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描写树的励志作文600字)

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描写树的励志作文600字)

首页状物更新时间:2024-06-16 12:11:52
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描写树的励志作文600字)

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一】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境,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本事”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本事,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二】

曾经读过季羡林教授的一本《我的人生感悟》,让我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触。生活在这个缤纷的世界里,我就是一个追梦人。梦与生活并存于我的人生当中。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青春犹如绽放的花朵般美丽,忧愁算得了什么。在遇到生活的烦恼时,往往是理想战胜现实,微笑是最终的胜利。生活之余,喜欢幻想,幻想人生的美好未来和打算。更喜欢做梦,做梦也让生活有几分的向往和追求。

喜欢读散文。读那些名家写的人生感悟,读作者的'思想和生平。读过余秋雨的《霜冷长河》后,再读《文化苦旅》。要感受这位天才作家的生平,就再去读《借我一生》。用他那触及到哪里哪里就会发出光芒的神笔写下的作品,让人真的感触深刻,也略懂了生活会造就一个人。

喜欢养花。记得老舍先生很爱养花,写过一篇养花的文章,乐在其中。的确,养花的乐趣远远胜过欣赏花。虽然年轻,但很耐得住烦恼,这是养花教给我的。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原本毫无生气的小院全被我绿化了。夏天的静夜,坐在小院欣赏我的杰作,真有种收获的喜悦。

喜欢追梦。读过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后,也有增有减。我的人生有梦让我生活得快乐和自在,我就像大海中的鲤鱼一样时时想越过龙门。但是,回到现实,却又觉距离太远,因为我的梦有点长久,要花费我更多的努力去实现。不喜欢半途而废,因为我不想成为生活的弱者。

冰心说:爱在左,情趣在右,一路走来一路阳光相伴。这就是生活,阳光下的微笑永远是灿烂和美丽的,对待生活,我有足够的勇气和把握。读散文培养了我的生活情趣,养花磨练了我的耐心和意志,追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贴近的感悟。还有什么不满呢?唯有的就是再去感悟生活。

人生因有梦而精彩,生活因有梦而充实。我的人生就是这样,在人生边上写些我喜欢的和感悟到的,供我茶余饭后去欣赏,也提供给文学爱好者,让他们去评价一下好与坏。

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三】

??人和树的寓言故事

有一个老人家,在他自己的门前栽了一棵树。他每天守护着它,抱着种种的期待。他希望这棵树长得像一把大雨伞,那么他可以欣赏一种好风景,又可以乘凉。可是他也希望它长成为一种有出息的栋梁大材,那么他可以用来建造一座大楼房,又美观,又牢靠。

然而他又很想要它长得又高又直,像桅杆一般,因为他的孙子已经在念书,将来中了状元,少不了要在门前竖旗杆的。

不过,他也已经定好计划要造桥梁,做一件有益于人家的好事。此外,他还要制办床榻台几和一切木器;而最后,他就想到了自己年事已高,先做好一具寿材是刻不容缓的了,而这株树正是最适用的。

这个老人家,拿这棵树简直派了无穷尽的.用场。而他都不是白派的,每次想到了一种用场的时候他就去抚摸一回,浇一回水,每天都如此。而这棵树呢,它也很想不辜负老人家的希望;可是,它不但喝得太多,而且精神负担也实在太重,这样,很不幸,不久它就掉了,虽然它还很年轻。

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四】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孙瑞雪

爱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大人的天性,在儿童教育家孙瑞雪看来“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疑问。她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每个孩子都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成人要遵循孩子的这种内在规律,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时引导。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会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时候,成人稍加引导鼓励,孩子就能对某项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练。但现在的家长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去帮忙,去帮孩子规划好自己认为好的课程或技能,将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愿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实现。

记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她说本来她没有很着急想让孩子报辅导班之类的,她觉得孩子还小,等稍微再大一点上了小学之后再报,可是当她发现身边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学画画,有的在学舞蹈,有的在学弹琴,有的在学打鼓等等,她就开始慌了,她不想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概问了孩子的兴趣之后草草报了一个家长选择最多的打鼓兴趣班。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因为来到这里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时候会发出各种动听的声音,他觉得好玩极了,就高兴地对妈妈说他喜欢打鼓。妈妈开心极了,她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没过几个月,孩子的新鲜劲过了,妈妈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对打鼓这件事提不起兴趣了,孩子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节拍,跟不上节奏,找不到自我归属感,于是慢慢变得自卑,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她这才意识到她当初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实际去考察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她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该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去盲目的跟随主流给孩子报班或替孩子做决定,她后悔极了。

0到6岁决定人的一生。人特别奇怪,比如说一个坏人,让他去教大学,这个人的东西可能被大学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学生吸收;如果让他来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东西。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奶奶带着孩子天天跳广场舞,结果那个孩子跳的广场舞和大人一模一样,我们看了后都不禁大笑。也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会议论孩子在家模仿老师上课,让家长当小朋友,学的口气、动作和老师一模一样。以前我也一直认为孩子没那么的细心,不太会关注身边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提示。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觉出老师的情绪,精神状态,记得有一次我身体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计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爱“汉堡”就走到我身边问:“木子老师,你肚子痛吗?揉一下就会不痛的。”说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帮我揉了起来,顿时我的内心一阵感动。这些都反应出幼儿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儿童的环境。除了教具、教室环境的准备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就是教师的精神。在教学中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把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进行联结。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准备好自己的精神。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孩子成长的一切,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食粮。“爱”同我们掌握一门艺术一样,是需要学习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地照顾,对孩子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真正被爱的孩子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可见,爱孩子应建立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条件和帮助。

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五】

女贞——这个清雅的名字,是科学老师告诉我的。它是一种常绿乔木,种在校园的操场围墙边,约有十来棵吧,足有二三层楼高,树干有电线杆那样粗大。它绿化了校园,使校园变得可爱。

阳春三月,女贞树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吐露出崭新的枝叶,在春风中摇曳着。

盛夏,女贞树到了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浓密的枝干上层层叠叠铺满了翠绿的长卵形树叶,为校园的夏日撑开了一片凉爽。体育课时,老师总爱把队伍拉到树荫底下,在“立正”、“稍息”中快乐地开展运动。课余,我和几个要好的伙伴在树荫下做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瞧,女贞树开花了。我仔细地观察了它的花,花朵很小,呈白色,一簇一簇的比小米粒还要小,四瓣,中间长出两根绣花针似的小花蕊,末端的花粉呈淡黄色,散发着淡雅的清香。如此众多的花朵一齐开放,浓郁的花香弥漫着整个校园,花香扑鼻而来,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神清气爽。于是蜜蜂被引来了,蝴蝶也被引来了,还有萤火虫……它们绕着花树,嗡嗡嘤嘤,好一个热闹的场景。下课了,几个小弟弟快速地冲到树底下,用纸折的小盒子一边往里装白色小花,一边又在小心翼翼地捕捉着萤火虫,好像是在学习古人“囊虫”呢。也许是孩童好奇吧,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着片刻的乐趣。这时,“哎呦”一声传来,原来是误把小蜜蜂抓住,遭了小蜜蜂的蜇。上课铃响起,大家快速进入教室,花香也跟着涌入了教室。

金秋时节,女贞树结果了。青色的果实呈圆球形,好像颗颗珍珠似的。剥开果子,里面露出透明的果浆,略有一股淡淡的味道。满树的一串串果实把枝条压得很低,向人们昭示着丰产的喜悦。

冬天来了,女贞果实经历了严寒霜冻后,颜色愈发变成紫黑色,似乎在告诉人们果实已成熟。据老师介绍,女贞果实可以入药,可惜没人来收购,白白浪费了,任由它慢慢地掉落一地。

校园的女贞树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谁能说这样的校园不可爱呢?谁能说这些女贞树不可爱呢?

关于树的感悟和启发的作文【六】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