎不会有人觉得选择不一样就是错的,不会有人认为读大学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知道在美国有很多大学生选择休学几年先工作然后再回到学校修完学分拿学位。】在成功只看结果的社会里,所有的人都会说你在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值得欣赏的,这个过程完全可以不一样。

但是这名学生站在中国特色的《非你莫属》里得到的肯定太少。而打击却相当明显。职场老板们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误区。

有一位女Boss问他,\"你有目标吗?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的理想就是10年后我的公司可以上市\".有这样理想的年轻人应该得到什么养的评价呢?那位女Boss的回答是:\"这从来不叫理想,这叫做梦!\"

我不知道做梦和理想之间有多大的区隔,不做梦的人成功的比率是多少?梦想即使离现实很远,这样的梦难道就不该有就该遭到批判?只有脚踏实地才是值得鼓励的?

【脚踏实地】常被人用来当做教训年轻人的常用词。脚踏实地确实是做人最基本的处事方式和原则,但是把它当标签贴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显然是错的,因为这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和不同的特质以及环境和机遇的影响,也曲解了脚踏实地的概念。脚踏实地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但并不是按照别人的价值观在相同的路上走。把脚踏实地狭义的理解为循规蹈矩是按部就班是错误的。

我们今天的中年人基本上就是当年背着手坐在课桌后面听话的一群人,得到的灌输远比自己的想象的要多得多,这是危险的。大多数听话的脚踏实地者早已经陷入了平庸而无法自拔。联系到今天中小学负担重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孩子在接受【的知识】方面远多于国外的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少的可怜,单一和雷同。因为已经习惯了灌输的大脑,难以跳出常规思维的怪圈。

怎么样才算是脚踏实地呢?老老实实念完书,然后找一份工作,不要见异思迁认真干上10年20年算不算脚踏实地?按此逻辑,那么工作一两年或者几个月就【跳槽】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好高骛远的不脚踏实地的,这和欧美国家职业者一生平均的跳槽换7到8份工作的经历相比,中国平均更换4份职业的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年轻人其实都是脚踏实地的,不脚踏实地的很少。但是相对【脚踏实地的中国人】并没有在科技文化创新方面比西方年轻人有所超越,相反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停滞和倒退。倒是近20年出国的一部分【海龟】因中国的开放和机会多选择回来后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非中国化的价值思维和令人欣慰的价值取向,这些东西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网络的巨大发展使没出去的国人也大开眼界,这使得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越趋激烈。

任何人有梦想都是应该肯定的,带着梦想求职的学生决不能简单定义为是不脚踏实地的人。每一个人的背景都有差异,成长的道路或有不同,产生的价值观也因人而异。一个努力找工作的学生凭什么就认为是不脚踏实地呢?一个肄业的学生就一定是脑子有问题吗?肄业的学生难道就一定没机会成功?这样的认识显然过高推崇了大学教育的价值。稍有水准的人都会认为,大学只是一个平台,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和选择人生。

中国人非常需要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洗礼,仅仅靠上政治课和书本学习是不够的,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并予以合理的认同。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和手段根本不能让学生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依靠学历分数衡量学生的成功概率是不对的(学生只有统一的答案)。相反有可能扼了很多值得培育的好的Idea和苗子。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潜质值得发掘,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产生不了伟大的科学家,也产生不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这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更令人担忧的是产生不了人格完善的健全的人。

职场也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但是用固有僵化的价值观去教育年轻人如何看待成长成功和人生之路可以休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