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写给以前的自己作文)

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写给以前的自己作文)

首页状物更新时间:2024-05-24 18:29:35
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写给以前的自己作文)

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一】

《无声告白》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说明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个混家庭,父亲詹姆斯·李,中国人,小时候随父母偷渡到美国,顶替他人的名字读书求学,成为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在大学教授美国历史。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母亲玛丽林,美国白人,她一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渴望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在这个家庭里成长着三个孩子,或者可以说一个孩子:大儿子内斯和两个女儿莉迪亚、汉娜。三个孩子中莉迪亚最特殊,一张中国人的脸庞,一双蓝色的眼睛,加之聪明过人,吸引着父母的注意力。玛丽林在成为母亲、回归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终身教职,却依然没有朋友,内心孤独。莉迪亚的独特,使得夫妻俩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儿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儿求同,多交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玛丽林希望女儿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父母将自己的梦想移植到女儿身上,关心她,爱护她,重视她也要求她。他们将自己的期许渗透进女儿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爱,就像是一片片飘落的白雪,看似轻盈,日积月累终于压垮了孩子。所以这本书开篇就是莉迪亚了,接下来在对莉迪亚因的探寻中展开了这个混家庭的故事。

莉迪亚的因是什么?是自。她无法承受父母沉重的爱,无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无法拥有真正的自己。这些痛苦令她难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选择亡。生前莉迪亚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说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没有,一次也没有。父母以为自己很了解女儿,他们从不问莉迪亚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规划着、主宰着她的人生。莉迪亚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隐藏真实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许。如同父亲一样,她没有朋友、孤独无依,但却假装与朋友通电话、看电影;如同母亲一样,她学习优秀、与众不同,打算今后学医。这样的莉迪亚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却不是莉迪亚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爱自己的父母,为了父母她选择隐忍下去。

在这个家里,内斯和汉娜是被父母忽视的存在。尽管内斯很优秀,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却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尽管汉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应该备受宠爱,然而她也是被忽视的角色。因为他们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庞,因为他们两个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梦想。在这个家庭里,内斯和汉娜像是旁观者一般,清醒的羡慕着莉迪亚,同情着莉迪亚。只有他们懂得莉迪亚内心的痛苦与畏惧。在莉迪亚的内心,内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当发现父亲出轨,当内斯要离开家里远走哈佛,莉迪亚心里的两根支柱轰然倒塌。她所坚持的,她所守护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独与恐惧迸发出来,无法抑制。自始至终,莉迪亚都是没有自我的,支撑她的始终都是对父母的爱、对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对哥哥的依赖。在这三者不复存在之后,莉迪亚迷失了。为了找到自我,她选择结束生命,重新开始。

但愿在“天蓝色的彼岸”,莉迪亚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个人,不要绑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让他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二】

《无声告白》这本书的英文名是,真正是最切合每个人内心想法的。

詹姆斯,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他内心的孤独,他被别人孤立的自卑感。

玛丽琳,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她想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她想要成为一个女医生的愿望。

内斯,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他的愿望是想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想告诉他们自己想从事航空事业。

汉娜,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她想受到家里人的关注,她想简简单单的获得爸爸和妈妈的拥抱。

莉迪亚,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她不想当一个女医生,她不想出去和别的同学交朋友,甚至于她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反观自己,在我们从小到大长大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他人这样或那样的期待,很多都是以爱为名,但是有些时候这样的期待只是他们无法实现,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愿望。

也许我们完全的做自己不太可能,但是也一定要努力的去探寻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努力去靠近它。人生苦短,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三】

蓝以翔手里拿着席慕容的诗集,独自穿过了马路。走在校道上,还不忘在脑海中回忆席慕容那首《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当她背完整一首诗的时候,恰巧也到了图书馆了。

走进了图书馆的阅览室,她仍像往常一样坐在靠窗的位置。那是因为,阳光可以透过窗户照射进来,这样她才不会觉得冷。同时抵达心底的阳光也可以温暖孤独的灵魂。

秋日的阳光总是淡淡的,微开的窗户仍有风吹进来,书页也被风吹得飒飒作响。蓝以翔就这样不知不觉的看了两个小时,背完了七首诗。为此,她满足地笑了,白里透红的脸上挂着两个小酒窝,分外可爱。

蓝以翔的周末是单调的,除了看书就是写作。在舍友们的眼里,她简直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文艺女青年”。但是,这突如其来的“荣誉称号”仅仅只是换得她的一声苦笑。毕竟,只有她知道,自己的梦想还是那般遥不可及。

书桌上除了那一踏踏堆得高高的教科书之外,还有一堆还未拆封的课外书。然而,那一堆还未拆封的课外书都是她的好友欧阳送的。这其中参差不齐的课外书便有纪实作品,心理方面的书,励志书等等。

周日,宿舍里有的人在看电影,有的.人在绣十字绣,有的人在网上不断更新动态,不时道出“谁谁打算要在光棍节来临之前怎么想办法解决单身”。只有她,蓝以翔沉默不语的坐在床上,认真地翻看着好友欧阳送给她的那堆书里的其中一本《没有墓碑的青春》。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讲述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的故事。

睡在她下床铺的晓晴,搁下手中十字绣向蓝以翔问道:“文艺女青年,借本书给我看一下吧。”

“喂,小飞鸟,借本书给我看看啊,快无聊了。”这时,蓝以翔方才听到晓晴在问她。

“哦,好,自己去拿吧。”蓝以翔随口答道,又继续埋头看她的书。

“哼哼,我随便挑了哦,我都问你四遍了,你都没听到。”说完,晓晴一个劲儿地在挑她的书。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

晓晴突然郑重其事地向在坐的各位说道:“大家,请安静,下面由我为大家带来一个精彩的朗诵!”

“总是/要在凋谢后的清晨/你才会走过/才会发现/ 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经是/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的一朵/我爱 /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错过的昨夜/有过怎样皎洁的月。”

“切,不就一首诗吗?”其她舍友颇为不满的说道。

“我还没念完呢。下面还有啊,亲爱的以翔,这是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当你不经意

发现这张书签的时候,我想说,其实我喜欢你,不只是朋友的那种喜欢,你能明白吗?我想做你的翅膀,陪伴着你飞翔,请给我这个机会好吗?——欧阳2010年8月”晓晴就这样声情并茂地读完了。

转瞬间,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落到了蓝以翔的身上。蓝以翔还是很专心地看着她的书,对此全然不觉。

“小飞鸟!欧阳是谁啊?从实招来!”又是晓晴的声音。

“你刚刚问我什么?没听清楚,请你再说一遍吧。”蓝以翔一副很朦胧的表情倒映在晓晴的黑黑的眼珠上不容怀疑。

“算了,我不问了,你自己看吧,别哭了哦。”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说完,晓晴随手把那张书签递给了她。

以翔接过书签,黑色的楷体字,纤细有力,一看就知道是好友欧阳的字迹。“昙花的秘密,原来欧阳也喜欢这首诗”她一边看一边想。

“晓晴,你在哪找到这张书签的?!”蓝以翔看完后来不及思考,就追问晓晴。

“在《草叶集》倒数第三章那!别告诉我,你不知道哦。”

蓝以翔被突如其来的书签给吓到了,看着晓晴一脸的疑惑,她并不打算为她解释。搁下手中的书,拿着书签连同《草叶集》走出了宿舍。

蓝以翔来到了足球场。她说不出此刻是什么心情,却又止不住凌乱的思绪在脑海中飞舞盘旋……望着静无一人的足球场,她开始了一个人的赛跑。

时间如同书签上的距离来不及看清就已经悄然沉淀。她慢跑跑完了两圈,然后瘫坐在草地上。

“欧阳,怎么会喜欢我?”蓝以翔怎么也想不通,可事实就摆在她的面前,那张书签是证据,容不下她的怀疑。

20xx年8月,初中毕业后的第二个月的暑假。2013年11月。这中间隔了三年的时差。

这算是沉默的告白吗?没有人告诉她。

下午两点的天空沉沉的,有朵孤单的云朵漂浮着,一如蓝以翔的心情,说不出是难过还是喜悦。

欧阳是蓝以翔从小到大的朋友,和她一样喜欢文学。但欧阳比她更优秀,欧阳考上了2A,而她只考上3B。欧阳应该是让大多数女生心生爱慕的那种男生,学习成绩好,人也长得俊朗,只是暑假经常在海边逛,被晒黑了点。

蓝以翔喜欢他吗?

她从来没想过欧阳会喜欢上自己。他是她学习的榜样,是她的朋友,是她遇到文学上的问题就可以向他请教的老师……

经过了彻夜的思考,第二天早上便是双“11”,所有舍友都不忘向她祝贺,说她告别单身了。

“欧阳,节日快乐哦!以后小飞鸟会很勇敢地独自学习飞翔的……”蓝以翔按下了发送键。

此刻,电脑上播放着俞灏明的那首《一个人的浪漫》。

舍长不经意地冒出了一句:“这首歌,我喜欢!”

欧阳的告白在书里沉默了三年,许是巧合才会再次遇到,蓝以翔知道这是最好的选择,朋友比恋人更适合,对于不满自己考上本科而重新选择高四的欧阳而言,也许这注定会是一次沉默的告白。

晓晴又在冒泡:“今晚下了晚修我们去联谊,告别单身吧。”

蓝以翔笑了,眼里含着泪。阿珍电脑上放着林志炫的《单身情歌》。

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四】

无声告白,读罢无声。这不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故事。

莉迪亚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一下就揪住了我的心,这个开头一下子让我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今天,妈妈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一样的沉重、无奈,一样的单刀直入、简洁有力。莉迪亚为什么而?是怎么的?无声的告白,告白什么?

是的,莉迪亚了。不是从小缺少关注,极其敏感,极具洞察力的妹妹汉娜了。也不是一直知道自己喜欢天文学,坚持追求,并得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哥哥内斯了。是莉迪亚,詹姆斯教授和玛丽琳小姐的掌上明珠莉迪亚了。16岁的少女选择溺湖中,什么原因?有人说,孩子有问题,家长肯定也有问题。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出身于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努力、刻苦并一路读完哈佛博士,最终成为大学教师。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梦想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世界,希望成为一个不会引人侧目的普通人。他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成为女医生,她暗自发誓,绝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当她正在朝自己的目标奋斗时,她遇到了詹姆斯。像大多数女性一样,结婚、生子,继而管理住宅、照顾孩子,成为了最不想成为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实现他人的愿望,从此,失去自我。悲剧从这里开始。两个人组成了这样的一个家庭:“由爱而生、个性相反、目标相悖、因爱生怨、情感相离、沟通为零。”在他们表面的琴瑟和鸣之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认知分歧。

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为三兄妹中,只有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父亲的黑头发,于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哥哥和妹妹都是陪衬。

然而,正是这万千宠爱令其不堪重负。美裔母亲玛丽琳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与众不同”梦——卓越女医师,完全寄托到女儿身上;而身为教授的华裔父亲詹姆斯,虽看上去功成名就,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纠缠半生不被他人认同的孤独感令其将“与他人一样”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莉迪亚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她的成绩和她的社交直接影响父母的心情,进而影响全家人的情绪。可是,谁又愿意成为这个中心呢?她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伴着莉迪亚长大的,是长达十年的压抑。她母亲最希望她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她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爱是阳光,可是太多的爱也容易把人灼伤。极端的爱注定无法喘息,莉迪亚用终于挣脱了父母早已给她安排好的命运!

我总觉得一个碧玉年华的生命体,会有无数的鲜花掌声,会有无数的不值得一提的忧虑烦恼,会有无数难忘的悸动美好。不过区区十六岁的莉迪亚,在本该精彩的年纪却承受了太多不应该承担的东西。她的敏感脆弱、迎合顺从、矛盾挣扎,最终用亡这种残忍手段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无法知道当她走进冰冷的湖水中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释然还是一种自我救赎?

最后莉迪亚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重新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当她的双手松开缆绳撑起那条小船驶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将重新来过。所有人都在关于亡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机会。

所幸的是,故事结尾,所有人都获得重生,一副温馨柔软的家庭生活图景在我眼前缓缓铺开……

无声告白,无声的反抗,也是无声的提醒。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痛苦,迷茫,这些都应该自己通过努力自己解决。对于孩子,他们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既不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所谓的附属品。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以爱之名强加期待,这不是爱,是害!

这个故事里没有一个我喜欢的角色,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每个人都是普罗米修斯,无论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

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五】

木子:

时光深深浅浅的踏过了十八年,在这冗长的时光里,我给好多人写过信,从幼稚的田字格到方格信纸,再到花花绿绿的彩色的纸,然后小心谨慎的装进信封,投进绿色邮筒那个裂开的黑色的口子里。这些小小的信笺就穿过时间空间飘到不同人的手里。忽然想起我写过那么多的信,竟然没有一封信是写给你——那个曾经的我。我是李,你是我的木子李。

印象中你是一个倔强而又坚强的黄毛丫头,很爱哭,却总是自己擦干眼泪。那是你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长跑,在冬日里。很多人站在起跑线上,令声一下,人群呼啦啦地向前跑去,个子矮矮的你也随着人群跑。不知是谁绊了你一下,你重重的摔在地上,你在被压实的光滑的雪地上滑出了很远,雪地很硬,摔得很痛,小手上占满了雪渣,鞋子也甩掉了一只。你一咧嘴,眼泪顺着冻的通红的脸上滑落。不停的有人从你的身边跑过,你隔着眼泪看着人们渐渐跑远的身影,突然就咬了咬嘴唇努力着爬起来。厚重的衣服让你看起来就像是一只笨拙的小熊。你找到鞋子,不顾里面的积雪慌忙穿上,向着人们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你一边跑一边哭,冷风吹在你稚嫩的脸上,你却跑得满头大汗。那天,你是最后一个越过终点线的人,但你又是唯一一个跌倒了又爬起来跑完全程的孩子。越过终点线后,你一下就扑进早早在那里等候的妈妈怀里,大声的哭。妈妈用温热的手掌为你擦干泪,笑着说:“能爬起来的就是好孩子,你跑完了全程。”后来,我无数次的在前进的路上跌倒,无数次被现实划破手掌,无数次的看着别人的背影挣扎着爬起来,跑下去。终点就在那里。我也超过了很多人,为了一次次越过终点线,微笑或是哭泣。

你很要强,一直是左邻右舍赞不绝口的好孩子,好像记忆里没有哪一次光荣榜上没有你的名字,玻璃橱窗里永远都有你傻傻的笑。现在那些奖状上的烫金字已经退了色,却依然在我心里闪闪发光。嫉妒好像不分年龄,开始有人故意为难你,撕掉你放在桌子里的奖状,偷走你写好的作业,在你背后偷偷粘上“我考试是抄的”的纸条,以你的名义在隔壁班男生的笔盒里放下写着“我喜欢你”的“告白书”……你被排挤,被误会,被嘲弄,被冷落……那个时候你好像就知道,能反驳他们的唯一方法就是变得更好,你开始更加努力,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说服他人,在大大的绝望中努力着。那时,你十二岁。后来你变得更好,很多人开始喜欢你,欣赏你,鼓励你,帮助你,也有更多的人开始怀着不明的心情讨厌你,诋毁你,打压你,可是你再也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因为你知道,凡事都有代价,但是夺目璀璨要比一辈子平庸碌碌无为要好千倍万倍,而夺目的背后是别人看不见的与泪。现在,我也可以面对一切人的鼓励与嘲讽,波澜不惊,云淡风轻,可以高傲的像个公主,也可以平凡的像一粒尘土。用人们的爱恨,点缀加冕称王时的皇冠。就像你一个朋友说的那样,只要你飞得足够高,来自地面的喧嚣声、叫骂声、嘲笑声,最终,都会变成仰望。所以,木子,你要飞得足够高。

你像每一个女孩子一样,都渴望有一位自己的王子,他高大,英俊,勇敢,有玻璃鞋和白马,更有一颗爱你的心。后来,你以为他就是你的王子,你开始迷恋,开始付出,每天在所谓的爱情的甜蜜和害怕老师家长发现的忐忑中徘徊。再后来被老师知道了,他却一股脑的把责任推到你身上。你开始痛,开始难过,却依然坚持着那份爱。终于,在他一次一次的伤害下流着泪转学到另外一个学校。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初恋。那时,你十六岁。你开始讨厌和男孩子接触,一次又一次的毫不留情的拒绝掉那些向你告白的男孩子,你把巧克力狠狠地摔在男孩子的脸上,当着男孩子的面把情书撕得粉碎,和朋友一起嘲笑告白的男生……你像个受惊的刺猬,把尖锐的刺扎紧那些没有任何敌意的人的心里,因为你害怕受伤,你坚信最好的防护就是进攻,所以你总是选择伤害别人,也许是动物的生存本能,你开始拒绝所有示好。木子,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要相信爱,勇敢爱,我不会告诉你不要早恋,有些弯路是可以让你成长起来的,在痛过之后,要记住教训。你要相信,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那么一个人等待着和你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相遇,你是他唯一的公主,他是你永远的王子,他会为你撑起一个王朝的兴衰,他会为你抗起历史的千斤重荷。在他没有找到你之前,请你像我一样让自己充满温暖,充满希望,努力让自己完美。你可以不美丽,但一定要自信的昂起头颅,你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奋斗,你可以家境普通,但一定要做平凡中的奇迹。你要想相信爱,仰望爱,勇敢爱,你要坚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穿越过汹涌的人海,跋涉过万水千山,笑着走向你,拉着你的手,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你会在遇见他之前走了那么多弯路,那只是为了遇见他。那时,你会是他最美丽的新娘。

你开始像每个躁动在青春期恩孩子一样,渴望成长,渴望像大人一样自由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你学着大人的样子喝掉一大瓶啤酒然后蹲在路边一边哭一边吐,你开始不愿意回家,和一些跟你一样渴望成长却迷茫的男孩子女孩子一起漫无目的的游荡在街上。你开始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故意抵抗来显示自己已经长大。这一年你十八岁。可是木子你要知道,你终有一天会长大,可是成长并不是叛逆,并不是堕落,而是意味着承担,承担更多的责任,承担更多的烦恼。当我站在青春的尾巴尖上回望你的时候,我是难过,是留恋,是惋惜,是感叹。小时候有一个毛毛熊都是一种奢侈,每天放学路过商店的时候,都会趴在玻璃橱窗上盯着里面的毛毛熊看,那个从来没拥有但一直存在的毛毛熊却成了我童年最单纯最美好的向往。现在,我有了很多毛毛熊,大大小小摆满了半张床,但是再也没有当年那种幸福的感觉了。有时候,往往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木子,你一定要珍惜一切你拥有的,拥抱每一个可以拥抱的人,你会拥有很多,快乐更多。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懂你每一个细小的心情因为我们走着同样的路,看同样的风景,遇见了同样的人和事,我曾经就是你。你是木子我是李,我是你的木子李,你是我倾尽无数怀念的旧时光。

我亲爱的木子,你要幸福,要快乐,要勇敢,要乐观,要坚强。你也要学会承担,学会放弃,学会原谅,学会遗忘。你要做温暖的孩子,成长到我想要的模样。

告白曾经的自己作文【六】

《无声告白》是一部小说,16.7万字,情节不复杂,讲述一个16岁女孩自之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觉醒。题材不算新颖,和千万个家庭一样,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负,最终自。难得的是作者的叙事功底,干净利落不拖沓,观察角度也颇具特色,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变化一窥到底,描述起来无渲染、无造作,用词精准而克制,阅读过程着实酣畅淋漓。

这个家庭的矛盾不少,母亲玛丽琳是标准美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最应该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与众不同,詹姆斯·李,是一个拥有亚洲肤色的中国人。但于外来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却是减小差异、真正融入美国社交圈,他最讨厌的恰恰是与众不同,夫妻俩两极分化的矛盾引发了这个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们的三个孩子,哥哥内斯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亲的好强、父亲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对妹妹的偏爱、对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龄尚大,已经懂得转移情绪并用外界环境改善自己的命运,幸运地,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宇航员,并把它作为目标成功考上哈佛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唯一遗憾的是他连同妹妹对他的爱也忽略了,这个导火索直接引发了妹妹的自。

第二个孩子萨迪亚,那个自的16岁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爱,作为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却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爱背后是什么,是妈妈那没有实现的成为顶级医生的梦想,是爸爸那没有完成的融入美国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时候妈妈离家出走两月重新归来,让萨迪亚学会了一个本领-假装,假装对枯燥的生物学医学无比热爱,只为讨好妈妈;假装拥有无数朋友而每晚拿着根本没有声音的电话听筒煲电话粥,只为满足爸爸。但假装是无法万全的,内心深处那个不爱生物学、不爱交朋友的真实自己越长越大,终于随着哥哥一纸哈佛录取通知书爆发,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离开了,她本来害怕失去父亲、失去母亲、失去家,现在上升为最高的恐惧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苍蝇”,成就了美丽,也失去自由。于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面对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汉娜则是全篇最让人心疼的一个孩子,这个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个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羡慕姐姐的得宠,羡慕哥哥的独立,唯独她自己小小又无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静静地观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个事件真相的人。

倒数第二章是全书的亮点,真相大白就在这一章。萨迪亚划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积极的想法让很多人认为她的不是自而是意外。但我更倾向于是自,她是想重新开始,重新做自己、重新爱家人,但,不是此时,而是来生。最大的激进往往隐藏着最深的绝望,救不了自己,跳水举动也许是她最无声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温暖,出轨的丈夫(关于詹姆斯出轨这段着实让人遗憾,但也许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经历一切悲伤幡然醒悟之后,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一句话:“我以为你走了。”“我以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顾全篇,书封面上那句话概括得最为精准: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与所有父母共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