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有作文格子的日记本)

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有作文格子的日记本)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4-29 00:53:07
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有作文格子的日记本)

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一】

本然,即事物的本来样子、内在规律。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原本就比较复杂的活动,要穷究其“本然”,当然不是很容易,加之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深化,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这也很正常。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到底做过多少穷究“本然”的工作?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在关注和思考着语文教学的“本然”?考察一下,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我们有那么多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有那么多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组织和阵地,更有各种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成果不断问世,但这些研究要么只关注教材、教法等操作层面的很具体的话题,要么只热衷于一些与教学实践离得很远的让人一时很难琢磨的非常抽象的命题,而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则无暇或不屑涉及,讨论很少。包括《语文教学大纲》这样的专门用来对语文教学进行解释和规定的最权威的文件,虽经一次次修订,但直到新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还很少能从上面直接找到对于语文教学“本然”的说明文字。

至于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这些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只要深入他们中间都会知道,那教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以及学生永远也考不完的试等各种事务早已使他们穷于应付、疲惫不堪,除极少数人外,大都满足于靠师承下来的知觉感知过日子,很少有人还对包括语文教学的“本然”在内的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发生兴趣。不少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语文,但到退休那一天,若问他“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干什么”,他都回答不出来。这倒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被理论家搅得过于复杂而让人不好回答,而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就连那本教学大纲,也往往并不被老师们看重。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虽然报刊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个别表述争论不休,但不少课改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还没见过这本“课标”。有些学校虽给老师们发了,但也被束之高阁。“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未穷“本然”,甚至不问“本然”,那么怎么能指望它科学、高效而“左右逢源”呢?

所以,改革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寻求和思考语文教学的“本然”。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正如事物的发展都使它逐渐远离其原点因而要追寻其最初的、本来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一样,数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近百年的语文独立设科,使得要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确实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所以在语文教学理论界才有那么多争论,比如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但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找到一种相对便捷的途径。探寻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的本原,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分析论证,一种是追根溯源。前者因为采用的是就事论事、理论推导的办法,似乎更“科学”,所以一向备受欢迎。但这种看似严密的方法却往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论证过程的不同,因而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结果是不仅原来讨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出各种无谓的争论。后者则正好相反,虽质朴一些,但却要简单可靠一些,正如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只要沿着这条河逆流而行便是;如果能站高、站远一点,采取遥感、遥测的方法,则更方便。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然”,无疑应该采用后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弄清楚当初人们设立语文课程的意图或者人们让孩子学习语文的动机便可。这个动机和意图,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

这样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是一个不需怎么探寻便可获得大致结论的问题。那些诸如“语文姓什么”之类的问题专家们可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但对于学校里面最初为什么要设立语文课程,或者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语文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在认识上没有多大分歧,因为连农村不识字的妇女都很清楚她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说话从而通情明理成为有文化的人吗?可以说,这个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还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长期以来却被我们日渐丰富的教学理论给淹没了,也被广大的语文教师给淡忘了。我们会说语文课要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不会说要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叫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都不知道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讲给学生,可以将一篇通俗浅显的课文分析得让谁都不明白,就是不让学生去读书、去写字、去作文、去说话(这些事通常都是被安排在课外)。最终,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然”,失去了自我。

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必须找到“本然”,回归原点,按照语文教学应有的样子教学生学习语文。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实践和探索,借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语文教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已经有了明确告诉人们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的文字。现摘两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语言明快,意思清楚,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然”。用这些话去衡量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我们离开语文教学的“本然”有多远了!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必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然要以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而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也只能是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才能养成,单靠教给学生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单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书面练习题,是决不会获得这些语文能力的。但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却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的老师,太看重“知识”、太喜欢或习惯于“讲课”了。笔者近两年曾几次在中学语文教师和刚参加完教育实习的高师中文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你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时,有很多人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一定要将教材上的“语文知识”给学生“讲扎实”;问及“你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好,还是讲得少好”,回收的问卷中60%以上的选择是“讲得多好”,在紧接着的关于一节课教师讲授用多少时间的选项中,80%的被调查者在“25~35分钟”后画了勾。到中学听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教材上一个定义外加两个例句的几行文字,老师一讲解动辄就是半节课、一节课的时间。至于讲课文,那更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了。只要是课文,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也不管是还是散文,教师都是非讲不可的。即便是并不需要教师做多少事情的“自读课文”以及一个单元结束留给学生“随便读读”的一篇诗文,教师们也是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一如既往地力求“讲深、讲透”。很多课文,教材编者明确要求“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感受和理解”,但这种“反复朗读”和“感受”只能是在课外,课堂上依然是教师的分析讲解。结果,这种教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早已成为语文课文教学的基本事实。如此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特点”,背离语文教学的“本然”,难怪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

所以,寻求语文教学的“本然”,当前最需要做的,还是要引领语文教师真正进入新课程,认真学习和努力执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牢记和领悟“课标”中的这类关键性的话语并且“化为践履”,付诸实施,不再热衷于给学生讲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不再留恋于做课文的分析员、讲解员和翻译员,不再将自己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干“第三者插足”的事情,而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读书识字、说话作文”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放手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学生与文本和教科书编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那么,语文教学就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取得应有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1963年4月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里所说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本然”。要使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实际执行者的广大语文教师,不管在面对什么具体问题的时候,也都不忘“根本问题”,不断思考和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本然”,牢牢把握住那“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学生读书识字,教学生阅读作文”②,那么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行事,从而走出困境,走向科学和高效。

注释:

①陈日亮《得法养习,历练通文》,《课程·教材·教法》1996.1。

②史绍典《语文永远是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二】

②成熟是一种素质,一种源于心灵表于行动的素质;成熟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冷静的态度;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能看淡一切,万事淡如水的心境。

③包装是房子富丽堂皇的外壳,包装是丑妇手上绚丽的太阳伞,包装是模特在舞台上走出的一字猫步。

④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⑤ 与人初遇时,幽默是最好的名片;与人有摩擦时,幽默是最灵的润滑剂;与人作别时,幽默是最超然的祝福。幽默使美的增光添彩,使丑的原形毕露。愿生活中的幽默多一点,因为它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我们需要幽默。

⑥内涵如纯净的水,虽至淡却有味;内涵如静静的莲,盛开却不招摇;内涵如高高的菩提,给 人以智慧的启迪。内涵如盛夏骄阳下的大树,为人铺排一地清凉;内涵如人生历程中的风景,无它相伴则旅程少趣……

⑦倾听春天的莺歌燕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意境的优美;倾听大海的潮起潮落,我们 感 受到激越的乐章和壮美的`境界;倾听长者的教诲,我们如坐春风;倾听朋友的诉说,我们感觉到友谊的可贵……

⑧赞美如顺风,吹起将要启航的白帆;赞美如明灯,照亮黑暗中摸索的路;赞美如暖阳,驱散人心头的寒冷;赞美如春雨,滋润出希望的嫩芽;赞美如彩虹,其美丽让人终生难忘…

⑨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是缺憾。X是人生的交叉路口,是选择;F是一根拐杖,是帮扶;H是互相牵着的手,是真情;W是崎岖的山路,是坎坷。0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O是一只漂流圈,让弱者随波逐流一面敲响的战鼓,催强者奋勇前进;一块空地,让勤劳者自由地耕种五谷。

⑩ 理解是生活的太阳,她将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温暖。理解是生活的发动机,她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理解是生活的美酒,她将给人们带来醉人的芳香。

⑾①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人的摆布。

②空调--只能在一个小的空间改变温度,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③洗衣机--自以为能洗掉一切脏物,却只能洗去衣物的污垢。

④电冰箱--自以为能保鲜食品,但也只能有一定的期限。

⑤电冰箱――想制造冰天雪地,却不知外面世界仍然是盛夏烈日。

⑥电灯--如尼采一样自喻为太阳,却不能给人以温暖。

⑦电灯--自以为能照耀全世界,却只能照亮一个狭小的空间。

⑧收音机――内容丰富多彩,尽是他人辉煌。

⑿激情是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但若不精心培育,花儿就会枯萎。激情是跳荡的火焰,炽热鲜艳,令人陶醉。但若不添柴加煤,火焰就会熄灭。激情是茂盛的森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但若不保护管理,森林就会消失。

⒀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它可能是一只鸿雁,让你体味坚韧;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它可能是一幅书法,让你体验苍劲;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⒁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帆,兴趣是浆。因为兴趣,我们甘于风餐露宿的生活;也因为兴趣,我们敢于九天揽月去,五洋捉鳖回。

⒂承诺不是湖面上的小船,自由,飘荡。承诺如同高山,它是生生不息的地球内心剧烈运动的结果,也是地球的骄傲。承诺不是田野上的小草,晃荡,摇摆。承诺如同鲜花,它是浑圆的籽分裂的代价,也是籽的骄傲。

⒃在人生旅程中,乐观者永远向前看,向前走,大步流星;悲观者永远向后看,原地停留甚至向后走,惊慌失措。正如:“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

好了,这篇有关于写用的写景与状物优美句子|写作文用的写景与状物优美句子作文素材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

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三】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秋游。

我们去了无锡动物园。我们先去看了动物表演,动物表演的节目有小猴骑车,有狗熊翻跟头,还有鹦鹉走钢丝。真是有趣极了。

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有憨态可掬的熊猫,有胖乎乎的棕熊,还有贪吃的小花猪。其中,我最喜欢小花猪。

我爱秋游!

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四】

捎信的人早已候在门前,,带信的'马已经停在树下,那断断续续的马蹄声和嘶叫声,好像在催我赶紧写完信,好让捎信人和他的马匹早点回家。捎信的人即将离开,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再补上几句,然后检查检查,看看意思表达清楚了没有,有没有漏了。

回过头来看,已经过了黄昏。我将装着我对家乡的沉甸甸的思念之信托付给捎信的人,我的心里还有许多话想对家人说。

却无奈事务繁忙,而无法抽出时间再写信了,我是多么思念故乡啊!虽想要去到家人身边却没有时间和金钱可以再去陪家人了。

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五】

清晨打开手机只见屏幕上显示“端午节快乐”,此时心里一阵阵的温暖。这种特殊的日子怎么能忘了同学呢,于是就往班群转发了过去。

“端午节安康,不是端午节快乐”刚转发过去一个同学就回道。

看见那句话我当时就愣住了,以为是这位同学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急忙回道“怎么,你不快乐吗?”。一分钟后屏幕上显示一段截图,只见上面写着“在大家一边说端午节快乐的时候,网上有说法就来了:端午节是祭祀的节日,不能说端午节快乐,而因该用端午节安康。面对这样的说法,相信很多人都面面相觑,真的不能端午节快乐吗?仔细一想这种说法好像很熟悉——清明节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清明节不能清明节快乐。清明节的时候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那其实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祖的+春游的节日,除了老家祭祖之外,同样有全家出门踏青游玩的习惯,清明节快乐是完全可以的这一说法也被相关部门正面回应了”,看到这儿我还真的.面面相觑了,虽然最后有“同样有全家出门踏青的习惯。这一说......”,但是前段话却让我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他出生于楚宗室贵族,少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志向远大。

屈原的出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不仅是后人的“诗魂”,他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坐徒、三闾大夫等重要职位。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节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为屈原的才能压过了当时的贵族,所以遭到了贵族的排挤毁谤,那些贵族常在怀王的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拔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就渐渐的疏远。楚怀王后由太子继位,就是后来的楚襄王。楚襄王上位后剥夺了屈原的官职,将其流放到汉北等流域。受到如此不公的对待,一心报国的屈原只能在悲伤中度过一转眼就是十六年,在此期间屈原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怀沙》等名著。

公园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带兵攻打楚国,楚国国都沦陷,楚襄王和那些执掌大权的贵族狼狈逃走。听到国都沦陷的消息,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汩罗河里,以身殉国。这一年屈原六十二岁。

听到屈原跳进汩罗河,附件的渔民和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入眼的只是汪洋大水,哪儿还有屈原的影子。渔民和庄稼人回家里拿竹板子装的米饭撒在河里,希望河里的鱼虾不要伤害屈原。后来,人们把五月初五这一天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把盛着米饭的竹板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舟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逐渐就变成了全中国的一种风俗。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看着手机上的“端午节快乐”我突然觉得短短的五个字是那么的沉重。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在端午节说出这五个字了。

这个清晨我发现自己学到了很多。

今天,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

学生用的作文本日记本【六】

今天我非常激动,因为爸爸妈妈早就说好要带我到杨家营去玩儿,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早早得起了床,吃过早饭就跟爸爸妈妈出发了。跟我们同去的还有三家人,这下我就不愁没有小伙伴和我一起玩了。我们坐着面包车不一会就到了杨家营,一路上我们几个小伙伴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非常兴奋!

车门刚一开,我和小伙伴就急忙跳下车向前跑去。我们边走边观赏路边的景色,秋天的`景色真美呀!到处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树叶变黄了,树上结满了金黄色果子,农民伯伯都忙着采摘丰收的果实,啊,好一幅秋收的景色!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下次我还要到杨家营去玩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