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文100字)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文100字)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07-22 22:12:51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文100字)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一】

又是一部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大部分的欧美片子都是这个套路。比如这部战争是由一个女人引起。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女人而引起战争的例子数不胜数,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当权者自己的私欲,而不管成千上万士兵以及平民的活,所以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小王子与海伦的爱情一定也受到了人民的诅咒。

关于海伦,虽然影片中她是真正爱王子的。但是我怀疑她是否只是为了让男人为他疯狂,一个足以引发战争的女人魅力一定是很大的,她也许只是想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美貌。历史上美貌的女子一旦卷入政治纷争,往往会引发各种争端。她就像玫瑰,美丽,抢手,却也刺伤了许多人。

小王子似乎一开始就是一个招花惹草的人,当他带走海伦时根本就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而国王与他的哥哥也采取了纵容的态度,这也许是因为爱吧,也许,他们没有把斯巴达人放在眼里。当小王子说要和斯巴达国王决斗时,我觉得他真的很幼稚,首先他根本赢不了,他没有战斗经验,只是凭着一时冲动,而且退一步讲,兵临城下,即使他胜了,难道就能结束战争让敌人扭头回家?当他要被对方时却又跑掉,虽是人求生的`本能,但也让人不齿。而斯巴达国王,这个时候也过于天真了,居然真的要别人遵守诺言,结果他成了这场战斗中第一个的人。

赫克托耳是这部电影中形象最好的一个人,他的那句“ALL my life,I live by acode,the code is simple,honor the God,love your women and defend your country!”也让人热沸腾,可以说,他在这场战争中没有私欲,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战,但我真的不明白当阿基里斯来挑战时他为什么要迎战,对方只有一个人,而他也知道自己几乎不可能赢,难道只是为了一种自己了对方的弟弟就心存内疚?这是战争啊,战争是残酷呢,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还是他想拥有一个与世上最强之敌的决斗机会?高手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时总是兴奋的。

但是当看到自己的儿子要被时为什么特洛伊国王不下令放箭呢?甚至连儿子的尸体被拖走也一言不发就让对方这样侮辱儿子的尸体,最后自己还深夜跑去要尸体。我真的觉得这个国王太迂腐了,还有他的小儿子,自己被哥哥救了,看到哥哥被居然一点表示也没有,只能说,他们太傻。

然后是阿喀琉斯,他似乎就是为战斗而存在的人,同时又桀骜不驯,所以这场战斗几乎是他主宰的,他积极战斗,就会胜利;他消极对待,就会失败。我始终不相信在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集团战争会因为某个普通战士而决定胜败。典型的个人英雄。

最后木马被特洛伊人带入城中,我有点看不明白,难道他们在把木马带走之前没有仔细检查一下?就这么冒冒失失的带回去了?一场战争似乎被演绎成了一场游戏。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感官刺激而已。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二】

“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要娶亲,这条真理无人不晓。”

这是《傲慢与偏见》的开头,作者简·奥斯丁用这样一句话引出整个故事,让人在思考的时候不禁一笑。整部小说中,贝内特太太和其他的几位太太,就是抱着这样的念头不停地把女儿们往内瑟菲尔德庄园里塞,闹出了许多笑话,却也在笑话之中,促成了两对好姻缘。

从整个故事来看,《傲慢与偏见》是一本关于灰姑娘嫁入豪门的小说:伊丽莎白不是全书中最美的,她的大姐比她更美;她的嫁妆也很是微薄,比不上宾利小姐的丰厚;她的家世更是卑微,没有爵位,比不上罗辛斯的安妮小姐。而达西先生呢,他是彭伯利的主人,每年收入过万,在摄政时代,这个身家大概可以排入全英国前十。这样两个人在一起了,看上去像是灰姑娘的伟大胜利。

人们常常说,傲慢代表着达西先生,而偏见代表着伊丽莎白。达西先生因为长久以来接受的良好教育而对乡下舞会不屑一顾,而伊丽莎白则因为达西先生的.言行举止,对他产生了偏见。在最后傲慢与偏见都在沟通之中消除之后,两人才走到了一起,达成了童话里完满的大结局。

然而,就我看来,傲慢与偏见,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于两位主角身上。

首先是傲慢。Pride这个单词,在英文之中其实更接近于“自豪,骄傲”。两位主角都有着骄傲的资本。女主角伊丽莎白不是最美丽的,然而她是整部小说里最有灵气的。主角的父亲赞赏女儿是家里最聪明的,就连主角达西先生,在舞会上说了“叫我动不了心”的话之后,还是爱上了女主角那双灵动的眼睛。

聪明的女孩,拥有不坏的容貌,还有一双灵动的眼睛,可以想象,她在左邻右舍之间是非常有人缘的。十几年顺风顺水,让这个聪明漂亮的女孩有一股隐藏在心里的傲气。别看她和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夏洛特成为了至交好友,但她的内心其实一直觉得自己,她的姐姐,除去财产和陪嫁,在任何地方都不比伦敦那些小姐们差。

而达西先生呢,他的骄傲似乎很容易追本溯源:他有好家世,接受过好教育,在剑桥念过书,从小受到的都是贵族精英教育。祖上受过爵位,从收入上讲,达西先生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富豪。这样一位有身价有地位的绅士,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骄傲呢?

于是,在内瑟菲尔德庄园舞会上的初次见面,成了一次年轻少女的自傲和贵族的骄傲之间的碰撞。

这场见面无疑是整部小说的重头戏之一。达西先生因为好友邀请来到了内瑟菲尔德庄园,参加舞会。在舞会上,达西先生厌恶整个舞会的庸俗、无趣——当然啦,这位在当时的英国排得上号的大富豪,在伦敦的交际季里,哪位太太的shalom,哪位伯爵的party没有参过呢?这场完全不知所谓的舞会,简直是在浪费他宝贵的时间。

舞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讨论的就是达西先生的高收入,原著里的贝内特太太是个大嗓门,以达西深入骨的绅士风度,自然是对这种事情十分厌恶的。贝内特太太和贝内特家两位小女儿的作风足以让达西对这一家人没有好感。所以在宾利出言邀请他和伊丽莎白跳一支舞的时候,他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我想,在宾利出声邀请的那一刻,达西先生一定把伊丽莎白当成了往常他见过的那些庸俗,没有思想的小姐们——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想必在伦敦,无数把自己的女儿们往达西先生的怀里送的太太们也是这样想的。再加上整个舞会在达西的眼里就像个闹剧,达西没有留情面,直接拒绝了在他看来只是浪费时间的一场舞。

而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卑微过。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部小说中,伊丽莎白拥有着最闪亮最宝贵的灵魂。她聪明、自尊、自强、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积极向上,拥有一颗宝贵的心。

达西先生在两人素不相识、完全没有互相了解的情况下拒绝了伊丽莎白。这无疑是对伊丽莎白的偏见。两人拥有相似的骄傲,而无缘无故受到否认的伊丽莎白,自尊受到了挫伤。

此时偏见就形成了:达西先生认为伊丽莎白和她的家人,是庸俗的乡下人,没有教养,没有见识;伊丽莎白觉得达西先生是有钱的贵族,目空一切,觉得地位就代表一切,无视一个人真正的内在。

如果缘分不够的话,同样傲慢又有了偏见的两个人,或许就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了。然而作者却在这场舞会上埋上了一笔伏笔,那就是伊丽莎白回望了达西先生一眼。

这一眼能碰撞出多少火花呀!利兹的灵气,利兹的所有美都集中在她的眼睛里了,而这一眼,含着一位高贵的女士的自尊与骄傲,还有一些调皮的讥诮。这一眼虽然没有让达西先生当即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却记住了这一眼。

在伊丽莎白看来,达西先生只是一个骄傲的贵族,一位在背后说女士坏话的伪绅士。而达西先生呢,他觉着伊丽莎白像她的家人一样庸俗不堪,可是这位年轻女士灵动的一个眼神却又显示着她的不俗,她的自尊她的美。达西先生发现自己之前下的结论好像出了点差错。他开始不断地打量伊丽莎白。只为了找出一些佐证来证明她同他之前说的一样,不值得与他共舞。

然而伊丽莎白并不是达西先生想象的那样庸俗不堪。正如原文里所说:“虽然他眼光犀利,挑出了不止一处缺陷,说伊丽莎白体形有失匀称,却也只好承认,她的身材苗条、中看。一方面达西断言伊丽莎白的举止不是时髦女郎的举止,另一方面又感到她的确洒脱自如。”

简·奥斯丁给《傲慢与偏见》一开始取的名字叫《初次的印象》。两人因为各有各的骄傲,或者说傲慢,留下了偏见。即使达西先生的偏见改变了一点儿,他开始承认伊丽莎白的有点,但是,直到达西告白求婚时,他还觉得伊丽莎白和他平常见过的女孩一样,赶着想嫁给他;而伊丽莎白的偏见则严重的多了,由于偏见,她甚至怀疑起达西先生的人格,错误地信任了威克姆,将谎言当作真相。这偏见造成了两位主角之间的沟通被阻塞,最后导致了达西先生求婚的失败。

然而沟通的阻塞并不阻碍达西了解伊丽莎白的人格。达西先生被那双灵动的眼睛蛊惑住了:从那双眼睛里他感受到了一个生长在南方阳光明媚的山村的女孩的活力,这是总是在伦敦那个阴雨绵绵,潮湿寒冷的地方感觉不到的。他没有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因为财产和家世产生的敬畏,他能看见的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爱护姐妹,进退有度,才思敏捷,大方诚实……

在达西先生严肃的家教下,他从来没有过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明媚灵动就像阳光的女子。伊丽莎白的优点不会因为糟糕的家世,糟糕的家人而被掩盖,它们只会在糟粕中更加闪闪发光。

在达西先生意识到之后,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向伊丽莎白告白,却得到了残酷的拒绝。两个人的骄傲再一次的碰撞了,达西自认为没人会拒绝他,但是伊丽莎白用最严厉的言辞拒绝了他,对于达西先生的爱慕,没有丝毫的感谢,并且质疑起达西先生为人是否正派。而伊丽莎白呢?在达西先生的告白中,她被狠狠地羞辱了。家人的不知礼节,进退失宜像是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一位少女的脸上。

两人的骄傲都在这场求婚中弯折了:达西自认为不会有人拒绝他,结果被伊丽莎白拒绝了,他自认为受过良好的教养,却被求婚对象指责到“如果你更有礼貌些”,这无疑是对他的最大讽刺;而伊丽莎白在看过达西先生的信之后,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判断力和眼光完全不准,她用来自傲的资本其实不值一钱。她开始觉得羞愧,狠狠大哭了一场。

至此,两人的骄傲都受到了挫折,而偏见终于开始消失。在伊丽莎白到达彭伯利之前,两人都沉淀下了自己的心情,达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伊丽莎白开始正视达西。两人纠正了偏见,而正如伊丽莎白后来所说,他们的性格是如此互补,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很相似。这两人理所应当地坠入了爱河。

纵观全书,一共或详或略地提及了五门婚事,其中,达西与伊丽莎白的故事无疑是主线。整个故事带着英式的幽默,结构精细,一波三折,节奏明快。故事整体带着英国南部明媚阳光的味道,在最美好的地方戛然而止。

简·奥斯丁的生花妙笔让整个故事就像一只放在桌上的三寸象牙雕,局面不大,却精细可爱,故事一波三折,每一个单词都细细雕琢,每一句话放的恰到好处,每一个情节都发生的正是时候。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种种微妙,更是让人爱的手不释卷。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三】

一部“史诗”如果只有故事和场面,那它很可能失败。史诗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史诗电影也一样:场面、效果都可能过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触动观众心灵的特质,。

阿喀琉斯,这一被神化了的人类最伟大的战士,在片中果然是光芒四射:他的勇猛,他的不羁,他的柔情,他的愤怒,他的悲哀都表现得不错。作为原著中一个比较偶像化的人物,布拉特彼特的演绎还是很有神采的。动作语言上的健美和技巧,通过训练还可以比较容易达到,阿喀琉斯在战场上那股令对方胆战心惊的气,却不容易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布拉特彼特用凌厉的眼神和气方刚的冲劲,增强了动作的感染力,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战神”形象。与其他演员的表演相比,布拉特彼特的演绎总是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性感魅力,这可能与其本人的气质有关。不过这种气质和原著人物形象配合得很好,也许“万人迷”的阿喀琉斯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尽管阿喀琉斯够眩目,但影片最让我动心的却是赫克托尔,永远的赫克托尔。与热冲动的阿喀琉斯相比,沉稳的赫克托尔无疑显得更成熟。赫克托尔的心里,装着比他弟弟帕里斯要博大、深沉得多的爱,这使他成为最完美男人的典范,同时也照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性。艾瑞克班纳(Eric Bana的演绎堪称完美,尤其是他那双大眼睛,虽然不如布拉特彼特那样放电,但却永远让人感到温暖可靠和勇气;虽然他的表情并不复杂,但这深邃的眼神足以说明一切。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根本不用去设想原著人物是怎样的,因为班纳的表演和赫克托尔这个人物在精、气、神上完全统一了。过多地描述他的表演是不必要的,观众的反映最能说明问题。片中赫克托尔迎接他命运终点的场景,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也只有在那一刻,我注意到电影院里静得让人心悸——所有观众同时被感动了,那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好。即使整部电影没有那些炫耀似的视觉效果,没有酣畅淋漓的打斗场景,单凭班纳塑造的赫克托尔形象,已足以让人喜欢上这部电影。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说阿喀琉斯是影片最大的卖点的话,赫克托尔就是本片的灵魂。正如同《角斗士》的成功离不开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一样,没有班纳完美塑造的赫克托尔,《特洛伊》将沦为浅显娱乐的爆米花作品。

相对前两位而言,人气帅哥奥兰朵布鲁姆(Orlando Bloom的角色极端不讨好。在原著中,这位特洛伊的二王子就是个大花瓶,是男人中的“祸水”。电影中的帕里斯似乎比原著更窝囊,也更幼稚和冲动。演出这样一个人物,对于凭《魔戒》系列中光彩照人的“精灵箭手”而大受欢迎的兰朵布鲁姆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个人对他的演绎基本满意,他的角色从头到晚没让人喜欢过,但他也没有演出那种“孬”得让人喜欢的效果,所以只能算中规中矩。

至于影片的女性角色们,因为在原著中就多为脸谱化的角色,因此电影中也没有哪一个特别出彩。影片加强了阿喀琉斯与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之间的感情戏份,却也只能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噱头,还缺乏让人咀嚼的滋味。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克(Andromache与那传说中绝色的海伦也是同样的效果,不过,后者还因为无法达到观众心目中“角色”的目标而饱受攻击。其实这也是电影相对于文字很难表现的一个方面:文学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电影中一旦露面就固化了形象,总会有人不满意。

与女演员的苍白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老演员的卓越表现,真正体现出“老戏骨”的价值。一向甘当绿叶的英国演员萧恩宾(Sean Benn在片中出演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Odysseus,将角色那种委屈求全同时又能运筹帷幄的个性传递得很到位;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扮演的西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则一如原著中令人讨厌,但他又“邪”得带上了考克斯自己的特点,因此比布鲁姆的帕里斯要出彩。最有神韵的,还是彼德奥图尔(Peter O’Toole扮演的特洛伊王普里阿墨斯(Priam,和班纳的赫克托尔一样,也是属于和角色完全融合的表演。在与阿喀琉斯秘密交涉的场景中,奥图尔的演绎悲伤中透出坚忍,恳求中隐含机锋,令人觉得阿喀琉斯那句“你比我们这边的王要好得多”的感叹是由衷的。

伟大的演员能拯救一部电影。的确,《特洛伊》正因为了有了传神而且更人性化的普里阿墨斯、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影片才具有了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四】

和原著一样,《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为中心。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般的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盗取海伦(Helen和大举围攻的故事了。鉴于《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Hector后就结束了,《特洛伊》剩下来的情节就参考了《奥德赛》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腊传说,最终还是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终结。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电影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电影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躁的痕迹,显示出编导优秀的控制能力。电影的开头,使用的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以及自负散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观众就很容易理解其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可以说,《特洛伊》不仅仅是复活了《荷马史诗》所表现的主题,还使得这些主题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以及相应悲剧,还可以说是人被百无聊赖的众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本片中,正由于抽离了所有的神话因素,人物的命运变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与环境驱使;因此,原著中需要借助“神的安排”所表现的种种转折,无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记。原著中带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贪婪、勇敢、忠诚,也终于可以现出“原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将高贵的艺术史诗庸俗化了,但是我认为,只要让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类自身,那这样的“庸俗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五】

(三)

刚看完《特洛伊》,不错,推荐。每个人都刻画的个性鲜明,有有肉,也去除了《荷马史诗》中神话的部分,使整部电影更为当代观众所接受。

海伦,斯巴达国王梅利内劳斯的妻子,古希腊第一美女,也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所谓的红颜祸水吧。她被来访的年轻英俊的特洛斯小王子帕里斯吸引,跟着他跑到了特洛伊,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其实她也是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只是她的身份比较特殊。梅利内劳斯表面上看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实际上他一直就想吞并特洛伊,海伦的出走正好给了他一个借口。

阿客琉斯,希腊第一勇士,没有人可以抵挡他,他参加特洛伊战争不为攻城掠地,不为金钱美女,只为青史留名,正如电影中他自己所说,他一生下来就是斗士。如果没有他,希腊军队早就被特洛伊人打跑了。就是这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勇士,也有十分细腻的感情。他可以为布里塞伊斯(阿波罗神庙的女仆)而与梅利内劳斯翻脸,退出战争;可以为堂弟帕特洛克罗斯去和赫克托耳(特洛伊的大王子,帕里斯的哥哥)决斗,赫克托耳后将其尸体托在战车后拉回营地;可以为普里阿摩斯(特洛伊国王)深夜独访军营的勇气而感动,把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了特洛伊人。但他最后还是难逃宿命,在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之后,被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踝而亡(希腊神话中,阿客琉斯是海之女神茜蒂斯与凡人的私生子,出生之后她就把阿克琉斯放在冥河中洗澡,成就金刚不坏之身,然而她一只手提着阿克琉斯的脚踝,所以没有洗到脚踝,从而成了阿克琉斯的命门)。

赫克托耳,特洛伊大王子,特洛伊第一勇士,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角色。在知道帕里斯私自带着海伦出逃斯巴达时,他就劝帕里斯把海伦送回去,他知道这会给特洛伊人民带来灾难;当帕里斯与梅利内劳斯在战场上决斗失利仓惶而逃时,他出手救了帕里斯,自己承担了责任;当他把帕特洛克罗斯错当作阿克琉斯后,眼神充满了愧疚,并把尸体还给了希腊人;当阿克琉斯来复仇时,他明知自己不是阿克琉斯的对手,仍然出城迎战,最后被阿克琉斯刺,充满了悲剧色彩。

还有布里塞伊斯、帕里斯、普里阿摩斯、奥德修、帕特洛克罗斯等等,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建议先了解一下希腊神话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任务和情节。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六】

日子貌似悠闲,其实如同杂乱的电脑磁盘,时间零碎的很,难以凑出完整的一天,让我痛快淋漓去做件事。

昨日,一位朋友问:“看过特洛伊吗?我想听听你的观后感。”我觉得惭愧,早知道特洛伊是部好电影,可是一直没看过。

《特洛伊》是讲述一个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和热汹涌的英雄事迹。电影取材于荷马史诗,一个瞎眼的诗人所写的史诗,游鱼虽然孤陋寡闻但也听说过,只是没有阅读过。

在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英雄“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在中国也上演过。譬如吴三桂,为陈圆圆引清兵十万入关。只是吴三桂太汉奸,不值得追念。可是特洛伊电影里的男人不一样。

《特洛伊》里的英雄为红颜出生入,显示出男人的真本色。

为何而战?电影里的每个男人都有给出自己的答案。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阿基琉斯。他本是为留名千古而战,为被历史记住而战,为战士的荣誉而战的。因为战争结束了,英雄去了,但是英雄的名字被后人记住了,永远不会磨灭。在那个时代,阿基琉斯无疑非常叛逆,藐视皇帝,批判众神。在特洛伊的太阳庙里,也只有阿基琉斯敢于斩首阿波罗的黄金塑像。也只有阿基琉斯,敢无视皇帝命令,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阿基琉斯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他是个洒脱的男人,天生的战士,天赋的英雄。阿基琉斯是为自己而战的男人,这个观点无疑更适合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品味。但是这个男人在爱上美女,却理解了和平的可贵,放弃自己的战争,甚至萌生为爱人最后一战之后,永远隐退战场的心思。遗憾的是,阿基琉斯无法遂愿,最后在影片中我最不齿的男人——帕里斯的冷箭之下。

阿基琉斯的爱情是真情性的爱情,是感动天地的爱情。阿基琉斯如此桀骜不顺嗜好战,却顺着所爱女人的心意,放下了人利刃。在攻陷特洛伊之后,阿基琉斯在皇宫里拼命寻找所爱的女人,那焦急的背影担忧的神情,让我分外感动:这个男人真是极品。

再说我另个喜欢的角色——赫克托尔。他是位成熟的男人,深知男人必须肩负责任。他爱妻子,爱兄弟,爱父皇,爱子民,所以他才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特洛伊。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来到城下挑战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还是无畏迎战,的非常有尊严。在知道自己去日不远之时,赫克托尔万般吩咐妻子好好活下去,千般柔情万般爱意,让我感动得嘘唏不止。赫克托尔的战争是为了责任,丈夫的责任,兄长的责任,王子的责任。我尤其敬佩。

说说我不喜欢的帕里斯。其实战争因为帕里斯引起,是他诱拐了斯巴达王后海伦,使得斯巴达王怒火横生,视为奇耻大辱。斯巴达王是为男人的尊严而战,无可厚非。而帕里斯在诱拐海伦之后,在船上就乞求长兄保护他,一派自私懦弱的嘴脸。后来在和斯巴达王决斗时候,被击败,却不愿为爱情献出生命,不敢因此就义,跪地抱着兄长的脚乞求保护,真是个可怜的男人。我不认为帕里斯是懂得爱情的男人,他只是着迷于海伦美貌的小男人而已。这个小男人,自私胆小好色,可是偏偏这样的小男人最后苟活下来,而坚持自己本色的真男人,却都了。

我心长叹!

写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七】

看完《特洛伊》的感觉有点奇怪:剧中人物的命运能让你浠嘘不已,部分演员的表演也能让你击节赞赏,但对影片整体却并没有特别出色的感觉。脑海中能回响起来的,还是少数几段感人的片段,对那些大场面却很少有印象。或者说,观众对很多场面的记忆,很可能与其他“史诗”片混淆起来。

怪只能怪影片的整体制作太程式化了。好来坞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套特别成熟的史诗片泡制工序。这套工序是如此的熟能生巧,以至于观众有些“审美疲劳”:虽然画面越来越漂亮,故事越来越流畅,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来让自己爱得发狂。

从剧本来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当然无法等同于一万多行、洋洋洒洒24卷的长篇,电影需要简化。让特洛伊的故事走下神坛,既是简化故事的有力手段,也是本片最大的贡献之一。至少从个人的感觉来看,完全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描写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更有感染力。他们不再是众神争风吃醋、争强斗胜的棋子,而是成为陷入各自悲剧命运无法自拔的人物。这种悲剧命运是由他们自身的性格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影片对他们性格上的描绘很具有说服力。这样即使观众代入角色的话,也会觉得很真实,最后的悲壮意味也更浓厚。当人物命运由性格驱使时,他们也就成为自己的棋子,有什么比自己将自己逼上绝路却又无可奈何更具有悲剧性的呢?因此,当演员们将自己和这些悲剧性人物结合得很好的时候,他们的角色就能格外打动人。

然而,光靠明星的魅力显然是不行的,再出色的表演也只能让你记住角色,而无法感受到整部电影的“独特”魅力。导演沃夫冈彼得森(Wofgang Peterson显然是位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可也正因为他太熟悉商业片的拍摄套路了,以至于他”又”拍摄了一部可作为商业片教材的作品。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观众头脑中“大片”应该有的东西它全都有了,但唯独缺少作为优秀电影导演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个性。当《特洛伊》的每一个镜头都让观众舒服的同时,它也就放弃了一项更伟大的目标:让观众惊喜。

的确,《特洛伊》就是一部角色精彩、整体让人满意却无法大声叫好的作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