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然景的作文初中(描写景物的优秀作文初中)

写自然景的作文初中(描写景物的优秀作文初中)

首页状物更新时间:2023-06-19 16:55:12
写自然景的作文初中(描写景物的优秀作文初中)

写自然景的作文初中【一】

夕阳,明月,繁星……是美丽的、迷人的,曾经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它们。而我却被那迷人的日落深深地吸引了。

周末的傍晚,我又登上了楼顶,来欣赏那迷人的日落。临近日落,闪耀光芒一天的太阳,依然光焰十足,毫无倦态。那万里无云的晴空本是浅蓝浅蓝的,像明净的海水,现在也渐渐地加重颜色,越来越蓝,越来越浓,像是海水在一层层地加深。转眼间,太阳变成了一个淡黄的黄球,仿佛是一个圆圆的大金盘。一会儿,那淡黄的颜色开始加深,加深,又成了一个略带红色的火球。这时候,太阳的光芒已经不那么刺眼,而变得温暖柔和,仿佛小女孩的红脸蛋似的,美丽可爱。

落日的光芒照射在一幢幢高耸的大楼、楼房,给它们都镶嵌了一道金黄的边框,使千万家庭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之中。顿时,夕阳旁的云呈现出黄里透紫、白里透红、蓝里透黄……的神奇色彩,这可真是变化无穷、绚丽多彩!

不一会儿,那火红的太阳慢慢接近地平线,天边顿时燃起一大片似火的红霞,宛如四面红旗招展。太阳像似涨红了圆圆的脸,向天空、青山、大地,喷出红艳艳的光芒。那晚霞不断扩大着它的范围,笼罩了一切,想铺开了一幅瑰力无比的织棉。片刻间,太阳终于碰到地平线了,但他还好想在天边多停留一会儿,仿佛要为世界多添加一些光和热。这样想着想着,那金盘似的太阳只剩下半个了。它好像恋恋不舍地对我们挥挥手。最终,太阳钻进了地平线,但日落完美的景象却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

我凝视着天空,陶醉在这日落的奇观之中……

写自然景的作文初中【二】

紫红的晚霞中,晃起一波涟漪,最后一道昏暗而柔和的光芒,随风逝去。

寂静、幽暗的森林中,高大的树木矗立着,褐纹上遍布岁月的痕迹,晶莹露珠点缀着嫩绿的小草,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祥和。一线曙光自天边升起,一丝温暖霎时笼罩着大地,一缕缕阳光穿透扶疏的枝叶,洒在小径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灿烂而耀眼,使人不自觉地沉浸于其中。

一股清新的花香,随暖暖春风四处游蕩,悠闲地散布芬芳;一抹柔和的微笑,自夏雨中绽放,和着溼热,懒懒扬起;红褐的落叶,飞旋落下,漾出一丝哀悽的神情;片片洁白的霜雪轻轻飘落,带来漫长却又值得的等待。自然中的万物,莫不是循着这规矩,才带给我们如此瑰丽的今天。

晨曦才乍现,暗夜却又迅速地四散在空气中,无声地再次降临。然而日升日落中,宽广无边的天空,仍旧容纳万物,包容所有;一望无际的海洋,以它的辽阔、深沉,涵盖每一条河川、每一道溪流;浩瀚无垠的大地,即使有贫有富,依旧包含每一寸土地。

屹立不摇的大树,纵然承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依然倔强地竖立着;娇小柔弱的一株小草,在随风摇曳中,饱含强硬、坚韧的个性;微笑绽开的小花,愿以短暂生命,替世间的繁华,增添自然、不造作的美,在季节交替中,大自然不停注入新的泉源。

大自然彷若一扁轻舟,恣意悠游于世界,面对困难,勇于去承受,流经小河、大海,流经艰辛、苦难,仍然格守本分,持续开创出世界!

写自然景的作文初中【三】

暑假去厦门游玩,我有幸看到了海边的日落,那壮观不凡的奇景,让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记得那一次,到海边时,已经六点半左右了。我不顾疲劳,急不可待地要去坐船,爸爸妈妈只好陪我去坐船。

船刚开不久,就听见有人在喊:“快看,太阳要下山了!”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水天相接,浩瀚无际,多么壮观呀!可太阳还是高高地挂在天上呀,根本没有要落下的神态。爸爸对我说:“你看,太阳其实正在落下呢,只是很慢。”我睁大眼睛盯着太阳,果然,太阳正在一点一点往下移,像一只蜗牛在爬行——速度很慢。

傍晚时分,在万里长空奔波了一天的太阳接近了地平线,帮衬的还有火烧云。天上的云红彤彤的,这边的才有一点红,那边的已经变成金灿灿的,真是变化极多呀!

随着云彩慢慢变红,而且天边也有了一丝晚霞,好像抹不掉的色彩。天水之间,顿时成了一片红色世界,连我的脸也被霞光照得红扑扑的。太阳只剩下半边脸了,但我还想再观赏观赏这美丽无比的景色,太阳似乎明白我的心思,故意停留在半空中,用它最后几分钟时间尽力打扮这个世界。可能怕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杰作,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睛。可能是太阳真的要回家了,或者是它劳动一天已经疲倦了,光芒已经弱了许多。整个海面的颜色也更加柔和了,我坐的船准备靠岸,还有更多的船往岸边开来,太阳提醒我们晚上要来了。

太阳终于“回家”了,云变成了灰色,海边的雾渐渐加浓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月亮跟着爬了起来,淡淡的月光抚摸着大地,空气中还带着一丝丝凉气。暮色中,我努力看清了海面,为这次的奇景而赞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