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高考语文作文高级比喻)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高考语文作文高级比喻)

首页状物更新时间:2024-07-12 18:04:25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高考语文作文高级比喻)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一】

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二】

有些同学不讲究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非牛非马,成了个“四不像”。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才是事。另外,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记事,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记事为记人服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到人,目的是通过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记叙更具体、更完整,深刻地揭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主题。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三】

在记叙文中,顺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方式。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来记叙,能够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述出来,但是也容易使文章平淡无奇。记叙类文章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要将事件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得变化多端,一波三折,奇峰突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为什么很多人爱看悬念故事,即使在自己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写记叙文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在材料组合上,运用虚实、抑扬、蓄放、离合等手法,使文章波澜迭起,扣人心弦。因此,构思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生的训练重点。

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构思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看下面这个材料:

A.王老师原是市一中的教师,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受师生爱戴。B.这学期调到我们学校,教毕业班的语文课。她早起晚睡,不辞劳苦,帮助我们进行复习。C.因为过于劳累,她上午在课堂上昏倒了。D.我们把她送到了医院,才知道这是心脏病发作,需要卧床休息。E.下午,课堂上的空气十分沉闷,大家为没有老师指导而焦急,也为李老师的病情而担忧。有的同学提出:“李老师是为大家累坏的,我们应该到医院去看她!”有的同学说:“大家去看,影响学习,会使李老师心里更不安!”双方发生了争执。F.正在这个时候,李老师带着病容,出现在教室门口。

教师先出示材料,然后让大家讨论,如果要写记叙文,这些材料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呢?像上面那样从头写到尾,读起来使人感到平板、单调、没有味道。如果把最后一个镜头提上前,一开始事情的结果就已明明白白,读者无需追根究底,也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最终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开头可以先写下午课堂里的气氛,同学们焦急、担忧,无心复习功课。然后,倒叙上午老师昏倒的情景――叙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接着,再写同学中不同意见的争论,中间插叙老师的过去和上午在医院里的情景。然后写同学中争论愈来愈激烈,有的甚至动身要走。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样抓住中心矛盾,一环扣一环地安排材料,就使文章的情节既集中紧凑,又曲折动人了。

在叙述一件事时,要让学生多想一想,能不能“卖个关子”?设个悬念?可不可以“引而不发”?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结尾能不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总之,要提醒学生,写记叙文时不能偷懒,要想方设法吸引读者。让学生就一个题材多练习几次,试着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法反复琢磨,以期“找到感觉”,那么许多似乎非常高深的手法也会豁然明朗了。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四】

宋朝倪思曾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想,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写记叙文,要做到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的六要素;贯穿一两条线索,如某种思想感情、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行动,使文章结构完整;选择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精彩;运用肖像、语言、行动、环境和心理等描写方法,使人物栩栩如生;运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如设置悬念、欲擒故纵、点面结合,使文章波澜起伏。要避免多体合一的“杂文”。考场上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来写作,并能突出这种文体的特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避免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片断堆砌到一篇文章中。

在作文训练中可以引入比较写作的方法:就是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完成标题、主题、内容相同但文体不同的作文,就可以很好地强化文体意识。如以“路”“桥”“窗”等为题的作文,可以写成以介绍“路”“桥”“窗”等的演变历史、类别、功能等为目的的说明文,也可以写成以亲历或是所见所闻的,与这些事物有关的事情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还可以由此引出自己对这些事物及与此相关的某些人或某种社会生活的看法,从而写成议论文。或者,在一定的要求之下,本可以写成不同文体的一个题目可能只允许写成某种特定体裁的作文。比如,当你到安徽黄山旅游之后,远方的好友可能会让你述说一下旅游中的奇闻趣事,父母可能会让你重点总结一下旅游之后的人生感悟,而马上也要去黄山旅游的一位同学,则让你重点介绍一下前往黄山的路线及游玩中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这时,同一个题目“游黄山”,则要依次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这种比较训练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别,进而主动分析所给材料,找到更适合个人写作特点的文体。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五】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要对象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及命题了。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六】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地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同学们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上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七】

南极大陆上,有一只可爱的小企鹅,它的身后,阴冷的眼睛里射出了点点寒光的贼鸥,正虎视眈眈。一旁的科考队员中,一位记者试图保护企鹅,却被拦住了。就在他们争吵着的时候,贼鸥娴熟地衔起了企鹅,消失在无尽的冰川上空。“为什么不救它?”记者瞪大了眼睛,气愤地问道,“因为企鹅和贼鸥,世世代代就是这样生存的。”科考队员们平静地说道。

早在18xx年,达尔文就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点,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竞争,存在着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和垄断组织。好比说奥运会上勇夺8金的菲尔普斯,他可以说是一人包揽下了所有世界游泳赛事的冠军,他具有绝对的优势,即使这样,他身边那些世界排名稍微靠后的对手们却并未弃权。而菲尔普斯,也从未出于同情而有过一丝一毫的退让。

因为,所有人都必须尊重客观的竞争原则,输赢有偶然亦有必然,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来争取胜利,而不是期盼对方施舍那并不属于自己的名誉,这个社会现实,是永远只会为爱拼的强者铺路!也正是因为这个竞争原则,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长河中,才蹦出了那些闪着金光的贝壳。玛格丽特“永远只坐前排”,林巧稚“绝不输给男人”,让克雷蒂安“带领国家化蛹为蝶”,巴顿“胆英雄绝不手软”……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人也曾说过,“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社会没有竞争不会进步,人与人之间缺少竞争亦不会有新的发展。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竞争,不退让,不放弃,用自己的实力,去掬那一捧清水,拥那一缕温暖,采撷那美艳的果实。三国末年,群雄并起,诸葛亮与周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攻对战和冷静的头脑对弈。周瑜慨叹“既生瑜,何生亮”,到底还是从心底敬佩诸葛亮。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中,周瑜倒也成长了不少,不是吗?从使“空城计”到“减灶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对垒中,周瑜眼界大开,实力也雄厚起来。而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却从未对周瑜有任何的退让,这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他也尊重了竞争原则,并与周瑜竞争得坦荡而执着。他们俩,应是实现了共赢。尊重竞争原则吧,积极参与竞争,也让竞争中开出欣欣向荣的生命之花,浸润那勤劳的汗水,坚毅的泪水,拼搏的水。每个人都要披荆斩棘,与人竞争,与己竞争,一路踉跄而去。

高考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