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透过乌云看见阳光作文)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透过乌云看见阳光作文)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3-11-13 01:30:20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透过乌云看见阳光作文)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一】

??外的阳光依然温暖优秀记叙文

窗外,澄澈的天空漂浮着绵软的云。慵懒的阳光越过窗外,落在洁净的窗台,落在绵布的床单上,落在宝贵的书籍上。这一切,美好地让我想起了您,飘泊在古烟文学终的你——我的古文老师。

在我的眼里,你完美地演绎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你的指导下,我们能尽情地与各朝文人诗友畅所欲言。你经常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着种种不美好,却依然会让我们相信世界有美好地存在。

当我们冲忙于某些事物时,她总会说:“你行色匆匆地赶路,匆匆地赶向下一个城市,下一个目的,又何能看到沿途的`风景,到旅行的妙处呢?”

当我们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时,她总会让我们体会到:“人总会遇到挫折,会有低潮,会有被人不理解的时候,这些时候也许就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刻。这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相信。”

当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时,她总会告诉我们:“真正的梦想,永远在实现之中,在坚持之中。累了,就停一停,让手贴手,温暖冷漠的岁月;苦了,就笑一笑,让心贴心,体味至爱的抚摸;哭了,就让泪水尽情流淌,痛侧心扉也是精彩。”

你那温柔的笑脸,是我见过比花儿绚丽,比阳光温暖,比溪流清澈的。你的笑脸,久久荡漾在我心田,泛着圈圈涟漪。

随着时间的推移,终有一天你教给我们的知识和那些曾熟于心得诗词会逐渐淡忘,但你在每一届,每一位学生的心里中下的责任和爱会一直传播。

窗外的阳光依然温暖照耀,就像你一样。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二】

近日,断断续续读完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谈对教育的理解,并不是那种理论色彩很重的“教授之书”,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亲切地娓娓道来,谈生活中的教育,谈孩子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变化。开篇就用“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的问题直击人的心灵,一篇篇通俗的标题和故事阐释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确实引人深思。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思考“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教改发生了什么事”等涉及教育的本原问题,重新去认识知识、认识学校教育、认识当前社会。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作者认为,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真正联结。作者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学校教育为个体的经验世界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把自己的经验发展成抽象能力、理性能力,从而与真实世界形成真正的联结。

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我想起了第欧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俨然成了束缚学生心智的场所。我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就要做超出他们智力范围很多的题目,一到快考试就要做大量的卷子,题海战术。我曾经也去过一些中小学的校园,特别是到了中学,很难看到学生那种特有的阳光与灿烂,多数脸上写满的是疲惫与木讷。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究竟学到了些什么?表面来看,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很系统、很丰富的知识,但细一追问: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的吗?他们消化了多少?这些知识又帮助了他们什么?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会发觉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学校学到的这一套套装知识,正是忽略了知识与人的主体经验相互联结,造成我们的学生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遍法则,面对真实生活、真实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对待人生。后果就是,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曾经的知识便遗忘得所剩无己了。知识是什么?显然不只是书本或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刚刚过去的高考,报纸上罗列出一长串的高考状元,细细看过这些状元的事迹,没有一个是读书、读书的孩子,他们都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所以才使他们有睿智的头脑和开阔的眼界。学校里传授的套装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一般说来,教科书上所铺陈的材料,是套装知识的典型。数学与语文的系列课程,尤其是其典型中的典型。习惯于学习套装知识,长期被遗忘了的是人最真实的经验知识。

进行价值思辨,培养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就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让教育内容回归知识的本来面目,把知识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而非疏离于主体经验之外的概念与资讯。

目前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正在扮演的角色,其实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它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其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

有时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压得没有时间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觉得非常的不忍。窗外的世界,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向窗外,绿意盎然的风景在招摇。孩子们的眼光渴望与阳光、与芳草相遇,孩子们的心灵也期待与草地、与蓝天拥抱。学校的教育,理应架起一个联结窗内、窗外世界的桥梁。当学校教育卸下沉重与束缚,走向窗外,走向真实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其实,仅仅看一看窗外是不够的。画家马蒂斯一生不断地在画窗外,他自己说:“在我的意识中,窗内窗外已融而为一。”学校教育也一样,只有与个体经验相连、与真实世界相连,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卢梭曾提出,“教育即生长”,可以说这就是教育的本义。“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我们教育首先要做的也是,为“生长”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提供一个有阳光雨露、花草树木、云霞虹影的彩色世界,让窗内的生活不再单调。

读完此书,深深觉得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三】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四】

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是杜校长在例会上提到了,虽然没有刻意给大家推荐,而它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可又为自己的懒散不上进找了种种借口才打算在暑假里看。带着这个书名走进阅览室,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孩子趴在窗台前,望着远处冷冷的月亮,或是太阳,或是……《学校在窗外》、黄武雄著。就是这样简单的封面构图,就是这样别致的书名,被我深深的吸引着。学校的教学明明在“窗内”,怎么跑到窗外去了呢?带着迷惑与不借,我翻开了这本书。暑假里我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这并不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书,相反,读起来并不顺利,非常考验我的耐力。因为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内涵。直至教育的本源,发人深思。

书中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调动起孩子们探究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让学生通过与外界的联结互动中获取知识、经验,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培养起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教育便成了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知识是什么?显然不是在书本上和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卢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生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也不需要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卢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生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也不需要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

有时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压得没有时间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觉得于心不忍。窗外的世界,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向窗外,绿意盎然的风景在招摇。孩子们的眼光渴望与阳光、与芳草相遇,孩子们的心灵也期待与草地、与蓝天拥抱。学校的教育,理应架起一个联结窗内、窗外世界的桥梁。当学校教育卸下沉重与束缚,走向窗外,走向真实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实现窗内窗外的联结。让外面的空气流进来,让学生们看到外面的景色。学校教育只有将个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真实世界相连,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相反,当教育只是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知识只是谋生的手段,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则就只能停留在掌握“维生”的低层次需求上,严重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那么,如此模式教育下的孩子,内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怎敢期盼他们会拥有灿烂充实的人生?而实施这样教育的国家,有没有强大的未来则可想而知。只有当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真正明确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职责的应有之义,将学校的窗户打开,将广袤的世界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目标,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健康健全的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离不开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的思考,而是不从众,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着重操作性的训练,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抽象过程,那么学生学到的经常是抽象语言,而非抽象能力本身。

人的抽象能力的成长,非常迟缓,而且需一点一滴地积累抽象经验,才能往高层次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尚未达到他要学的数学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重视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慢慢积累他的抽象经验,数学对每个孩子都将变得简单而有趣,数学对每个孩子抽象能力的培养,也都将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五】

”暑假”回了趟老家,心中老是挂念着我的窗,关于窗的幻想不断地浮现在脑海中。好不容易过了2个月,我回到了家。刚进家门,爸爸就笑着对我说:“窗外出现了一个‘世外桃源’,快去看看吧。”我迫不及待地来到窗前,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突然,一片新绿跃入我的眼帘。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小公园。公园正中是一座仿古小凉亭,碧瓦飞檐、古香古色。它的周围是一片绿海之中点缀着一抹黄色的草坪,一汪清澈的小溪流分割了草坪,别致的小木桥又把它融为一体。几株桃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公园四周,增添了淡雅、恬静的氛围,让人“沉醉不知归路”。真美呀!“爸,这就是你说的世外桃源吗?”“是的。这是ZF修建的美化环境的小公园。茶余饭后,邻居们都会到那儿去。”“他们喜欢公园吗?”“当然喜欢。他们都说这公园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可以放松工作中的紧张情绪。你看,他们来了。”我往窗外望去,人们有的在谈笑,有的在散步,有的在看书……公园里充满了温馨与美好。

爸爸又对我说:“晚上你再到窗旁看看,会有一份与白天不一样的`惊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才离开两个月呀?”我有些迷惑不解。“这说明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快了。

月亮悄悄爬上了夜空,我与爸爸再次来到窗前,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只见从东往西的马路上,一辆辆汽车后面的红色尾灯,在夜幕下格外耀眼,远远望去,一簇簇,一团团,就像跳动燃烧的火焰,更像一条奔流的河,飞快地从桥上流过,向远方奔去,给人一种“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这是……”“这是马路上的河。”爸爸会意地朝我点头。是啊!这是一条马路上奔流的河,是在改革大潮中奔涌向前的河。它反映着福州高速度建设的步伐,流淌着几代人美好的梦想与希望。

窗外的世界在变,”祖国”的面貌也在变。它好似一条奔流的河,孕育着力量与希望。不为今日的辉煌驻足不前,只为美好的明天继续奔流!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六】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七】

据说,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而在我眼中,中国的集体教育是从孔夫子开始的。为什么要把很多人集中在一起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学习?古往今来的专家们给出了很多解释。但学校教育确乎是一天天发展壮大了。

现在你要是问别人“你为什么要上学”,那人准会愣在那里,因为上学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不需要理由。可是学校教育的弊端似乎也是越来越严重了。到底为什么要上学?学校教育应该干什么?也真到了该问一问的时候了。

《学校在窗外》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

作者黄武雄认为,人的原始旨趣有三项:维生、互动、创造。他认为维生不必教,创造不能教,能教的只有互动一项。所以作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做而且只能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

为什么学校教育应该做这两件事呢?作者的解释是:“未受教育的人,虽然对周边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但他的经验世界狭小,没有太多机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拿来,与别人在不同时空下的经验相互印证,因而看待事情只陷入自己的特殊经验。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开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

如果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作者认为那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

那么现代学校是按照这三件事去做的吗?显然不是,作者认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套公式,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作者以其独具一格的眼光发现了这个属于所有学校的通病。现代学校教育,重知识不重经验。由于学生只忙着去背公式,背的知识,他没有时间去接触实际的世界,无法去摸索、积累丰富的具体的属于他自己的特殊经验。等他从学校里毕业,进入现实社会,缤纷多变的现实会使他迷惘,他发现很多事是没法套用公式去解决的。但学校教育给他形成的习惯让他无法发挥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他只是一再地回到公式中去,生搬硬套地去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因此,很多从学校里出来的人,他的思维始终是浮离于真实世界之外的,无法与真实的世界融合。这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高分低能”。

学校教育应该打开人对世界的实际经验,而不应该只是把学生封闭在书本之中。只看重学习抽象知识的成绩很明显是错误的。

很多人是在离开学校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学习。我想,这也正是本书的书名——“学校在窗外”的真正含义。

校园窗外阳光照射在树上的作文【八】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用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字眼,就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或联结,进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既然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学校,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学校在窗外》作者黄武雄先生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这三个原始的天生旨趣,学校应当去探讨让学生沿着天生的旨趣,充分发展。即在这三者之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探讨如何让学生拥有不断创造的环境,让其发展独特的创造活动,而非反过来压抑他的创造能力。简言之,就是“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而非整天学习“套装知识”

那么,我们一直津津乐道、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现今,很多学校在高一、高二就把一切向高考看齐,像我今年教的高一某班开了班级QQ群,口号就是“为了高考”,更不用说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学测试与评价了。这样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上没有继承,遑论创造了。现今社会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难道就没有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不“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的因素吗?

作为教师,平时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让学生去学去研究考试,如果是在高三一年这样做的话,是忍痛、是不得已。如果整个高中三年一直这样做的话,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因为孩子的原始旨趣就这样被我们和学校和有关教育形成部门联手扼了。其实,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本来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差异,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我们教师所作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联结的点。对于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多做习题、反复“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动”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时的连夜雨。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人的抽象能力,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人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如果说学校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版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期盼这样学校教育早日来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