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写人或事的叙事作文)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写人或事的叙事作文)

首页状物更新时间:2023-11-20 09:40:00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写人或事的叙事作文)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一】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二】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三】

写好记叙文,抓住线索是关键。线索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反之,文章必然杂乱无章。可见,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是多么重要。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四】

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 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的很。要记住,有些事情以儿童 的眼光来看可能很有趣,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现在所写的文章是给成年人来看的(阅卷老师,因此此类文章得分很低。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五】

我们的校园很美,最直的观赏的就是升旗台这一带的景色。

走进校园,迎面是一个小广场,广场前面有一个美丽的升旗台。

升旗台有很多特点,深红色的瓷砖砌成的,走上升旗台,共有5层的价梯,在平台的中间有一个旗杆,旗杆上有一面五星红旗,每到星期一,都要去那里升旗。升旗台前有一个小花园,那里有很多米兰花,米兰花芬芳朴鼻,香气迷人。升旗台左边有个大花园,那里有高大粗壮的`大王椰子树,树枝很粗大,树枝上带有一圈一圈的花纹,树上长满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枝向四面展开,像撑开的雨伞,还有像巨大的雪山这么高大雄伟的松树。在那里,还有很多的花草树木,例如:可以用来做茶叶的福健茶,叶子细细的,喝起来香甜可口,在花圃中间还有许多一丛一丛的黄榕,黄榕旁边还有十里传外的九里香,在旁边就是鸡蛋花树,树根很粗很壮。

升旗台右边也有一个大花园,形状跟左边的大花园的形状一模一样,那里也有很多的名贵的植物,中间有深红的叶子——红桑,旁边有美丽的桂花树,长着白色的鲜花,美丽极了!升旗台的最后面,一行行的竹子,就像人在排队,叶子很细嫩,像小鸡的脚印一样,竹子下面还有一群群叶子,名叫——玉蝴蝶,因为叶子长的像蝴蝶,叶子像玉上的斑点,所以叫玉蝴蝶。

我真喜欢我们的学校啊!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六】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感想。

7、侧面描写

8、运用排比句升华主题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像一个人没有了心,或肝、肺一样,就不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作文【七】

1.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3.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4.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如《伟大的悲剧》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5.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